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古代有"猫奴"吗?看看古人是怎样养猫的

古代有"猫奴"吗?看看古人是怎样养猫的

时间2022-04-01 20:52:36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35460

猫这种动物,在现代人的生活里是十分受欢迎的,很多人爱养猫,并且戏称自己是“猫奴”,一切都以自己家的猫为最高宗旨。但是,千万不要以为,猫奴是现代 社会才诞生出来的,古代很多人同样对猫是有好感,甚至比现代人更加的“猫奴”。那么,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古代的那些猫奴们,看他们是怎样养猫的吧。

做了猫奴好多年,你知道猫是什么时候成为宠物的吗?你又知道古人是怎么当猫奴的吗?碗妹今天就要化身考古学家,和大家一起研究古代猫奴生活!

1.猫奴的起源

关于猫是何时被驯化的这个问题,一直都争议,一般认为最早的家养猫出现在3600多年前的埃及,那时的绘画中开始大量出现家猫。碗妹在研究了好多古文后似乎发现了当代“猫奴”称号的起源。《说文解字》说:“猫,狸属”宋代《尔雅翼》说:“猫通谓之狸。”所以“狸”是猫在古代的普遍称呼,人们也爱管自己的猫叫“狸奴”。

因为在古人眼中“奴”字既亲切又可爱,大概“狸奴”这个名字充满了主人对猫咪的一片深情,很符合当代猫奴的心境,所以被沿用了下来!

而且古代文人养猫的流程也非常复杂,甚至有点中二,如果想要获得一只猫,必须发出正规的聘书和聘礼来“聘猫”才可以。宋朝诗人陆游还特意写了《赠猫》一诗来描述这个画面:“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书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陆游提到的“盐”,就是古时候迎猫的聘礼之一了,要知道那时候盐可是很贵重的。另外买一些小鱼,折下柳条穿过鱼腮送给生下小猫的母猫,也是常用的聘礼。

2.奇葩的猫名字

不仅养猫流程复杂,古人在给猫起名字的时候脑洞也是非常大,可不像现在大家给猫取名走的是“开心就好”路线。比如四足全白的黑猫叫踏雪寻梅;黑猫白肚白足的黑猫叫乌云盖雪;白尾黑猫叫墨里藏针;黑猫白嘴叫衔蝶……反正我是一个都没记住!

当然有文化的也爱自己起名,像骆宾王的舅舅张博养了7只猫,分别叫东守、白凤、紫英、怯愤、锦带、云团、万贯……他真的觉得不拗口吗?

后唐琼花公主养了两只猫,一只是白色,嘴巴附近有深色的花纹,起了个名做“衔蝉奴”,还有一只白尾黑猫,叫做昆仑妲己,很有修仙范儿。

3.古代知名猫奴

明朝皇帝嘉靖可以说是史上最大的猫奴了,据说它为猫专门建了“猫儿房”,并派御前近侍来伺候它们,还总是和一只叫“霜眉”的猫形影不离。最夸张的是霜眉跑到哪个后妃的宫门口,嘉靖就睡到这后妃屋中。为了和眉霜一起玩耍,他宁愿二十多年不上朝……

他甚至还封雪眉为“虬龙”,后来猫死了他用黄金铸造一棺材,还给猫举行隆重的葬礼,又请来朝大臣为它作祭文,简直隆重到极点。

前面说到的陆游也是当之无愧的猫奴,因为光写猫的诗词他就创作了十几首,产量堪比碗妹。看完古人的吸猫历史,碗妹突然觉得自己的吸猫成瘾和他们比起来,似乎不算严重呢!

在古代是没有条件和能力制作出全国地图的,可能每个省份的地图都很难完成。那这样的话,古人出门旅游或者搬家不就很容易迷路吗?的确如此,因为中国是在太大,古人想要去到另外一个城市非常不方便,除非是大城市那还会有标示,但小地方就非常难找了。所以很多古人一辈子都是不出远门的,一直在自己老家生活,不像现代人出行这么便捷。不过大家也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迷路动动脑经也是能避免的。

“这位客官,住店吗?”

“小生是来问个路,敢问到京城的路怎么走?”

“不到二十里。沿着门口这条路一路向东,十二里处有官亭,再往北走,不多久便到了。”

“多谢,告辞!”

“哎,我放桌子上的铜钱怎么不见了?”

古人远行不辨方向时,张口问路显然是个实用的法子;即便是在GPS高度发展、定位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谁也不能说自己从未问过路。

不过光靠问路来赶路也不是个办法,为了到达目的地,古人也是有很多手段的。

道路指引方向

在没有导航工具的情况下,在人口聚居点之间移动,最可靠的其实是路面本身。顺着道路走,就能把人带到沿途的城市,最是安全精准。

所以早在商朝,官方就很重视发展交通,商人都会出资修筑、养护道路,此时通向各地的道路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了。

商朝的核心地区位于黄河下游

而周边的渭水、汾水、胶东、汉水、淮水地区

对商更多是臣服,而且还经常反叛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发挥都城镐京和东都洛邑的首都作用,在两城之间修建了一条平坦大道,称“周道”,后又以洛邑为中心向不同方向辐射,修建了等级不同的道路。

西周分封天下

不能光分封不修路

周道是国家交通的中轴线,更是周王室的生命线,且此后秦、汉、唐的经济重心都在这条线上,甚至在元明清时期也是贯通东西的要道。对于想在大城市之间移动的商旅来说,这些大道无疑是最好也最安全的通道。

这条路线在古代可是至关重要

到了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自身实力,便于调兵,修建了众多次级道路。著名的比如秦国修筑的褒斜栈道,能够打破秦岭阻隔,连接陕西和四川。不只是秦国,楚国、晋国、齐鲁等国都加入到了修路大军中,密密麻麻的道路连接着中原人、荆楚人、吴越人、巴蜀人。前往全国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依靠大道作为自己的“人造”导航。

秦岭和蜀道因其特殊的地形和战略地位

成为国内最著名的“人造”通道之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耗时十年整修和连接了战国七雄留下的大道,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驰道丈量标准统一,每隔三丈种一株青松,当做行道树;十里建一亭,作为区段治安管理所和行人招呼站。这些设施作为导航当然是不错的,行人按树计数,遇亭便知道自己到了何处。

汉朝时期的道路在秦朝基础上继续扩建延伸。自长安向东,经过洛阳定陶达临淄是东路干线;自长安向北达九原郡(今包头)为北路干线;自长安而西达陇西郡为西北干线。公元前2世纪,这条干线已经可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是为“丝绸之路”。

这是中原王朝打开世界观的一大步

为了方便行人补给问路,朝廷设置了大量驿站,按大小分为邮、亭、驿、传四类,大致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或传。《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西汉时全国共有亭29635个,据此估计当时共有干道近15万公里。在这庞大的公路网上行走,其实就已经是自带导航了。

很简陋的设施,也比没有好。。

到了宋代,我国的道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城市道路建设与交通管理方面,与前朝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宋朝政府在全国扩建驿道,还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发展水驿和驼驿等邮驿设施。当时的馆驿和通信邮递已经完全分开,类似于政府招待所。文学家毛开《和风驿记》描写一处驿馆,“为屋二十四楹,广袤五十七步,堂守庐分,翼以两庑,重垣四周”,“门有守吏,里有候人”,简直是“宾至如归”。

经过了后来元明两代对道路设施的勘察和修整, 到了清朝,全国道路布局已经日臻完善。

清朝把驿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是“官马大路”,即国家级官道,在京师设皇华驿,作为全国交通的总枢纽;第二等是“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第三等是“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通过这些道路,人们可以很轻松地行走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很少发生在荒郊野地里迷路的事情了。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八百里加急有多快?古代到底是怎么运输货物的? 明朝状元的试卷内容和书法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