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三国时期最蠢的人有哪些?盘点三国演义中的蠢人排行榜

三国时期最蠢的人有哪些?盘点三国演义中的蠢人排行榜

时间2022-04-01 21:07:27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43056

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出现了很多猛将也同时出现了无数聪明人。就比如说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诸葛亮、司马懿、鲁肃、郭嘉、荀彧等等。不过当然了,也同时出现了不少愚蠢的人,要说起三国时期非常愚蠢的人,恐怕以下这十位能排进前十名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0、 刘封

这位仁兄不救援二叔就算了,关键是,他还不明白荆州在蜀汉中的重要性,关羽在刘备心目中的位置,完全没有搞清楚,虽然他也姓刘,但他的地位远远不如关叔叔和张叔叔,在自己同伴想要反水的时候,自己不但不拒绝,而且在战败之后,还去成都,这无异于自寻死路。刘备等人正想着有人为荆州丢失背锅,而这位仁兄去成都,就是自投罗网,可以说不是一般蠢。

9 、吕布

所谓天下第一猛将,就是一个头脑非常简单,武力值比较高,颜值比较高的家伙。不忠心,唯利是图;而且自己能力也有限,与谁争夺,失败的总是自己。到了后期,只是相信美人,不相信忠言相告,最终落到了众叛亲离的结局。因此,在乱世中,自己本事再大,但是头脑简单,也是不行的。

8、 公孙瓒

这位兄弟,原本占领整个河北。但是他心目中只有银子,因此横征暴敛,最终失去了民心,也失去了将士们的衷心。在与袁绍争斗中,原本优势非常的明显,但是就是给袁绍机会,手底下看着赵云这种奇才不会用,稍微聪明点,颜良文丑之徒,那等的到关羽出手,早就被赵云解决了,这样的主,不灭亡诚然是没有天理了。因此公孙瓒是自寻死路。

7 、曹爽

曹爽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毕竟自己是曹魏的宗亲,就这一点,就能置司马懿与死地。而且当时司马懿的权力还是不大的,在权力斗争中,向来就是你死我活。如果此时的曹爽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底,拼死一搏,胜负真的是非常难说,但是这位仁兄,在局势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选择投降,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司马懿能够放过你吗?

6、何进

别人都唯恐武将带兵进入首都,而何进是邀请董卓进入首都。别说这个董卓是个奸诈之人,即使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大将,皇帝也不愿意看到大将带兵进入自己首都。因此,这个何进,简直就是找死。即使宦官不除掉他,依照他的愚蠢,很难活长的。因此何进的愚蠢是超越想象的。

5、 刘璋

刘璋是不懂得,依照别人的力量,消灭自己的敌人,只能够使得自己死的更加惨烈。他要求刘备带领自己的军队,对抗张鲁,这简直就是引狼入室,刘草鞋再怎么仁义,也是个食肉动物,放着天府之国不要,你当他是二啊!就连吕布都比刘璋聪明,早早看透大耳贼的虚伪,最终,刘璋非但没有铲平自己的主要对手,而且还将自己父亲靠着阴谋诡诈打下的江山丢了,如果刘焉在泉下有知,不知道怎么想。

4 、祢衡

看似祢衡是非常聪明的,其实是非常傻。其骂曹操,有什么用了,只不过被别人嘲笑一番。当然曹操也不想着背上妒贤嫉能的骂名,因此将这位仁兄招降刘表。这些大人物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你,你将这些大人物都是病猫啊,因此祢衡最终的结局,其实一定在出场时候注定。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位老兄很有个性,坚持理想。

3、汉灵帝

这个皇帝,做了太多的蠢事了。信任宦官,结果自己成为了傀儡;信任大臣,结果大臣各自为政;信任自己宗亲,结果宗亲自立门户。好好的一个国家,原本可以复兴,但是在汉灵帝手中,越来越四分五裂。导致朝廷力量薄弱,而地方诸侯的力量非常大,汉朝也走向了终点。

2 、蒋干

虽然东吴的水军比较强大,但是荆州的水军也是不错的,要军舰有军舰,有经验有经验,在多次战役中,能够迫使东吴退却。原本荆州顺军在蔡瑁等人的帮助下,战斗力不断的提升。而蒋干两次到了东吴,两次做出了对于曹操不利的事情。蔡瑁等被诛杀,曹操也失去了对东吴水军抗衡的资本,自己的下场也不用明说。

1、 袁术

最愚蠢的就是敢于第一个称帝的家伙。成功了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不成功的就是跑太快掉到沟里,袁术明显属于后者,当初董卓已经控制了整个朝廷,都没有敢于称帝,自己几斤几两没有数吗?当然袁术有一点实力,但是能够称帝,绝对是自己的愚蠢导致。最终自己被多面诸侯围攻。而自己也是没有胆子人,在将近破败时候,自己被活活吓死。

高考可以说是每年中都会有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多年的苦读,通过一次高考得到了验证,而考试结束之后,成绩公布更是令人期待。不过在古代,古人也有比现如今的高考更为严苛的科举考试,而且在考试之后,同样也会公布成绩,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叫做“金榜题名”,说的就是那些考得好的,名字登上了“金榜”的。那么,古代的科举又是如何进行成绩的公布的呢?

“金榜题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对他们来说,考试结果的揭晓是人生的重要时刻。,那么,古代科举考试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来公布结果呢?

唐代开始以“金榜”公布名单,清代乡试放榜“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

古代科举考试的结果主要通过“放榜”的形式公布,也是“金榜题名”这一成语的来源。放榜也称“放牓”,即通过张贴榜文的形式公布考试录取结果。在古代,放榜日可谓是读书人们的重要节日,唐人黄滔曾作《放榜日》一诗赞曰:“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建立完善,《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了唐代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明经科和进士科最为重要,前者考经文(“帖经”)及时策,后者主要考诗赋。相比于范围较为固定的明经科,进士科及第较难,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其结果的公布也就得到了更多关注。进士科发榜的时候,榜文会张贴在礼部南院(贡院的东墙)上,据《唐摭言》记载:“南院放榜,张榜墙乃南院东墙也,别筑起一堵,高丈余,外有壖垣,未辨色。即自北院将榜就南院张挂之。”这张榜由四张竖着的黄纸写成,因此称为“金榜”。唐代以后,各朝代基本延续了张贴“金榜”的发榜方式,只不过随着录取人数的增加,纸张数也随之增加了。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确立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每级考试的结果都会发榜,其中通过乡试的称为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进士,最终通过殿试确定进士的名次。清代的乡试是省内考试,也是淘汰率极高的一个环节,其放榜过程也是万众瞩目。据《清稗类钞》载,清代乡试榜单公布时,“自第六名拆弥封,以至榜末,每拆一卷,先送本房官,房官照举子卷面姓名,以蓝笔书两长条,交监试主试阅过,始发省事吏,省事吏交写榜吏书之。自朝至夕毕,别自第五名倒写至解元,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至是时而人声嘈杂,如鼎沸,如火警,如乱兵之入城,如夕鸦之归林”。由此可见,这一过程颇具悬念性与仪式感,每写一个名字,都要更换一下屋里的红烛,而屋外等着看榜的围观群众更是心潮澎湃。

科举结果会对个人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每个观榜考生面对结果的时候,难免会情绪失控。《唐摭言》便记载了元和六年一次监生撕毁榜文的事件,礼部只好“以虚榜自省门而出,正榜张亦稍晚”,暂时控制一下场面。此外,“金榜题名”也可能伴随着“洞房花烛夜”,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就说唐朝人喜欢“榜下捉婿”,甚至“多有势迫而非所愿者”,虽然可能是笑谈,也足见进士科名的价值。


皇帝亲自“唱名”,宣布殿试结果,录取通知书被称作“捷报”

除了张榜公布外,对于高中进士的,国家还会贴心地送上“录取通知书”。《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新进士每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书中,至乡曲亲戚,例以声乐相庆,谓之喜信也。”到了宋代,录取通知书“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称为“金花帖子”。明清时期则将录取通知书称为“捷报”,上面会写上中举人的姓名以及考取的名次,由专门的报录人敲锣打鼓地送到中举人的家中,“范进中举”的故事便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范进因为中举而发疯,还有人因为儿子被录取而“起死回生”。据《坚瓠集》记载,嘉靖初年有位叫李镇的人,晚年得子,“课其学业,日以显扬期之”。及发榜日,李镇本“绝气一二日矣”,待到报捷者登门宣布其子高中,李镇竟“忽惊起而问之”,多活了两年。

不光有录取通知书,为了表示对殿试的重视,古代还会采取由皇帝亲自“临轩唱名”的方式公布考试结果。“临轩唱名”始于宋太宗,据《宋会要辑稿》记载:“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试进士,梁颢首以程试上进。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当年共得进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这一举措突显了皇帝对科举选才的重视。自此以后,皇帝临轩唱名赐第之制一直延续下来,其仪式也逐渐制度化。

随着后来录取进士人数的增加,再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现实,就改成了皇帝象征性地呼出前三名的进士,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余的由官员代为传唤,称为“传胪”或“胪传”。宋代赵升《朝野类要》记载:“唱名,谓之胪传,圣上御殿宣唱,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为一班。其余逐甲,各为一班。”

明清时期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规制,据《清史稿·礼志》记载,传胪当天,皇帝在太和殿接见新科进士,新进士们要换上公服,带上“三枝九叶顶冠”,站在朝班之末等候。百官行礼后,由鸿胪寺的官员引领进士就位,跪下听传。之后会分别念到第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这三个人都要出班前跪谢恩。后面的第二甲和第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不用单独出班,只需要一起行三跪九叩礼即可。传胪完成后由礼部的官员高举着“金榜”领路,“诸进士出左右掖门,置榜龙亭,复行三叩礼。”最后金榜还会在东长安门外张贴三日,然后再交回内阁。


官方编纂名册,以表彰进士,十二天内全国闻名

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进士,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然而,固定张贴的“金榜”、送达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没办法将他们的名字传遍各地,于是便有了刊印的“进士名录”。唐玄宗时就有人自发编撰进士名录,《封氏闻见录》记载:“好事者纪其姓名,自神龙已来迄于兹日,名曰《进士登科记》,亦所以昭示前民,发起后进也。”唐宣宗之后,开始由官方编次《进士登科录》,据《东观奏记》载,“自今放榜后,并写及第人姓名及所试诗赋题目,进入内,仍仰所司逐年编次。”

宋代有官方编撰的《进士小录》,《宋史·选举志》记载:“缀行期集,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书之,谓之小录。”明清时,则由礼部刊刻官方的《进士登科录》,上面包括玉音、荣恩次第、进士家状、御制策问及进士对策五部分,内容主要是皇帝的圣旨、进士们的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以及殿试的试题和前三名的回答等。《登科录》刊刻完成后,先呈交给皇帝御览,之后除颁发给该科进士外,还要发给在朝官员每人一份。明代何乔新《书进士登科录后》记载:“国朝故事,进士释褐之后,礼部录读卷、执事之臣氏名与诸进士家状并及第三人之对策,刻之为《登科录》。既进御,乃颁在朝群臣及诸进士以布于天下。”此外礼部还会在北京孔庙内立碑,刻上每科进士的姓名,称为“进士题名碑”。

这些新进士的名录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迅速传播,唐《通典》载:“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浃辰”就是十二天,也就是说十二天内,新科进士们就已经名闻天下了。而那些不幸落第的考生,对他们则会报以无比的艳羡,《封氏闻见录》记载:“进士张繟,汉阳王柬之曾孙也。时初落第,两手捧《登科记》顶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其企羡如此。”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古人出一趟远门成本有多高?官员都要存半年工资 古人吃什么零食?古代的这些零食你吃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