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朱元璋的画像为什么那么丑?朱元璋到底长得什么样子?

朱元璋的画像为什么那么丑?朱元璋到底长得什么样子?

时间2022-04-01 20:44:43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37080

我们经常在各种地方见到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有一些画得朱元璋简直是丑陋无比,让人惊异为什么人类会拥有这样的脸型,甚至怀疑是不是印刷的时候出了问题,但是有一些却又并不是这样,朱元璋不仅没有那么丑,相反还很端正,很有作为皇帝的气派和威严。这就真的是奇怪了,明明是同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差异如此之大的画像?这件事情到底是为什么,朱元璋又究竟是长得什么样子呢?真的有那些画像上面的那么丑吗?

其一,朱元璋的长相本来就有特点。

我们上面提及的民间传说,不可不信也不能全信。起码传说透露出一个信息,朱元璋的相貌异于常人。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讲究威仪的帝王朱元璋?别说朱元璋,就是一般百姓,也不希望画师据实画出面貌上的缺陷,这是人性使然。所以有意识地暗示画师造假是可能的。但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既然朱元璋对自己的画像要求极其严格,绝不充许不满意的作品流出。那么,民间何以会有这么多版本流传下来?

《明史.太祖本纪》描述朱元璋的长相时,也说他“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四个字尽是溢美之辞,后四个字却也是隐晦描述朱元璋长得有些特别,与常人不同。

其二,朱元璋的画像被美化或丑化。

朱元璋究竟容貌如何,无从得知。但笔者以为,真正的朱元璋画像既不像宫廷藏本画得那么慈祥英俊,也不可能像民间版本将其描绘的那么丑恶和不堪。真实的朱元璋长相,极有可能是面貌一般但有些特征较为独特,譬如大嘴巴、圆下巴等让人印象深刻。民间画像只不过夸大这一特征而已,就像现代人的漫画化。

说到美化,试想当时那么多御用画师,为讨龙颜大悦,既可能发财,还可能升官,何乐不为?说到丑化,也不是不可能,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杀人如麻,肯定得罪了不少文人,文人怀恨在心而借此泄恨,于是根据传说中的描述,故意夸张其面部缺点,丑化朱元璋,把本来相貌就一般的皇帝画得更加糟糕,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令人称奇的是,明朝皇帝忌讳颇多,典章甚严,就连当年到朱元璋孝陵前割猪草都可能被逮起来,这种画放在民间家中,该当何罪?别说画,连想都可能是不寒而栗的。那如此多的版本画像又是哪里来的?

其三,存在清朝将朱元璋恶搞的可能。

笔者很赞同这样的观点:自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到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明思宗朱由检煤山被逼上吊自缢,历277年的大明王朝结束,清王朝开始了。清王朝是满族人的天下,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将后金政权易名而来。1644年清世祖福临赶走李自成,迁都北京后,清朝在好几个时期或轻或重,有步骤地开始“篡改运动”。为了统治的需要,甚至连《明太祖实录》这些书,都安排文人“修饰”,从文字上丑化前朝,歌颂大清万年江山。可以想见,在这种背景下,本来民间就传说相貌怪异丑陋的朱元璋,就很难逃脱被“恶搞”的结局了。一个王朝都倒下了,开国皇帝能不被嘲弄么?

何况,我国历来就有成者王败者寇的习俗做法,其中脸谱化是极其明显的。且不说朱元璋,就拿孔子来说,当遵从儒术时把他画得仪表堂堂,一旦反孔时又画得猥琐不堪吗?笔者以为,朱元璋也难免受到同样的“待遇”。

民间通行流传的“鞋拔子”朱元璋画像,都是满清王朝为了丑化明朝而伪造出来的,并因此对满清大加挞伐。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因为不少朱元璋的“鞋拔子”画像中的服饰,都体现出鲜明的清代服装特点。比如下图的这张画像,朱元璋帽子上的那块白色“帽正”,就是典型的清代特征,在朱元璋本人所在的明代初期,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早在明朝中期,朱元璋的长相如何就有不少争议。在明朝人对朱元璋相貌的描述中,就有“奇骨贯顶”一词,或说他“生来异相”,甚至有明朝人的笔记说他“左脸颊有一十二颗黑痣”,这长相简直是匪夷所思。确实,在古人的迷信思维里,凡是帝王,长得一定会非同寻常,与一般人不同,这就是所谓“龙相”。比如《史记》说刘邦腿上有七十二个黑痣,又比如唐朝人传说唐高祖李渊有三个乳*头。那么,出于本朝人对朱元璋的崇拜之情,把他的长相描述成认为这个奇葩模样,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理解成是出于神化朱元璋的需要,并不一定就是清朝的丑化。

而且,在明代笔记《七修类稿》中,还有这么一种说法:朱元璋生性多疑,害怕刺客来刺杀他,所以故意派人画了很多奇怪的画像,四处散布,使外人无从知晓他的真实相貌,这样,刺客也就找不到下手目标了,这就是朱元璋“伪像”的来源。可见,即使是在明朝,朱元璋的“鞋拔子”画像就不少见。

那么朱元璋到底长啥样呢?小编个人认为,还是故宫南熏殿的画像更加靠谱,理由如下。

首先,南熏殿的朱元璋官方画像有两张,一张中年,一张晚年,这两张画像高度相似,可见画师参照的应该是同一人的不同时期的长相,如果朱元璋的长相并不是这样,画师是很难做到把两个年龄阶段的画像都伪造的天衣无缝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朱元璋的真实形象,应该与官方的正常版画像比较接近。而出现“鞋拔子”丑相,主要是因为古人对帝王异相的迷信和神化,而与满清的“抹黑”关系不大。

其四,朱元璋的容貌不会很丑的依据。

一是外国历史研究成果。在美国学者牟复礼和英国学者崔瑞德编写的《剑桥中国明代史》中,他们虽然体认民间传说的“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斑,颚部突出”,但也觉得朱元璋“看起来预示将来有不凡的质量”。其实说朱元璋的气质神采非同一般。而在2005年出版的《剑桥插图中国史》中,美国学者伊蓓蕾(Patricia Buckley Ebrey)则明显对民间丑化朱元璋的那些画像表达了质疑,她认为民间流传的那些画像是基于画师的故意丑化,认为“太祖和其它皇帝一样英俊”。

二是历史资料分析表明。这方面,笔者想提请大家注意两个细节,郭子兴乃朱元璋的仕途引路人,又是朱元璋马皇后的义父,想当年他之所以重用朱元璋并将义女马氏嫁于朱元璋,不可能仅是看好朱元璋的能力,而贸然将义女嫁给个长相如“外星人”的(毕竟,此时的朱元璋尚是个要钱没钱要长相没长相要地位没地位的卑微和尚)。再者说,从人类遗传角度说,朱元璋有二十多个儿子、明朝有十六位皇帝,怎会没有一位与“丑化”了的朱元璋画像相似?这于情于理于科学,都说不通。仅就现在故宫所藏历代明朝皇帝的长相图看,无论成祖还是其他皇帝,包括最后的崇祯皇帝,其面貌大抵相若,而他们和宫藏的朱元璋像倒都有几分相像。故而,我们不得不说,很难想象一个“丑八怪”的祖先,会生出那么多面貌特征都很正常,甚至看起来很是端庄的子孙来。据此而言,宫藏的朱元璋画像还是有几分可信度的。

透过以上分析,笔者不敢说已经找到了朱元璋画像背后是秘密,但已大差不离地可以看出,朱元璋之所以会有不同版本的画像存世的主要原因。

唐朝,在很多人心中都是一个很理想的时代,盛世唐朝似乎总是一派四海升平,和乐安宁的场景。在很多的影视剧作品当中,唐朝也的确是这样被演绎的,似乎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就连平常的日常工作都透露着欢乐的气息。很多人都认为,唐朝的社会相当开放,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同外国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这一点确实是这样,唐朝时期的开放程度,可以说是现在都难以想象的,如果你是一个官员,那你很可能拥有很多外国同事,甚至还有外国的异国王。

在各个朝代,中国的版图都是不断变化的,帝王征战,为的也就是不断扩大自己的版图,或者进攻侵扰边境的外族人,保护自己国家的领土。唐朝盛世时期,国家版图在唐高宗李治时期,龙朔年间达到顶峰,国土面积达到1240万平方公里,也有说是1076万平方公里。南至罗伏州,即现在的越南河静,北至玄阙州,即现在的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至安息州,即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至哥勿州,今吉林通化。

国土面积非常大,如此一来,与唐朝接壤的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不少,东北有靺(音莫)鞨(音和,轻声)、高句(音勾)丽(音离),蒙古高原有突厥、薛延陀、回纥(音湖)、契丹、奚族、室韦,西北有葛逻禄、黠戛斯、党项,青藏高原有吐蕃、吐谷浑,西南有白蛮、黑蛮、五溪蛮。除此之外,大唐与西亚诸国也有交往,最主要的有拂菻,即东罗马帝国,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等国。而唐朝的开放程度,也就与这些汉人以外的民族有很大的关系。

公元630年,一位突厥首领来到长安,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来这里了,他就是颉利可汗。只不过,他到长安来,不是自己高高兴兴来的,而是被押送而来。他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兵强马壮,一直在阻挠唐朝的统一。唐高祖李渊时期,因为天下初定,不宜再起战事,于是委曲求全,但是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手上,那就是另一种态度了,当他还是秦王的时候就曾经与这位可汗交战过,登基之后也没让他讨到便宜,630年大败颉利可汗,颉利可汗也被押送到长安。

到了长安之后,李世民不仅赐给他田亩宅院,还封他做右卫大将军,其实颉利可汗也看得清楚自己的处境,东突厥前汗国亡,即便是长期行走大漠,桀骜不驯的颉利可汗,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他已经没有选择了。这件事情被太上皇李渊知道以后,不禁感慨,当年刘邦被困白登,称帝之后也没有复仇,相反还得不断送公主去和亲,现在自己的儿子不过几年时间就消灭了突厥,也可以放心安度晚年了。

如今,很多人都想着移民国外,但是在唐朝时期,却有很多人想要移民来到大唐,来这里的人,还有来朝拜、经商、进贡、礼佛的,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前来留学的留学生,那个时候的留学生,购买书籍的花销由本国支付,而衣物及饮食等日常所需,都是由唐朝朝廷负责,还专门为他们设立“宾贡科”,召取汉学优异的外国士子入仕为官。

不仅是朝堂,在军队里面也有很多外国的将领。波斯帝国的一位王子卑路斯,在战乱中沿着丝绸之路逃到唐朝,寻求政治避难,唐太宗允准,并授予他右威卫将军的官职,之后大量亡国的波斯人来到唐朝,很多酒馆中就出现有“胡姬”,也常见于各种唐诗中。阿拉伯要求唐朝交出波斯王子,唐太宗直接拒绝,正因此,阿拉伯一直支持吐蕃与唐朝抗争,在这多次的战役中,出现了很多外国的将领。

这些武将,以及前面所说的文臣当中,出名的也有很多,比如宰相就有二十多个人。突厥的阿史那社尔、阿史那思摩、执失思力、阿史那承庆等,沙陀人有沙叱阿博、沙叱忠义,而李国昌(本名朱邪赤心),李克用(本名朱邪)还被封王,回纥有契必何力、浑释之、李思义等,奚人和契丹人中有张孝忠、李宝臣、李唯岳等。这里列举的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高句丽人、新罗人、天竺人等等,加起来得有数千的外国人。

李泌(因毕),唐中期的宰相,在这个时期,他了解到,因为那些外国人全部都有政府的供养,财政压力巨大,没办法,他打算停止供养减轻压力,谁知道被他们找上门来,李泌劝说他们回国去报效国家,毕竟哪里有像他们这样子的别国朝贡使者留在这数十年都不回去的?结果没有一个人听他的,李泌无可奈何,只好把他们编入神策军,也就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找一份工作总比白吃白喝强得多。

唐朝的强大吸引了外国人的到来,而他们的到来也为唐朝的繁盛增添了巨大的助力,在外国人的眼中,“唐”能够成为中国的符号,也是准确而具有深意的。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朱元璋明朝
"的卢妨主"是什么意思?这种说法是从哪里来的? 乾隆皇帝为什么是盖章狂魔?历史上乾隆到底有多喜欢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