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就胜利而李自成却失败?
说到朱元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明朝时期额开国皇帝,对于明朝的发展还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当时的明朝到底有多么的繁荣,那么,我们也都知道明朝时期的朱元璋当时能够当上皇帝其实还是很不简单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朱元璋是最没有背景的一个皇帝,为什么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就胜利而李自成却失败?
虽然在好些武侠小说里,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早被塑造出各种“英明神武”的形象,但同为农民起义出身,为何李自成只能过把皇帝瘾就败亡,却不能像朱元璋一样开创强大王朝?最关键的差距,就是李自成比起朱元璋来,那十分明显的能力差距。
尤其见证两人差距的,就是下面朱元璋做到的两件事。李自成哪怕做到一件,也绝不会再穿上龙袍之后一路溃败,把命扔在九宫山。
第一件事,就是强大的生产体系。
在李自成农民军席卷中原时,“抓生产”这个事,也是他的一大业绩。连明朝文学家张岱都大赞他“招抚流亡,通商贾,募民恳田”,但产出的粮食呢?放在李自成的征战里,却是根本不够用。外加为拉队伍,许下了“闯王来了不纳粮”的诺言,可这么多人吃啥?
于是,画过大饼又粮食不够吃的李自成,只能采取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吃大户。军队所过之处,转抓豪强王公地主,也就是“收其籽粒(家产)来饷军”。
在西安建国的时候,李自成就把陕西所有豪强地主的财产全都抄光,后来打下北京,更把全北京城翻个底朝天,仅白银就搜刮了七千万两,且搜剿范围已不止是王公高官,就连普通百姓也不放过。
如此“走一路吃一路”的办法,短期能尝到甜头,但不生产只搜刮,迟早也是坐吃山空,人心更被“吃尽”。后来李自成山海关兵败,北京城的百姓都行动起来,追打李自成的士兵,占领地的百姓纷纷响应,把李自成派来的官员杀死赶跑。如此民心丧尽,就是这“简单粗暴办法”惹的祸。
那不“简单粗暴”能怎么办?朱元璋早就告诉他办法了:自己种地才靠谱。
当时朱元璋的粮草困难,堪称比后来李自成难上万倍:地盘只有这么点,周边全是强敌,粮食消耗更是天文数字。但当时的朱元璋,早就有应对大招:屯田。
早在朱元璋扎根应天(南京)后,就设了“营田司”,专抓军队屯垦,近十万军队放下兵器扛锄头开荒种地,拼命种了几年,就是不停大丰收。在明朝开国前的1366年时,朱元璋麾下的军屯收入,除了供应军粮外,每年都可积攒近万石余粮。其境内的粮食价格,也是年年平稳。比如率“百万大军”横扫中原的李自成来,当年朱元璋的腰包 ,却是十分鼓。
也正靠了这财大气粗的粮食储备,逐鹿天下的朱元璋,打的也是土豪仗。大军所过之处,非但不“吃大户”,还爽快的轻徭薄赋,元朝的苛捐杂税一股脑全废除。于是恶战之后,人心迅速安定。后来开国建设,也是不停拨出粮食发福利,一切手段鼓励生产。这才有了大明王朝的高速崛起。打江山的事业,手里有粮才能站稳脚跟,走一路吃一路的李自成,脚跟始终不稳,于是遇上强敌,当然就被轻松打翻。
而比粮食生产差距还大的,就是朱元璋做到的第二件事:完备的军队纪律训练。
在好些野史评书里,李自成的农民军,常见各种骁勇善战。但放在真实历史上,哪怕李自成攻克北京前夜,他亲率的数十万精锐,竟然连万余明军守卫的宁武关都攻不下来。巅峰时期的李自成军队,战斗力也就是这个水平。
而且李自成农民军的凝聚力,比战斗力还不靠谱。比如郏县之战初期,李自成的数十万大军,一度被明朝名将孙传庭的几万人杀得节节败退。李自成麾下的几位亲信将领,竟都动了抓李自成向明军投降的念头。如果不是崇祯皇帝瞎指挥葬送好局,连战连败的李自成,很可能被部下捆了扭送明朝司法机关。
总起说来,别管是几十人还是几十万人,李自成的部队,始终不能称为正规军,最多只是合伙的散兵游勇。这样的战斗力,后来被清朝八旗追着打,丝毫不奇怪。
那同是“散兵游勇”出身的朱元璋呢?早年他还是个农民军中小军官时,就看够了农民军各种“统御无法”的糟烂表现,后来扯旗拉队伍,更是坚决对“散兵游勇”说不。朱元璋的部队,从一开始就建立严格的纪律与管理条令。甚至他最亲信的徐达常遇春等名将,早年都曾因违反纪律,当着三军将士的面揍得皮开肉绽。李自成农民军在北京城烧杀抢掠的场面,要是换成朱元璋的部队,早不知多少兵痞人头落地了。
拥有严格纪律的朱元璋部队,在逐鹿天下的年代里,更有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体系。以朱元璋的话说“克敌在兵”。其军队每年都要有严格的检阅,将领们必须每天亲自带领士卒操练,严格的“训练考勤”,贯彻其麾下每支部队。每逢重大战役,军队更要提前举行军事演习,并奖赏演习中的有功将士。
于是,哪怕在朱元璋“高筑墙”的发展年月里,战事并不多的朱元璋军队,战斗力却也默默增长,这支淮北农家子弟组成的队伍,终于如锋刃出鞘般,将凶悍的元朝骑兵打的嗷嗷北逃,一举完成由南向北一统天下的大业。
以这个场面说,马上皇帝朱元璋,堪称中国古代顶级练兵强人。
对于任何帝王来说,强大的军队,就是披荆斩棘的利刀,比起朱元璋来,李自成的“刀”,显然不靠谱。最后大败亏输,看似十分意外,其实是正常表现。
不过,比起上面这些能力差距来,李自成比朱元璋差距最大的一条,却是理想。
苦出身的李自成,不能说没有理想,“均田免粮”的口号,打天下时也喊得十分响。但前后表现呢?在西安开国,就先把西安的有钱人抢了个精光,进了北京后更花了眼,有钱没钱的,都惨遭凶残横抢。一度纪律严明的农民军,在北京城内外撒开了烧杀抢掠。
后来败退到西安时,歇口气准备继续跑的李自成,还打算一颗粮食都不给西安百姓留,差点把西安城所有的粮仓都烧光。从头到尾,他的“理想”,就是走一路抢一路。
而比起短视的李自成来,野史里常被塑造成野心家的朱元璋,追求的却不止是那君临天下的权力欲。登基的前十年里,他每到生日那天,想到当年饥寒而死的父母,就心痛的拒绝任何寿宴。直到明朝经济开始好转后,才开始高兴做寿。
平日给官员说的最多的,不是元末“蠹政害民”的败坏吏治,就是“务欲使民丰衣足食”的目标。满怀这样信念的朱元璋,才以空前的狠手整治吏治,又以空前的钱粮投入狠抓农业,“抓”出“宇内富庶”的洪武盛世。
因为无论昔日刀山火海打天下,还是用尽权谋治天下,朱元璋从没忘的,就是打造一个盛世强国的理想。自然,也就在扛过无数大风大浪后,造就中华历史上又一辉煌时代。
这样的境界,恰恰是李自成一辈子征战,从没有到达的:这样一个没有长远理想,缺少发展眼光与团队纪律理念的领导者,就算好运碰上崇祯这样的“猪对手”,再给一千次机会,终于也难免败亡。如此差距,任何行业的奋斗打拼,诚可引以为戒。
说到不要脸这些事情其实也还是挺有趣的,因为这些人好像都比较的幽默啊,其实有的时候也还是很无奈啊,因为智商有限,所以就闹了很多笑话,但是有的时候也是很无奈啊,那么历史上类似这样的事情有多少呢?下面我们就这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历史上的著名不要脸行为有很多,但演绎出这些不要脸行为的人,多数都摆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耍赖架势,那他的不要脸行为只会让人觉得可厌、可恨和可耻。
而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平时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处处以正人君子自居,事事自我标榜,自称什么立言立德以垂范千古,却在关键时刻出尔反尔,做出了打脸不要脸的丑事,那么,他除了可厌、可恨和可耻之外,还特别让人恶心。
很多人不知道,被阎崇年称为“千古一帝”的清圣祖康熙帝就是这样一个人。
下面,我说说康熙帝极不要脸的一件事。
康熙于22岁时参照汉族封建王朝的“嫡长制”,册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建立了立储制度。
大家也知道,康熙在清朝皇帝中算得上长寿——皇太子已经长大成人,而他仍未死,那么,他的存在,就成为了阻碍皇太子登上帝位的绊脚石。
皇太子胤礽母亲的父亲噶布喇是领侍卫内大臣,母亲的叔叔索额图是大学士,当朝宰相,领侍卫内大臣。
皇太子胤礽和索额图等人密谋,准备铤而走险,潜谋大事,通过搞宫廷政变来抢班夺权。
康熙有所觉察,处死了索额图处死,敲山震虎,要皇太子吸取的教训。
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台行宫宣布废黜皇太子。
康熙说皇太子“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以“专擅威权”等罪将之幽禁咸安宫。
皇太子被废,储位虚悬,众皇子跃跃欲试,形成了“九龙夺嫡”的激烈场面。
为了避免出现手足相残的惨状,康熙帝于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在京师畅春园搞了一次盛大的选举皇太子的“官意测验”,要满汉文武官员在诸皇子中举奏一人为皇太子。
康熙庄重宣布说:“众议谁属,朕即从之。”
天子无戏言。
以大学士马齐为首,很多人都书“八阿哥”三字于纸。
康熙看了选举结果,一下子懵了:敢情打倒了一个皇太子党,又冒出了一个皇八子党?!
康熙越想越怕,愤然痛骂拥护皇八子胤禩的诸臣,说他们“殊属可恨”。
康熙还说出了完全不要脸的话:绝对不能立皇八子胤禩,如果立了他,那么,就说明立皇太子的事都是由你们说了算,还要朕干什么?!
接下来,康熙做了更加不要脸的事:复立已经被废的胤礽为皇太子!
这么做的目的,康熙说,这是为了堵塞诸皇子争储之路。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九日,康熙宣布复立皇太子胤礽,遣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
但是,废而复立,不向群臣解释一下原因是说不过去的。
康熙是这样说的:“皇太子前因魇魅,以至本性汩没耳。因召至于左右,加意调治,今已痊矣。”
胤礽重居皇太子之位,按理说,应该吸取先前的教训,安分老实,熬以时日,等康熙驾崩,自己就可以继位登上大宝了。
但是,剧情仿佛倒带回放:皇太子胤礽认为康熙的存在,就是自己登上帝位的绊脚石。
康熙五十年(1711年),皇太子党成员准备发起行动,逼迫康熙退位,让皇太子早正大位。
十月,事泄,兵部尚书耿额、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等被治罪。
改年,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的九月三十日,康熙正式宣布再次废黜皇太子,他说:“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
第二次废黜皇太子,康熙对左右说自己“毫不介意,谈笑处之”,并拒绝再预立皇太子,他故作轻松地说: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并未预立皇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预立皇太子。
因为康熙拒绝再立皇太子,这也导致后来雍正的继位充满了无穷尽的质疑、争论。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