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出租车?汉朝的“出租车”服务是怎样的?
古代的马车就和现代的汽车一样,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不过汽车并不是人人都有,古代马车也是如此,所以像“出租车”这样的服务其实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而且计价方式也是按照里程计算,那古人是用什么办法来算出走了多少公里呢?这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了。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汉朝时期的“出租车”,他们是如何服务百姓出行问题的,一起来看看吧。
汉代时的“的士”,叫做“记里鼓车”,谁给它取这么个奇怪的名字呢?其实,这种最早的“出租车”名副其实,这车上的“记里鼓”,可谓是最早的出租车计价设备!
“记里鼓车”是一辆马车,它的车轮大小直径,在设计时就经过了精心计算,每转100圈,马车正好行驶1公里;同时车轮也会带动车盘上的一个特制齿轮转动,不过这个齿轮转得可就比车轮慢多了,车轮每转100圈,即马车每行驶1公里路,这齿轮才转完一整圈。这个齿轮和车上特制的两个拿着鼓槌的小人偶通过连线连接,齿轮每转一圈,连线就带动小人手里的鼓槌,锤击一下车座上的小鼓。所以每听到一声鼓响,司机和乘客便知马车又行驶了一公里。
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记里鼓车”,这“记里鼓”,可以精确记下每公里车程,既方便司机计价,也能让乘客心里有数,实现了交易的公正透明。“记里鼓车”曾在陕西省科技馆展览,古人的这一发明之智慧巧妙,让参观者拍案叫绝。
当然,古代的计程“的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不像现代,大小城市都有。
到了唐代,道路发展盛极一时,百姓“打的”出行变得更加普遍,不但有“记里鼓车”这样的“的土”,甚至出现了最早的“公交车”!
唐代的“公交车”被称为“油璧车”,也是马车,一般由6至8匹马作为动力,但车身很长,不但有车厢,车厢壁上还有车窗,乘客乘坐体验极好。
南宋时期,京城临安(杭州)的油璧车得到了極大改进,不但车窗被挂上了华美的窗帘,车厢内还有绸缎褥垫,供乘客坐卧使用,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长途客车!这些油璧车有大有小,小的能坐6名乘客,大的则可容纳几十人,既方便出行,又能观光游览,很是气派、讲究。
此外,古人在“打的”时,对价格的计算也很严谨,不但分单程与往返,且计价方式也不一样,所以他们在“打的”前,也会像现代人一样,先和司机讲清楚价格。
有的时候,古人也会和现代人一样,在“打的”时由于“的士”司机职业道德存在问题,而遭遇“被坑”“扯皮”的现象。如宋代首位状元、时任开封府判官的许将,有一天回家晚了,由于自身体弱多病,他只好请一名巡卒替自己叫了一辆“的士”。那会儿“夜禁”甚严,马夫又不认识他,为赶时间拼命赶路,一路颠簸,不仅将许将从马上颠了下来,而且好不容易赶到家门口,却发现大门紧闭。许将又伤又病,哪里有力气喊门,马夫为了帮他喊门,就问他姓名,一问才知道他是著名的开封府判官。马夫怕被追究责任,吓得逃之天天,可怜的许将只好在寒风中苦等到天明。
对于比较喜欢了解冷比起时代盔甲的小伙伴们来说,猪面盔这个名字相信都比较熟悉了。猪面盔是在14世纪期间出现的非常著名的一种头盔,可以说这种头盔在欧洲的冷兵器时代起到了一个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猪面盔取代了以往传统的桶盔,并为欧洲带有封闭式面罩的最后一代头盔——伯格纳特盔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在国内猪面盔这个称呼耳熟能详,但是这其实并不是严谨的翻译,而更多的是对这种头盔早期造型的描述。猪面盔最早诞生于14世纪的意大利的帕多瓦,其造型最大的特点,无疑就是整个顶部的尖角,以及同样尖尖的面罩。不过猪面盔的面罩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出现使用,对于面部的防御,和当时意大利地区流行的头盔一样,大多是使用可拆卸的护鼻来补充。因此早期的猪面盔相对于桶盔来说,在防御面积层面上优势不大。不过由于猪面盔的造型基本比较贴合头部,且体型较小,因此往往被佩戴在一个更大的头盔下,以此来为头部提供双层防御。
不过在1330年开始,猪面盔配置护鼻的方式逐渐减少,相应的,类似于当时桶盔那种,可以向上翻起的面罩开始出现在猪面盔上。这种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猪面盔上的尖角,则是受当时欧洲肆虐的黑死病所影响。因为当时欧洲人认为,鸟类尤其是乌鸦,之所以不会受黑死病的影响,正是得益于它们鸟喙的型状,因此将当时的面罩也做成了类似的型状。
伴随着面罩在猪面盔上的出现,这种头盔逐渐开始从一种辅助防御性质的防具,成为了一种真正独立的头盔防具。并且这种可掀起的面罩结构,对当时的桶盔,以及之后的一些列头盔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不过在14世纪时期,虽然护喉已经出现,但当时猪面盔依然采用比较古老的,镶嵌锁子甲的方式对颈部进行保护,也因此,猪面盔在相当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无法彻底淘汰古老的桶盔。
到了14世纪末,伴随着步兵地位的上升,其实们不得不更加对步兵武器所带来的威胁更加重视。这也让护喉和猪面盔,在这一时期终于得到了结合。虽然镶嵌锁甲的方式,一直到15世纪依然存在,但是这却也让猪面盔得以彻底取代桶盔。成为15世纪最声名显赫的头盔。
也正是在14世纪初~15世纪末这一段历史时期,猪面盔的发型开始发生极大的变化。原本尖锐的面罩,开始逐渐变得圆滑,同时猪面盔另一个堪称标志的长条眼洞,开始被更多的小孔取代。这两个改变,前者有利于节省猪面盔的生产成本,而后者则利于给佩戴者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
但是在猪面盔的演变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这种头盔和护喉的结合,对于佩戴者的脖子和头部活动,带来了非常巨大的不便。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应对早期火器的攻击,工匠们不得不将猪面盔做得更厚,这让头盔的重量虽然被分配到了肩膀和脖颈,但是依然对佩戴者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到了16世纪,伴随着伯格纳特盔的出现,猪面盔便逐渐淡出战场,更多的是在这一时期骑士比武中使用。这种全封闭式头盔,也就此即将迎来最后的纪元。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