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莆田为什么一年过两次年?过年两次有什么历史?

莆田为什么一年过两次年?过年两次有什么历史?

时间2022-04-01 21:06:26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39383

过年,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年一次的盛典,在过年期间可以获得一年当中最长的一次假期,可以和家人团聚,可以见到很多久违的亲朋好友。不过,对于莆田人来说,一年中竟然可以过年两次,这是怎么回事?莆田人过年过两次有什么历史渊源呢,他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一个过年的习俗的呢?

莆田从明代开始有一个独特的民俗,过年要做两次岁,即三十暝和初四暝。莆田初四(仙游部分地方为初五)要和大年三十一样,重新过一次大年,规模一样隆重。这是因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岁"。至今,很多莆田人在外地工作的,总是能拖到大年过完上班,尽量拖到大年,以纪念四百多年前这段真实的惨痛历史。

这种特殊的过年方式,无论莆田人在哪里生活工作都会按该风俗,这也是全国唯一只有莆田有这种风俗。

地处闽东南沿海的莆田市,因历史上的原因。农历要过两次年,一般的,过两次年的习俗,原只原“兴化府”,即今天莆田市(四区一县)范围内流行。如今,则延伸到操用莆田话的绝大部份区域,旅居在外的莆籍人士;目前,如今,连在莆田定居、工作的外地人(如许多中铁二局的职工临时人员)也入乡随俗了。

除夕,如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要办理年货,贴春联(一般传统是白额春联,原因单独跟贴说明)。除夕夜,全家人围炉吃个团圆饭。

正月初一:莆田人称“初一早”,跟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踏青、游春、访友,或参加各类活动;

正月初二:[南峰友情提示:初二莆田人不喜欢亲朋到家访问、本人虽然不在莆田定居,也谢绝朋友在初二这天造访]一般只参加户外的活动,而如果是初一就在亲戚家过夜的,则另当别论;

正月初三:为正常春节假日,可以到朋友家游玩;

正月初四:这是莆田人(绝大多数,个别地方为初五)一年中最大的日子,相当于除夕夜,补过一次围炉,莆田人俗称“做大岁”,除了春联外,一般比除夕那天要隆重、热闹。

正月初五:相当于正常时的正月初一,但现今社会,这一天一般是莆田人春节假日的最后一天,一般正月初六就开始上班了,所以现在不很隆重了。

正月初十至二十:过元霄,与闽南大部份地方,莆田人有闹元霄的习俗;所不同的是,一般没有固定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但热闹程度绝不亚于闽南地区,这也是本人每年均在元霄回乡的原因。

莆田古称兴化,系八闽古府之一,历史上人才辈出,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由莆仙两县组成的古兴化府,进士就超过两千人,是历史上有名的科举名邦。不仅如此,莆仙当地的民俗、文化种类繁多且独具代表性,其中不少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至今,成为莆仙人津津乐道的精神财富。

几乎每年,莆田都有民俗文化被列入非遗项目。近日,省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莆田入选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9个项目涉及四个类别,即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曲艺。分别是梆鼓咚、春节做大岁习俗、贤良港海祭、钱四娘信俗、壶公信仰、兴化米粉制作技艺、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仙游竹雕、仙游彩绘技艺。

春节,对莆仙人来说具有双重的含义,莆仙人更加注重传统意义上春节外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做大岁”。在莆田,过完除夕,正月初四或初五,莆田人还会隆重地再来一次“做大岁”。莆田“做大岁”风俗全国独有,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该风俗将可歌可泣的抗倭英雄史与传统民俗相结合,很自然地将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

古人用来称呼一类人,总是会有很多的不同的方式,不同的人群也有自己不一样的称呼,例如人们会把那些尚在闺阁还没有婚嫁的女孩子们叫做“黄花大闺女”。只是为什么人们要这样来称呼她们呢?为什么是“黄花”,而不是称作“红花”“蓝花”等等其他的颜色?黄花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词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人们常用“黄花闺女”来指那些还没出嫁的女孩子,有时也指处女。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汉代时起,女孩子们喜欢“梅花妆”,即用梅花的花粉制成的粉料来化妆,因这种粉料是黄色的,人们便称它为“花黄”。具体使用方法是,用粉料将薄纸片、干花片、云母片、蝉翼、鱼鳞、蜻蜒翅膀等染成金黄色,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粘贴于额头、嘴角、鬓边等处。

在南北朝时期,“花黄”更是少女们必不可少的脸部饰物。南朝陈后主《采莲曲》:“相催暗中起,妆前日已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北朝民歌《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采用“花黄”这种妆饰的都是未婚少女,如果结婚了则有另一套妆扮。古代民间有俗谚云:“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所以“花黄”是少女的专用之物。

同时,“黄花”在古代又指菊花。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因此,人们在闺女前面加“黄花”,不仅表示这个女子还没结婚,还赞扬这个姑娘品德高尚,情操贞节。

这种习俗直到金、元时期游牧民族侵入中原后才慢慢消除,但“黄花闺女”作为未出嫁少女的代名词则流传下来。

俗谚云:“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贴黄花,是古代女子婚前的装束,婚后是要变装滴~所以黄花大闺女是从寿阳处流传下来肯定是站不住脚的~至于黄花大闺女从何而来呢?古人为何称未出嫁的女子为“黄花闺女”?

民间传闻,在古代南北朝时期,有关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的黄花一说起源,因寿阳公主在宫廷与宫女们玩闹,玩累的在小憩的时候,碰巧微风袅袅,将腊梅花吹落至公主额头,经汗水渍染后印于额头,宫女们见状简直惊若天人,美不胜收。导致后期宫中效仿,慢慢流出至民间,

最早普及的贴花黄也就是仅限于用梅花的汁水涂抹渍染,但随着花期和季节的限制,花黄的选取范围不断扩大,但凡是黄的花卉,只要不具毒性的,均在使用之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有菊花。后来为了方便和快捷地使用,又有了花粉制成的粉剂,甚至不限于植物,动物性的、矿物性的都加入进来。

后来人们就用花黄或黄花特指未出嫁的少女。有诗曰,今日黄花女,明天绿鬓娘。来形容欲嫁人的少女。同时黄花不单指梅花,也指菊花。菊花傲霜耐寒的崇高节操,也特指还没结婚的女孩子的节操贞洁。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五个姓氏,不管怎么起名字都像是在骂人 揭秘为何说宁在坟头过夜,不从空宅老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