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中箭死亡率高么?古代中箭怎么治疗?
我们现代人能比古代人寿命高出这么多,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现代医学有了突飞猛进的成果,古代人治不好的病我们大部分都已经能医治好了。古代打仗因为用的都还是冷兵器,所以大家大部分情况还是肉搏为主,所以一般能活下来的都是胜利者,死亡率是极高的。但是如果你是被弓箭射中,死亡率又是如何呢?其实古代对于中箭的治疗也是比较粗糙,如果伤到的不是致命部位还好说,总体来讲致死率还是很高的。
从人类诞生但这个地球上开始,相互之间都会有竞争的存在,然后就造成了战争的产生,而在古代打仗,兵器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在古代两支军队战场之中相遇的时候,使用箭就是最好的兵器了,其实箭的威力是十分的巨大的,在以前那个医疗水平很落后的情况下,中了一支箭的损害甚至比现在挨了一枪还要严重,毕竟如果中枪的位置不在致命位置的话,经过简单的手术是可以很快康复的,但要是中了箭那可就没这么简单了。
首先,一些恶毒的人会在箭中涂上毒药,中了箭的人会有很大的可能毒发而死,即使没能够死去,那么后半生也有很大的可能受到病痛的折磨,而且在这其中会伴随着箭伤的复发,最后痛苦的死去,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古代的那些可怕的箭吧。
古代最常用的箭叫做带脊两翼箭,这种箭的的箭头中间带着脊梁,后面有两翼伸开,射出后,飞行的距离十分的远,因为箭所带走的力度太大,所以在射入人体后,给人造成的伤害很大,很难轻易拔出来,因为已经深入到骨头里面了,当时没有消毒药品,如果硬拔,那么受伤者会很快的死去,最长的存活时间不会超过三年。
还有一种箭的名字叫做三叉箭,这种箭在古代不很常用,但是却非常的厉害,它的箭头是经过特殊制作的,形状为倒叉的钩状,箭后面的两边都有锋利的小钩,可以牢牢的锁在人的身体里面,人在被射中之后,无论在身上哪个地方,总会有锥心的疼痛感,在取出箭后,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一不留神就会死去,许多的古代名将就是在这种兵器之下丧生的。
其他的就是木羽箭和凤羽箭了,这两种箭的模样殊途同归,只是威力方面有些不同,但因为十分轻便,给敌人的杀伤力不大,所以渐渐的也就没人使用。
以上就是古代常用箭的种类,虽然古代的科技没法与我们现在相比,可是古人的智慧在几千年后的现在仍然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敬佩。
说到混元兽其实想必大家应该不太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玩意吧,小编初次看到这个名字以为是什么广告里面的昆了,但是小编也发现了科学家怎么跑去养昆了呢?所以说这个问题也还是很有说法的,其实这个混元兽是一种全新的发现的东西了,那么到底是什么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感兴趣的网友一定不要错过了!
(图文无关)
科学家发现混元兽是怎么回事
日前,云南大学毕顺东教授与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等单位合作,在内蒙古宁城地区发现一件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早白垩世哺乳动物化石,命名为混元兽。该重大发现表明亚洲可能不是有袋类动物的起源中心。
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018年6月14日凌晨在线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据介绍,现生的三大类哺乳动物,包括了单孔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类。单孔类的泌尿、生殖和消化都通过唯一的“泄殖腔”,包括我们熟悉的鸭嘴兽、针鼹等;有袋类的最大特点是雌性在腹部有一个育儿袋,幼体出生非常不成熟,必须在母体袋内长期哺乳,包括袋鼠、袋熊和袋貂等;而有胎盘类最大特征是雌性具有胎盘,幼体在母体的子宫中能通过胎盘吸收营养,包括鲸鱼和人类。
毕顺东说:“单孔类哺乳动物的数目十分稀少,只有3种。目前现存的哺乳动物中,99%是有胎盘动物或者有袋类。因而,有关有胎盘类和有袋类的分异时间是哺乳动物进化研究中关键性的科学问题。”
混元兽标本发现于内蒙古宁城地区义县组下部地层,距今1.26亿年。它属于真兽类(胎盘类及其祖先)的早期类型,同时发育有真兽类和后兽类(有袋类及其祖先)的混合特征。新发现的混元兽保存完好、结构精美。研究人员利用数字化三维技术重建了包埋在岩石中的化石骨骼,基本上复原了每块骨头的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历时3年,构建了一个包括有56个早期哺乳动物分类单元和400多个形态学特征的大型数据矩阵,确立了可靠的早期哺乳动物谱系树。分析结果表明,热河生物群中的4种哺乳动物都属于真兽类,包括之前被归入后兽类的中国袋兽。
毕顺东说:“中国袋兽常被认为是后兽类的最早化石记录。但我们研究发现,混元兽与中国袋兽同属一支,均为早期真兽类,而并非有袋类的祖先。因此,有袋类起源于亚洲的结论有待进一步商榷。”此外,混元兽化石上还首次发现了中生代哺乳动物完整的舌骨器。舌骨器悬挂在头骨与喉结之间,是为舌头和颈部某些肌肉提供附着处的一系列纤细的骨头,是哺乳动物重要的进食、咀嚼和发声器官。
毕顺东说:“由于舌骨器不与其他任何骨头形成关节,因此在化石中很难被保存,是哺乳动物骨骼中知之最少的骨头。人类的舌骨是由一个U型的单块骨头构成,而混元兽的舌骨由7块骨头组成、其结构更为精巧。”
《自然》审稿人指出:“这一发现会为生物学与医学诸多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混元兽是什么兽
混元兽的属名,意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元气之始也,指示生物拥有真兽类和后兽类混合特征的特别属性。种名周氏,献给周忠和博士,感谢他不但开启和推动了热河生物群的深入研究,而且引导和帮助其他年轻团队对热河生物群开展研究。
1
图1 周氏混元兽
(Ambolesteszhoui, STM33-5)的正型标本
2
图2 周氏混元兽
(Ambolesteszhoui, STM33-5)的牙齿及下颌
3
图3 周氏混元兽、负鼠和美洲狮的舌骨器
4
图4 周氏混元兽
(Ambolesteszhoui, STM33-5)的复原图
背景知识:
现生的3大类哺乳动物,包括了单孔类、有袋类和胎盘类。单孔类的泌尿、生殖和消化都通过唯一的“泄殖腔“,包括我们熟悉的鸭嘴兽、针鼹等;有袋类的最大特点是雌性在腹部有一个育儿袋,幼体出生非常不成熟,必须在母体袋内长期哺乳,包括袋鼠、袋熊和袋貂等;而胎盘类最大特征是雌性具有胎盘,幼体在母体的子宫中能通过胎盘吸收营养,包括鲸鱼和我们人类。在生物分类上,单孔类从属于原兽类。现生有袋类和它们的化石祖先从属于后兽下纲,胎盘类和它们的化石祖先从属于真兽下纲。单孔类哺乳动物的数目十分稀少,只有3种。目前现存的哺乳动物中,99%是有胎盘动物或者有袋类,胎盘类数目多达5500多种、而有袋类仅有270种。有袋类动物和有胎盘动物构成了现存所有哺乳动物总数的99.9%,因而有关胎盘类和有袋类的分异时间是哺乳动物进化研究中关键性的科学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地球生态系统的格局。
另外混元兽的外鼓骨形状像是C,与现生负鼠类相似,与单孔类,辽尖齿兽构成一个生物演化序列。这个演化序列重演了现生有袋类胚胎外鼓骨的每个发育阶段。
毕顺东教授简介
毕顺东,男,1973年生,现年45岁,教授,研究员,博士。
学历:Howard University解剖学博士 (2000-2005)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硕士(1995-1998)
北京大学古生物专业学士(1990-1995)
任职简历: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教授(2018-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2011-)
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5-)
研究领域:哺乳动物进化与环境演变
记者/杨华 报道
图片由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王素
责编/范玲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