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机器人乐队是什么?机器人如何演奏中国风?
中国风,机器人,乐队,这三个词一直以来都算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机器人的技术虽然日渐成熟,各种机器人也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但是机器人乐队却是让人感到新奇。不仅如此,中国风也日渐流行,很多人都对此非常感兴趣,然而一直机器人组成的乐队演奏出中国风乐曲,怕是恐怕就是第一次了,一起来看看这支乐队究竟是怎样的吧。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对箜篌的描写,由机器人弹奏出来了。今天(4月27日),机器人音乐舞台剧《墨甲幻音》在清华大学上演,谱写了当代科技、人文艺术与中国文化间的琴瑟和鸣。
系国内首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机器人表演团体
这场演出的主角是三位各具特色的机器人乐手。它们分别是竹笛机器人“玉衡”,箜篌机器人“瑶光”和排鼓机器人“开阳”。三位机器人乐手的名字来源于北斗七星中的三颗星。
这三位“乐手”组成的“墨甲”机器人乐队,名字也大有讲究,取自诸子百家的墨家,源于墨家是古代崇尚工程技术的重要流派。
据介绍,这是国内第一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机器人表演团体。
机器人可四“手”击鼓、不换气吹笛
项目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米海鹏告诉新京报记者,竹笛、箜篌、排鼓这三个乐器的选择是该项目立项之初最先考虑的,为了实现演奏这一目标,项目组咨询了很多音乐专家,出于音乐编排的考虑选择了这三个乐器。“三个‘乐手’的组合,需在音乐编曲上有一个整体的线条和主旋律,还要有雄厚的主体调,伴奏的节奏点也很重要,因此选出了这样的组合。”
机器人演奏与人类演奏不同,对音乐的处理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比如竹笛的演奏,有大量的、快速的跳跃,对人来讲需要换气,但机器不用,可以实现连续的、跳跃的长音。”米海鹏说。
中国传统排鼓一组五台,人类用两只手演奏。而“开阳”的设计有四个机器手臂,同时在四个不同音高的鼓上演奏,可以超越人类的演奏水平。
箜篌机器人“瑶光”在台上的拨弦动作极为巧妙,米海鹏告诉记者,想让机器演奏用“手”拨弦其实特别有难度,人类演奏箜篌时是左右两只手都拨弦,目前“瑶光”还不能做到这种地步,现场的演奏是一个有模拟拨弦动作的机器人和一个自动拨弦的箜篌来完成的。
米海鹏表示,此次演出的音乐都是原创曲目,是专门为这三个机器人设计的。音乐家编写曲子的时候,会充分考虑机器乐手的特点。
并且,据他透露,乐队的定位是拥有自己专属的音乐风格和人物性格,未来希望能出版属于“墨甲”的音乐专辑。
最大困难是克服演奏“没有人味”
谈及研究最大的难点,米海鹏直言,是让机器人展现出人类演奏乐器的韵味。“中国传统乐器演奏讲究有韵味,比如吹笛子,人通过口、舌、气息的控制来演奏,有很多声音技巧,让机器人表现就很困难。”
一开始最先攻克的竹笛机器人,也成为后来最难表现“人味”的。
他表示,光让笛子响是不够的,还要表现出音乐的韵味,这就需要气息强弱的变化。机器虽然可以吹得很准,但吹出来比较平,没有人味。
目前,团队对竹笛机器人“玉衡”进行了大量调试,调整每个音高需吹气的气量,并且每次换笛膜,都会重新校准,调整每个音准下需要把握的气流。
请来雕塑家打造柔美机器乐手
除了花大功夫调试机器人的演奏技巧,机器人的外在造型也需细细打磨。
米海鹏说,三位机器乐手的造型是专门请雕塑家来设计的,因此三个机器乐手的身高比例和体型都赏心悦目。
为了达到美观,团队花了不少心思。“一只手上至少有5个电机,分别控制5个指头,但5个电机放在手腕上,就会显得臃肿。为了让手腕纤细,就要把电机、电线等藏起来。”他表示,“既要从结构、审美出发,还要控制执行器件怎么走线、怎么运行,这是一项很复杂的工艺。”
现场:机器人出小故障 师生现场“做手术”
墨甲机器人乐队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以及希格斯木甲文化(北京)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主创团队组建于2018年9月,主要由清华大学师生,以及毕业生创业团队组成。团队中有机器人控制与交互领域专家、雕塑艺术家、新媒体艺术家、音乐家等,是一个横跨多个不同学科的创新团队。
舞台剧现场,箜篌机器人“瑶光”和排鼓机器人“开阳”出了点小状况。
在表达了对观众的歉意后,团队成员现场给机器乐手做起了“手术”。成员们有的拿着电脑调试程序,有的排查通信问题。“瑶光”的左手在中途不能做拨弦动作了,成员直接拿来电钻修理。
最后,“瑶光”恢复正常,但“开阳”因为连线通信的问题没能修好。
现场调试的场面,也是成员们的工作常态。半年的时间内,主创团队已经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完成了从一张白纸到一台机器人舞台音乐剧的技术研发和艺术创作工作。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的南端,和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大连四季都比较适合旅游,夏天可以避暑,冬天又能滑雪、泡温泉,景色同样怡人。不过这次我们要来为大家讲讲,“大连”这座城市的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其实关于大连名字的由来存在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大连是根据“达里尼”音译过来的,因为大连曾沦为俄国的租借地,直到1981年大连的名字才被正式确立。更详细的介绍,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大连,别称滨城,是辽东半岛南端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在军事上与山东半岛的威海互为犄角。也正因为如此,从近代以来,这里就一直是各方博弈的焦点。如今褪去昔日弥漫的硝烟,这座人口近六百万的美丽都市以其山清水秀与碧海蓝天享誉中外。然而关于大连这个名称的由来却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地形派”、“俄语派”和“满语派”三种。
首先我们说说“地形派”,在这类人的说法里,大连湾口外有个三山岛,其中两个岛由沙岗相连。从空中俯视,酷似“褡裢”,故而这里最初被称为“褡裢湾”。褡裢是一种中间开口,两端装东西的口袋,以搭在肩膀上最为常见。这种东西在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但在明清时期却是极为常见的生活用品。明万历年间传教士绘制的辽南地图中将此地标注为“DALIAN”,显然是根据“褡裢”音译而来。
而“俄语派”的说法来源于沙俄对旅大地区的强行租借。甲午战争之后,清廷被迫割地赔款,本来辽东半岛已是日本囊中之物,但沙俄对此地同样垂涎已久,于是联合法国、德国干涉还辽。日本尽管对此异常恼怒,但大战之后力求恢复元气,因而顺势向满清勒索三千万两白银用作“赎辽”。而俄国则以功臣身份向清廷提出租借旅顺大连,后来直接将这一地区整合为“关东州”。
在俄国进驻之前,大连只是一个小渔村,当地人称之为“青泥洼”,而野心勃勃的俄罗斯沙皇又怎会满足于一个小小的渔村呢?后来,尼古拉二世亲自下令在此处建市建港,并以“达里尼”作为城市的新名字。“达里尼”是一个俄语词,意为“遥远”,从此这个名字在辽东半岛上使用了将近十年。1905年日俄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俄国战败,日本顺势接管“达里尼”,并根据音译更名为“大连”。
“满语派”则是从东北素来是满族人的活动区域入手,认为满人世代居住于此,肯定会对当地进行命名,那么“大连”也应该与满语有某种瓜葛。1898年清廷与沙俄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其中满语版本就把该地称为“达淋”,这与“大连”已经极为接近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大连地名源于满语也不无道理。
其实要辨明地名的渊源还要看各种名称出现的时间,可能大连当地长期使用各种土语称呼,但1879年李鸿章在向朝廷的奏折中就已经使用“大连湾”这个叫法。这未见得是根据“褡裢湾”演化而来,但至少比“达里尼”早上二十年。
如今可以确定的是大连在晚清长期使用“青泥洼”这个名字,甚至到日据时期还有“要学日本话,就到青泥洼,吃饭叫米西,骂人叫八嘎”的说法。但“大连”这个词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只怕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