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多开放?拥有不计其数的外国官员
唐朝,在很多人心中都是一个很理想的时代,盛世唐朝似乎总是一派四海升平,和乐安宁的场景。在很多的影视剧作品当中,唐朝也的确是这样被演绎的,似乎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就连平常的日常工作都透露着欢乐的气息。很多人都认为,唐朝的社会相当开放,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同外国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这一点确实是这样,唐朝时期的开放程度,可以说是现在都难以想象的,如果你是一个官员,那你很可能拥有很多外国同事,甚至还有外国的异国王。
在各个朝代,中国的版图都是不断变化的,帝王征战,为的也就是不断扩大自己的版图,或者进攻侵扰边境的外族人,保护自己国家的领土。唐朝盛世时期,国家版图在唐高宗李治时期,龙朔年间达到顶峰,国土面积达到1240万平方公里,也有说是1076万平方公里。南至罗伏州,即现在的越南河静,北至玄阙州,即现在的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至安息州,即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至哥勿州,今吉林通化。
国土面积非常大,如此一来,与唐朝接壤的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不少,东北有靺(音莫)鞨(音和,轻声)、高句(音勾)丽(音离),蒙古高原有突厥、薛延陀、回纥(音湖)、契丹、奚族、室韦,西北有葛逻禄、黠戛斯、党项,青藏高原有吐蕃、吐谷浑,西南有白蛮、黑蛮、五溪蛮。除此之外,大唐与西亚诸国也有交往,最主要的有拂菻,即东罗马帝国,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等国。而唐朝的开放程度,也就与这些汉人以外的民族有很大的关系。
公元630年,一位突厥首领来到长安,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来这里了,他就是颉利可汗。只不过,他到长安来,不是自己高高兴兴来的,而是被押送而来。他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兵强马壮,一直在阻挠唐朝的统一。唐高祖李渊时期,因为天下初定,不宜再起战事,于是委曲求全,但是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手上,那就是另一种态度了,当他还是秦王的时候就曾经与这位可汗交战过,登基之后也没让他讨到便宜,630年大败颉利可汗,颉利可汗也被押送到长安。
到了长安之后,李世民不仅赐给他田亩宅院,还封他做右卫大将军,其实颉利可汗也看得清楚自己的处境,东突厥前汗国亡,即便是长期行走大漠,桀骜不驯的颉利可汗,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他已经没有选择了。这件事情被太上皇李渊知道以后,不禁感慨,当年刘邦被困白登,称帝之后也没有复仇,相反还得不断送公主去和亲,现在自己的儿子不过几年时间就消灭了突厥,也可以放心安度晚年了。
如今,很多人都想着移民国外,但是在唐朝时期,却有很多人想要移民来到大唐,来这里的人,还有来朝拜、经商、进贡、礼佛的,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前来留学的留学生,那个时候的留学生,购买书籍的花销由本国支付,而衣物及饮食等日常所需,都是由唐朝朝廷负责,还专门为他们设立“宾贡科”,召取汉学优异的外国士子入仕为官。
不仅是朝堂,在军队里面也有很多外国的将领。波斯帝国的一位王子卑路斯,在战乱中沿着丝绸之路逃到唐朝,寻求政治避难,唐太宗允准,并授予他右威卫将军的官职,之后大量亡国的波斯人来到唐朝,很多酒馆中就出现有“胡姬”,也常见于各种唐诗中。阿拉伯要求唐朝交出波斯王子,唐太宗直接拒绝,正因此,阿拉伯一直支持吐蕃与唐朝抗争,在这多次的战役中,出现了很多外国的将领。
这些武将,以及前面所说的文臣当中,出名的也有很多,比如宰相就有二十多个人。突厥的阿史那社尔、阿史那思摩、执失思力、阿史那承庆等,沙陀人有沙叱阿博、沙叱忠义,而李国昌(本名朱邪赤心),李克用(本名朱邪)还被封王,回纥有契必何力、浑释之、李思义等,奚人和契丹人中有张孝忠、李宝臣、李唯岳等。这里列举的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高句丽人、新罗人、天竺人等等,加起来得有数千的外国人。
李泌(因毕),唐中期的宰相,在这个时期,他了解到,因为那些外国人全部都有政府的供养,财政压力巨大,没办法,他打算停止供养减轻压力,谁知道被他们找上门来,李泌劝说他们回国去报效国家,毕竟哪里有像他们这样子的别国朝贡使者留在这数十年都不回去的?结果没有一个人听他的,李泌无可奈何,只好把他们编入神策军,也就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找一份工作总比白吃白喝强得多。
唐朝的强大吸引了外国人的到来,而他们的到来也为唐朝的繁盛增添了巨大的助力,在外国人的眼中,“唐”能够成为中国的符号,也是准确而具有深意的。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蜀国之所以会成为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就是因为诸葛亮不在了。但实际上,诸葛亮去世后蜀国还存活了29年,这个时间也算比较长了。所以诸葛亮的死和蜀国的衰败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那蜀国到底是怎么被灭掉的呢?其实蜀国连年北伐已经元气大伤,如果蜀国想要避免灭亡可能还是需要先把内部各项事务给整顿好,特别是百姓们的生活。
在三国的历史天空上,可以说是群星闪耀、熠熠生辉。曹操、刘备、孙权、吕布、袁绍、诸葛亮、周瑜、司马懿……在这些闪烁的群星中,诸葛亮绝对是其中最亮的一颗。诸葛先生一心为国,鞠躬尽瘁,为何却难帮刘备父子完成匡复汉室大业,乃至使蜀汉早最消亡?
《三国志》作者陈寿是这样评价诸葛亮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在民间,诸葛亮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不仅留下了千古明篇《隆中对》与《出师表》,他的草船借箭、巧借东风、舌战群儒、空城计、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无不令人拍案叫绝;另外,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多才多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一生的最大理想就是帮助刘备匡复汉室,然而,在诸侯纷争中,给人最大希望的诸葛亮,却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并且,蜀国却成了三国里最先灭亡的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刘备和诸葛亮相比,肯定是诸葛亮的个人能力更强,但是为什么刘备死后,蜀国也日渐衰落?因为诸葛亮虽然有才能,但是他在用人方面还是不及刘备。
其实,西蜀后来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也是诸葛亮把控不了的,如:关羽大意失荆州,张飞为了给二哥报仇,结果被裁缝杀了,刘备一意孤行要灭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联营800里,夷陵之败后,刘备深受打击,一年后便病死于白帝城。看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接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将西蜀带入了一条不归路。诸葛亮晚年的时候,凡事亲力亲为,打二十军棍以上的惩罚措施都要亲力亲为。作为一国之相,做到这样的事无巨细,有被累死才怪呢。对于诸葛亮的付出,曾国藩就古分痛惜:“公以丞相而兼元帅,凡宫中府中以及营中之事,无不兼综,举郭、费、董三人治宫中之事,举向宠治营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则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军中亲为裁决焉。”
他的对手司马懿曾评价诸葛亮说不:“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尽管他认为孔明是天下奇才,但是“吃得少而干得多,这样能活的长久么?”
诸葛亮也曾为自己的作为做出过这样的解释,那就是是因为先帝对他太好了,他接受了先帝托孤的重任,就不容许自己出差错。诸葛亮一生小心谨慎,为西蜀的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奉献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与褒扬的。但是,也正是因为诸葛亮太小心谨慎了,不能放手让他人去做事,手下的人就得不到锻炼和施展,自然很难出人才。因为就算有人才,你不给他机会,他也被埋没了。所以刘备在的时候,蜀国有五虎上将。刘备死后,姜维北伐时,蜀之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无人可用,只得让原来在关公帐下做书记的廖化(做过山贼,归顺关羽)做先锋。这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语的原始出处。
诸葛亮用人和曹操的区别在于,诸葛亮很注重人才的品德,甚至于重德要超过重才,所以诸葛亮提拔的人才在政治上几乎都是很清廉的,贪污腐化的非常少,但这些人才很少是一流的大人才。另外蜀汉政权中类似魏延、李严和廖立这样被杀和被废的人才也不在少数啊。其实大家都知道,曹操麾下的著名谋士郭嘉也是个有人格缺陷的人,曾经被朝臣陈群所检举,但曹操就是不拘一格的提拔和重用他,同时他也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诸葛亮和刘备都是很重用荆州入川的旧部和一些外来的人才,比如诸葛亮去世之后掌权的蒋琬、费祎都是荆州的旧部,而姜维则是凉州人氏。没有很好的开发和培养益州本土的人才,这不仅造成蜀汉政权后期人才的匮乏,而且还造成了蜀汉政权内部很深的矛盾。另外,蜀国的地盘人口兵源不足,精英老龄化,人才迅速凋零;加上后期刘禅宠信宦官,政事荒废,这才让邓艾“斩首”成功。
凡此种种,都为西蜀的加速灭亡种下了隐患,所以,诸葛亮死后不久,西蜀就城破国亡,这样的结果,九泉之下的诸葛亮是绝对不愿看到的。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