首页历史趣闻比干庙的传说简介 比干庙的传说的空心菜

比干庙的传说简介 比干庙的传说的空心菜

时间2022-04-01 21:06:30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36805

说到比干庙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一些,话说这个庙还是有很多传说的,所以这个庙就显得很火爆啊,很多人都会去这个庙找相关的故事,话说这个比干庙的故事还真的挺多的,话说前前后后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小编不得而知,但是故事还是看要的啊,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比干庙简介

坐落于河南卫辉的比干庙是重要的庙墓合一建筑群之一,是中国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庙,称为“天下第一庙”。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比干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干墓为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比干庙传说

版本一

“空心菜”是比干庙最有名的传说。据说比干惨遭纣王剖心以后,忠魂触动天庭,玉皇大帝差遣姜子牙前来搭救,让比干缄口不语,骑马南行,到达心地(即新乡),就可长出新的心脏。他掩袍不语,面似土色,策马南行,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己变成的老妇拦路叫卖空心菜。

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答曰:“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死。”比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身亡。 忠魂化作千年碧,赤窍似留一片云。

至今,比干墓冢上和庙周围的田野里仍然生长着一丛丛空心菜。空心菜,三片叶,没有心,人们认为是比干的七窍丹心化成。历史的飞逝,抹去了人们对古代史实的记忆,渐渐演变成这神秘莫测的传说,以此来寄托对比干的崇敬与哀思。

版本二

比干作为商代帝乙的弟弟,被封为相臣。帝乙病亡,纣王继位,比干以相位辅佐,励精图治,勤政恤民,殷商王朝日益富强。但纣王随及沉迷于酒色之中,重用奸臣,疏于忠相,殷商王朝又迅速走上颓败之路。

结果,“微子去之,萁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传说比干死时,被纣王挖出心肝,血染摘星台。为了纪念比干的忠心,殷都朝歌的摘星台后改为摘心台,上面建造一座石坊,上书“忠烈坊”三个古朴苍劲有力,中间石柱上刻悲壮的楹联:“刚之忠之仁之勇之,惨也酷也悲也伤也!”是对比干最好的赞词。

据说比干被剖心后,经神人指点,南行70里,到新地之乡即可换心,但途中不能与人说话。

比干走到半路,见一老妇人在浇菜园,那菜个个无心,便问:“这无心菜能活吗?”老妇人狠狠地说:“人无心当死,却还要活,何况这菜?”比干气的七窍流血,当即倒地而亡,瞬时,天怒地怨,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覆盖了比干的尸体,形成了一个沙丘,就是天葬的比干墓。周武王灭商后,率领大臣专门到此封土祭典,镒比干为忠臣,并亲笔题了墓志铭,表达敬仰。

武王灭纣后,在太行山的森林里找到了比干夫人以及儿子,因她们避难时靠森林里的果子当粮食才得以生存。所以,武王就赐于林姓,封他为林穆公。也就有了天下林姓自比干一说。比干庙里还有世界各地的林氏会的捐助。现在,每年的春天,林氏的后裔,都会有代表来这里祭祖。

古代有很多神话人物的形象都和蛇有关,例如女娲、伏羲、共工等,他们都是人首蛇身。但我们不总说是龙的传人么,为什么这些神话人物的形象没和龙沾到边,反而和蛇有关呢?其实大部分的人并不喜欢蛇,而且会恐惧蛇,但在远古时期,很多部落会选择把蛇当做是他们的图腾。所以编写神话故事的时候,就喜欢把神和蛇进行一些结合。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蛇在古代究竟是个怎样的存在,一起来看看吧。

传说在远古时代,天地刚刚分离,阴阳二气创造出了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时间一天天过去,游离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化为了飞鸟游鱼和鸣禽走兽。有一天,神明女娲来到了这片天地,她远观四方,发现这片美丽的大地虽然有草木虫鱼的点缀,却还是让她感到寂寞,原来这片土地上没有长得像她一样、可以与她交流的物种。于是,女娲来到一个湖边,将沙土与湖水和成泥巴,按照湖中自己的倒影捏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生命,从此就有了人类。

这就是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女娲成为中华民族共认的创世女神。而女娲的形象恰恰是人首蛇身。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在给《楚辞》作注时写道“女娲人头蛇身。”东晋著名学者在给《山海经》作注时说:“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这些典籍无不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创世之神女娲的原型正是来自于蛇。

其实,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大多信仰蛇神,并将蛇画入自己部族的图腾当中,黄帝轩辕氏亦被人们认为是象征云气的“四蛇相绕”图腾。而与青龙、白虎、朱雀并为四灵之一的“玄武”,也是蛇与龟结合的产物。在那时,蛇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倍受崇拜。

为何蛇会与“造人”传说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呢?这与蛇的外形是分不开的。蛇的身体看上去很像男性的生殖器官;而当蛇张开嘴时,其蛇信与口又形如女性的生殖器官,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对繁殖后代充满了渴望与好奇,上古时期人类的生殖崇拜与性文化结合,让蛇成为了崇高的始祖神。而蛇是要冬眠的,当古代人看到土中冬眠的蛇,认为它已经死了,但是到了来年春天,蛇又会苏醒,人们就会认为它复活了,而生与死正是人类关心的永恒的主题,蛇在宗教中的寓意就是生死轮回。因此当时的人们相信,蛇神可以保佑人类长寿、多子、万事如意,是最为吉祥的象征,民间还有“梦蛇入怀生贵子”之类说法。

正因为蛇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中曾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因此即使是后来盛行的龙图腾,在融合各家图腾之时,也是以蛇为模板的。那蜿蜒盘起的身躯、冰凉坚硬的鳞片,只不过是蛇的“升级版”而已。这样看来,我们与其说是“龙的传人”不如说是“蛇的传人”来得更恰当。

蛇形象的两面性

既然蛇在远古时代是我们民族的图腾,那为什么后来又变成人人恐惧厌恶的东西呢?这与蛇的另一些特点是分不开的。在原始社会,蛇就生活在人们周边,埋伏在丛林里、沟田边、水塘里,行踪诡异,会在突然之间伤害人体,一些毒蛇甚至能立刻致人于死地。久而久之,人类一见到蛇就会产生恐惧紧张心理,赶紧逃避以保护自己。这种自我保护是人类祖先在几百万年前与大自然抗争时形成的特殊习惯,并一直遗传到今天人类的身上。虽然在现代社会,蛇已经很少有机会对人类造成致命伤害了,但是人们依然对蛇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对蛇的恐惧厌恶,折射到文化上,蛇就变成了毒、恶、丑的集大成者,是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可怕的“长虫”。在中国古人的生活习俗中,常常将蛇当作阴险、毒辣的象征,丑恶、恐怖的体现,如:牛鬼蛇神、龙蛇混杂、毒如蛇蝎等等。但总的说,蛇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并不完全是邪恶的象征。《白蛇传》里的女主人公便是一条修练千年成仙的白蛇变成的美女白娘子,其"侍女"小青也是一条修练了几百年的青蛇变成的。

她们虽为蛇,却很受人们喜爱、赞美。民间还常把身材纤细的女性身肢叫“水蛇腰”。这就是说,在中国文化中,蛇的形象具有两面性:我们惧怕蛇,却又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着。

与中国不同,蛇在西方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是令人憎恶的。在《圣经》中,正是因为蛇的出现,才使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反了上帝的诫命,被上帝厌弃,被驱逐出伊甸园,因此蛇也就正式成为了“阴险”、“恶毒”、“狡诈”等一系列负面形象的代名词。在其他西方神话故事中,蛇也多以“复仇者”、“敌对者”、“带来痛苦的魔鬼”等形象出现,可见,西方人对蛇的厌恶是植根于其原始文化之中的。

自从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文化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西方文化中对蛇的认知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中国,使中国文化中对蛇的恐惧进一步加深。我们小时候最先接触的故事往往不是中国的神话,而是西方的童话故事,《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早就被收录进幼儿园的课本中,而女娲伏羲与蛇的关联,知道的孩子又有多少?

西方文化的到来,不知不觉侵蚀了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这不能不令人遗憾。我们如果能够借此机会澄清华夏文明的源头,应该也是一种收获吧!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揭秘为何说宁在坟头过夜,不从空宅老屋过 中国现今最少见的15个姓氏,这些你都见到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