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在清朝有什么寓意?为什么清朝乌鸦是神鸟?
可能现代人看到乌鸦都会感觉很晦气,认为是什么不好的象征,但是在清朝乌鸦却被称为神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不管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一些影视作品当中,乌鸦的形象也一直都是不太好的,至少不会有人看到乌鸦然后许愿。不过历史上也有很多动物他们的寓意发生过改变,但具体还是和民族有关。一起来看看清朝时期的乌鸦到底有哪些寓意吧。
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王朝,满族人信奉萨满教。在萨满教的神谕中,乌鸦是黑色的报警鸟,据说有它在,就能保佑日夜平安。
除了信仰外,满族人通过长期的观察,还发现乌鸦聚集的地方,往往能找到食物,这也是他们对乌鸦充满感情的原因之一。
既然是神鸟,又是崇拜的对象,当然就会有许多传说。
最有名的要数“乌鸦救主”的故事。
说的是少年努尔哈赤在明将李成梁的府上当差。李成梁对他也不错,可有一天,李成梁接到皇帝的“密旨”,说夜观天象,有紫微星下凡,东北有天子之象,命他赶紧灭掉此人。
李成梁天天到处寻找“紫微星”,可是人海茫茫,看来看去,谁都没有“天子之象”。就在他愁眉不展的时候,突然发现努尔哈赤脚上有七颗红痦子。于是他不动声色,决定第二天将努尔哈赤拘押进京。
当天晚上,李成梁因为终于找到了“天子之象”很得意,就跟爱妾说了这事,并告诉爱妾,明天一早就将努尔哈赤拘押送往京城。
爱妾一向很喜欢努尔哈赤。待李成梁睡熟后,就赶紧通知努尔哈赤快逃。
努尔哈赤知道事情危急,连忙从城墙的狗洞钻出去,逃跑了。
不久,李成梁就发现他逃跑了,于是派人骑马赶紧追。
两条腿当然跑不过四条腿的骏马。眼看就要被追上了,努尔哈赤只得躲进路边一座破庙里。
当明军骑马经过破庙时,看到破庙上歇满了乌鸦,认为努尔哈赤若是躲在此处,必定会惊飞乌鸦。现在乌鸦丝毫没有受惊吓的样子,只能说明努尔哈赤并没有进庙,于是又策前扬鞭,往前追去。
就这样,努尔哈赤躲过一劫。靠着他父亲留下的13副盔甲起兵,最终建立了后金王朝,这也是清朝的前身。
当然,关于乌鸦与清朝先祖的传说,还有许多。也有传说认为,乌鸦救过皇太极。
正因为清朝先祖得过乌鸦的救助,所以,后来清朝就开始设索伦杆,豢养乌鸦,并且还有专门的人,负责在索伦杆上添置食物。这也是为何,无论在前期的沈阳故宫,还是后期的北京紫禁城,都会出现许多乌鸦的原因。
清朝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有吃有喝,再加上不受伤害,乌鸦到哪里找这么合适的生存环境呢?
后来清朝末年,清帝退位。尽管没有人喂乌鸦了,但故宫由于被做为重点保护文物,里面没有再住人,而乌鸦正喜欢安静。所以,它们继续在故宫里生存了下来。
说来说去,乌鸦们历经沧桑,只怕在它们心里,一直觉得,它们才是故宫的原住民吧。
说到明成祖朱棣很多网友或许知道这个皇帝还是很厉害的,最为人熟悉的就是开创了永乐盛世这件事情,但是其实朱棣还有一位比他大的哥哥的,在中国的古代啊继承皇位的应该是年长的,但是为什么到了朱棣这变了呢?其实是因为朱标死得早啊,有的网友就有个问题要问了,如果不是因为朱标死得早的话,那么朱棣会不会是他对手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揭秘分析看看吧!
如果朱标不是38岁英年早逝,根本没有会不会成为对手的问题。朱棣只能老老实实在北京趴着,当个有能力的富贵王爷。
之所以有这种推测,基于以下几点:
1、朱标可是正宗的嫡长子;
2、朱标是老皇帝朱重八着力培养的接班人,拥有自己的政治班底;
3、朱标拥有足够的人望,能镇得住场子,也有足够的政治号召力。
首先作为嫡长子,朱标的继承权是没有人敢质疑的。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元璋定下的铁律,从嘉靖朝“大礼议”和万历朝的“国本之争”来看,明朝的士大夫对于朝礼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根本不会动争大位的心思。虽然,他自己也号称是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嫡子,但恐怕也就是他自己说说而已。
他必须是马皇后的儿子,可能更多源于靖难之役后,坐上了皇位倒推自己,必须为嫡子,以正其位。
目前,史学家多认为其为朝鲜女子李氏碽妃所生。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为《南京太常寺志》记:“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鲁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1]
其次,作为朱元璋倾力培养的接班人,朱标十岁时便被立为世子,十三岁时,便代父回乡祭祖。这种安排足以向众人告示,朱标将会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为了培养朱标的政治能力,朱元璋给它配备了堪称豪华的教师集团。其中不但包括宋濂这样的名儒,还包含李善长(太子少师)、徐达(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等功臣元勋。除此之外,冯胜、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赵庸、王溥、杨宪、傅瓛、康茂才、张兴祖、孙兴祖、吴桢、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章溢、文原吉、范显祖,都是太子府的执政班底。
这个堪称豪华的太子班底,足以说明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儿子无比信任,从未动过易储的念头。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强大的太子班底,才会有朱元璋谕之曰:“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2]
如果朱标不是英年早逝,而是一直活到继位,时年44岁的朱标,具备完整的政治控制力,根本不会出现朱允炆主少国疑的局面。就算朱棣有志于天下,也没机会。
要知道,起兵造反可是一件成本极高的工作,一般只有三种情况下才会出现:
要么觉得自己拥有绝对的把握,一定成事;
要么就是被逼的没办法了,反不反都是死,干脆拼了;
第三种是造反的人缺心眼。
最后,朱标在朝中拥有足够人望,足以镇得住场子。
《明史》曾经这么评价朱标:“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3]
从以上记载可见,弟弟们有过多是这位兄长在皇帝面前为其求情,如果朱标顺利接任皇帝位,以他仁厚的性格自然不会有“削藩”之事。所以,朱棣也就不会有被逼无奈的借口。
另外,如果不是朱标英年早逝,朱允炆“主少国疑”之势已成(朱允炆年纪倒是不小了,不过没有政治经验,已经是验证过的),蓝玉案是不是会爆发还真不一定,如果要是蓝玉尚在,朱棣估计就更没动手的心思了。
综上所述,朱标活着,明朝根本不会有“靖难之役”,也不会有迁都北京之事,也不会有《永乐大典》,就是有也不会叫永乐大典,没准叫个什么大典。当然了,历史是没有如果这种东西的。
[1]、《南京太常寺志》 汪宗元[2]、《明史·卷115》;[3]、《明史 列传三》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