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子可以直接封亲王而清朝是怎样的呢?
说到明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朝代,在当时的明朝,因为明朝是当时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朝代了。还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那么,我们今天也一起来看看在当时明朝的故事,说到明朝很多人就会想到明朝的皇帝了。在明朝皇子可以直接封亲王而清朝是怎样的呢?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自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三年第一次封皇子为王起,凡出生后的皇子基本上都是王(留一个封太子,或也封王做储君,如明穆宗朱载垕继位前只是裕王),给大量的封地和食户。就连夭折的皇子,也经常被追封为王。如著名的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生子七人,其中五人幼殇,皆被追封王。但也有特例,这个明光宗,自己是父亲强奸宫女所生,遭父亲神宗冷落,于是对自己和婢妾所生的皇五子朱由检看不起,并未封王。待到天启帝继位第二年,才封皇五弟为信王。信王幸运,天启帝七年而崩,没有子嗣,于是兄终弟及成为了崇祯帝,做了十七年天子。
封皇子为王,并非朱元璋的首创。汉高祖起,就分封诸子为王,给封地,让他们成为封地上的小皇帝。到了明朝,历代皇帝封子为王,如果在位时有了皇孙也常封王。这种王皆为亲王,他们的儿子一个做世子承继亲王,世袭罔替,其他又被分封为郡王,子子孙孙都是皇亲,长享富贵。至明末,有10万以上的男性皇族成员。虽然许多下层皇族成员陷入穷困,但中上层皇族尤其是近代皇帝封的亲王生活优裕。他们是地方经济、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黄仁宇《明朝的财政》记载,仅河南一省就有八大亲王和大量的中小贵族,他们消耗了从该省北部43个县征收的80万担粮食中的30万担,等于该省只得到了全部田租收入的60%。
这样一个巨型臃肿的皇族供养体系,是导致明末地方农民揭竿起义的重要原因。这应该给当时做过明朝都督的努尔哈赤敲了警钟。
努尔哈赤是官宦子弟,但因祖父和父亲被杀而受过不少苦,但他在辽东统一女真、建国改元的进程中,对诸子的分封,基本上是按军功大小、嫡庶有别进行分封的。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喇登基为汗时,他已有了15个儿子,但只设了四个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是他的儿子。二贝勒阿敏是他的侄儿。到了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又将大妃阿巴亥所生三子封为贝勒,其中阿济格还是有两次战役的军功在身。
皇太极继位后,开始创立封爵制度。对于皇子,按宗室爵位分封。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或者不封。他们不再有封地和食户,而是按不同等级的俸银、禄米支付。如和硕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多罗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皇太极在位时,诸皇子仅皇长子豪格因军功受封和硕肃亲王,其他皆只是皇子,没有爵位。他可以封有功的皇兄弟、堂兄弟甚至亲侄堂侄为王、为贝勒,却对诸子是吝啬的。
皇太极的这种做法,直接影响了后继之君。顺治帝在位时,仅追封了幼殇的皇四子为荣亲王,其他七子皆不给封爵。康熙皇帝继位前,身份是皇子,他是大清皇帝中生育儿女最多者,但他分封诸子,除了皇二子因嫡出而被直接封为太子,其他诸子封爵一律按功劳大小来,被封亲王者寥寥可数,而且没有被直接封为亲王的。
雍正帝胤禛于康熙四十八年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前,是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为康熙三十一年所封。他被封为贝勒和亲王,完全是因政治表现和理政才干争取来的,而不是因为他是皇四子。
像大家都知道的康熙帝十四子胤祯(胤禵),于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喇布坦,称大将军王,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但实际上他的封爵只是宗室爵位中的第四等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康熙帝去世后,胤禵被召回京师,随即软禁于景陵读书,后因皇太后去世,被授于郡王虚衔,但后来又被革去王爵,降为固山贝子。
清朝的皇子并不是天生的王,这是最有别于明朝皇家的特质和进步。综观清代皇家王公贵族兴衰史,宗亲并没成为国家财政真正的负担。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庄园,但他们不能像明朝皇子那要有自己成建制的护卫军。他们要想出京,还得向皇帝报批。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只是不怎么出名同我们熟知的三国人物相比。其实抛开三国的战乱史,魏晋时期的文学也是非常厉害的。曹操、曹丕和曹植在文学当面早已都相当高,而竹林七贤在各方面的修为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所以才得此名。那这竹林七贤到底是哪七位呢?这次就帮大家做一个介绍,竹林七贤算是在乱世中活的最潇洒的七位名士了,一起来认识下他们吧。
魏晋时期,名士众多,当时所盛行的魏晋玄学也成为了产生于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化思潮。“竹林七贤”也借他们的言论,作品来诠释魏晋玄学,成为魏晋玄学发展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人物,那么“竹林七贤”是哪七贤?为何又称之为“竹林七贤”呢?本文带你走进潇洒飘逸的魏晋之风,走进“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时期正始年间的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七人当时位于山阳县,每日纵情潇洒,喝酒纵歌,被称为七贤,再与地名结合,故称为”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继承了建安文学的风格,诠释魏晋玄学的精髓,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后世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下面重点为大家介绍“竹林七贤“中的两位人物。首先要介绍的是阮籍,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也是竹林玄学的坚定鼓吹者。阮籍先后撰写了《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乐论》等充满玄理意味的文章,来阐释自己的思想主张,宣扬玄学。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阮籍:“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他的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宋的颜延之已经说不大能懂,我们自然更很难看得懂他的诗了。他诗里也说神仙,但他其实是不相信的。”
第二位要介绍的便是嵇康。嵇康,三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也是竹林玄学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其一生在音乐,书法,绘画,文学等诸多领域颇有建树。甚至在中医领域也有建树,他所创作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作为竹林之游的主持者,嵇康常常在竹林里和阮籍等竹林名士谈玄清议, 饮酒唱和。谈论玄理,这也成为了竹林之游的重要内容。
“竹林七贤”以老庄思想为精神皈依,以他们的创作言论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魏晋玄学的意蕴。“竹林七贤”的文章,思想,活动,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魏晋玄学本身的发展,对后世的思想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