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避暑降温的?古代有冰棒么?
每到夏季我们就会非常庆幸生在了一个有空调的年代,不过想想在古代,他们的夏季应该也是非常炎热的,那当时又有哪些避暑的方法呢?其实古代人比我们想象中要聪明的多,很早就有了防暑用的冰室,还有冷饮,不过古代并没有电也没冰箱,那要怎么制冰呢?当然也是有特殊的方法啦。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古代人专门的避暑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皇帝富有四海,万人景仰。然而炎炎夏日,他同样饱受暑热煎熬。光靠“心情自然凉”是不行的,皇帝get 各种“花式避暑”技能,就连拥有空调、冰箱、电风扇的现代人,只有羡慕妒忌恨的份了。
早在周朝,王室就出现了“冰室”。为了保证夏天用冰供应,朝廷专门成立冰务办公室,名叫“冰政”,由“凌人”作为负责人。每年12月起,采集天然冰块,放在特制的“冰窖”储存。“手里有冰,心里不慌”,在桶里放上冰块,凉风满屋,暑意顿减。在各个朝代皇家的冰窖体积最大、贮冰最多。到了夏天,用不完怎么办呢?从周朝开始,出现了一种赐冰制度。皇帝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这事。有身份、有官爵的高级干部才有资格享受到这种福利。
1977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件造型精美的青铜器。经专家鉴定,这件青铜器名叫冰鉴,是战国时期用来冰酒的“原始冰箱”。 冰鉴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在鉴内的缶四周放上冰块,使缶中的酒降温。话说夏天,曾侯请人吃饭,没有什么比喝一杯冰镇酒水更有诚意的了。《楚辞·招魂》有这样的诗句:“挫糟冻饮,酹清凉些”。说的是在糯米酒里放几块冰,喝起来才清凉解暑。古人真是会享受啊!
汉代,皇宫专门修建了用来避暑的宫殿,名为“清凉殿”。听这名字,暑热就消了一半。清凉殿四周挂着水晶珠子,殿内用玉盘贮冰,置于膝前,再以石为床,加上宫女在一旁扇扇子,据说能达到“中夏含霜”的制冷效果。这就是古代的“空调房”吧!不过这是皇家专享,就算亲是VIP,也休想进去。
到了唐代,“空调房”的技术进一步发展。室外有水车,将凉水输送到屋顶,水流顺着屋檐滴下,形成水帘,隔离暑气,室内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它利用冷水循环,推动扇轮转动,产生风力,使室内凉风阵阵。可以说,这套机械设备就是风扇的原型。如今,我们也在用风扇,只不过动力由水能变成了电能。
唐末,人们发现硝石溶于水,会吸收大量的热,水温会降至冰点,凝结成冰。有了人工制冰的技术,普通百姓也能喝点冷饮了。宋人到了夏天,除了能喝到冰酒,还能品尝种类丰富的冷饮。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有“冰雪甘草汤”、“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凉水荔枝膏”等消暑神器。除此以外,宋人将冷饮分为两类,一类是浆,另一类是“渴水”。浆类饮料有凉酸浆、木瓜浆、葡萄浆、杨梅浆等,渴水则有“杨梅渴水”、“荔枝渴水”、“葡萄渴水”、“香糖渴水”、“林檎渴水”、“木瓜渴水”等。浆和渴水有明显的区别。浆是用无添加的100%纯果汁制作的,渴水相当于冲调浓缩果汁的冰水。街市上的冷饮店通常要到三更才能打烊收摊。而皇宫内,宋徽宗贪吃了两口冰块,竟然拉肚子了。
南宋继承了北宋奢侈豪华的风气。夏季,冲个澡是十分惬意的。在皇宫和达官显贵的家里出现了私人浴室。另外,朝廷设有“冰井务”,专门用来负责贮藏冰块,研究制作各种消暑降温的冰镇食品。官员们还能从“冰井务”领到一份夏日福利。南宋皇帝对大臣还是真心不错的。
冷饮在元代又有了新的创新,这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他是蒙古人,生性爱喝牛奶。可是夏季牛奶容易腐败变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忽必烈在牛奶中加入冰块,如此一来,牛奶凉爽可口,保存时间也延长了。接下来,忽必烈又在冰镇牛奶中,加入了蜜饯和果酱,称之为“奶冰”。无意中,忽必烈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冰激凌。后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元朝。马可·波罗在皇宫不仅见到忽必烈,也看见了皇家专享的“奶冰”。马可·波罗有心学习了“奶冰”的制作方法,并带回西方,从此“奶冰”在西方不断推广传播。经过再次加工改造,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冰激凌。
明代皇帝避暑不止停留在冷饮上,对皇宫的建筑规制有了明确要求。在修建屋檐时,要做到“檐步五举,飞椽三五举;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别小看这22个字,是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北京地区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7°,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6°。人们正是利用了日影的角度,设计了上述的屋檐。有了这样的檐,皇宫北屋在夏至前后,屋檐遮阳。到了冬至,阳光满屋,起到了冬暖夏凉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皇家避暑用品由实用品向艺术品转变。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对清代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冰箱。 这对宝贝大小、形状完全相同。每件箱重102千克,高45厘米,上下均呈正方形,箱体为木胎铅里,采用天然冰制冷。盖面和箱体四周为缠枝宝相花纹,底面为冰梅纹饰,色彩艳丽,工艺精湛。盖的边缘采用鎏金工艺,并饰以“大清乾隆御制”款。这样一个“土冰箱”,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实用价值。
夏天睡凉席,清凉爽快,好不痛快。寻常百姓用竹子、藤条、灯草编织席子,至高无上的皇帝会用什么席呢?清朝的雍正皇帝曾经专门为了一条凉席,特意传旨广东以后不要再制作这样的席子。原因是这张席子是用象牙做的。目前世界上仅存三条象牙席。广东的牙雕艺人将象牙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再将象牙片磨制出洁白的光泽,再劈成丝,最后才是编织。由此可见,象牙席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此外,制作象牙席的材料利用率不足10%,造价更是价值连城。
原本以为皇帝只是手摇房子,苦熬秋天的主儿。事实证明,皇帝不但将穷尽各种避暑方法,还将普通的避暑用品演变为精美的艺术品,尽显皇家风范。笔者只能说皇帝真会玩!
《三国演义》中,刘备自称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人,而这个中山靖王又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人,尽管这只是小说的杜撰,真实情况下刘备并没有这样自称,就算自称了也根本找不到任何可以进行证明的证据。但是,为什么刘备不说自己是刘邦的后人,毕竟刘邦的名气总比一个中山靖王要大很多,刘备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秦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对自己的宗室王公就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和控制,所以秦朝崩溃的时候,王室子孙完全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甚至连秦王子婴到底是秦始皇的儿子还是孙子,现在都还搞不清楚。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一方面时保留了在楚汉之争时期就已经倒向自己这边的异姓王侯,同时也大肆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为王侯。那时候封王不仅有封地,而且是正儿八经的国中之国,王侯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国内任命官吏、铸币等等,完全就是割据一方的土皇帝。到七国之乱后,汉朝开始对同姓王侯加强管理,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每一个王侯的封地都要再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这样就削弱了宗室王侯。
这导致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这些刘氏子孙在自己的封底上养尊处优,无事可干,就生孩子,比如刘备的祖宗中山靖王刘胜,就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因此,皇室子孙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其中一些小门小户的皇室子孙也逐渐沦落到了和平民百姓一样的地位。就比如刘秀在起兵之前在贩卖粮食,刘备起家之前在织席贩履。
不过,总体来说,西汉的历代皇帝中,子孙扩散枝叶比较多的,实际上也就是汉景帝。汉高祖的子孙在吕后专制时期就被杀了一批,汉惠帝没有儿子,汉文帝虽然有八个儿子,但是到她登基为帝的时候,只剩下了四个。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汉武帝的儿子到他驾崩的时候也所剩无几,除了昭帝之外,只有广陵王和昌邑王还在。汉宣帝有五个儿子,汉元帝只有三个儿子,汉成帝无子,到平帝死的时候,元帝的子孙就没有了。东汉的皇帝总体来说,子孙数量不算太大。
因为刘备出道的时候还在汉末,刘邦子孙还有很多,数以万计。所以你在汉朝说,自己是刘邦之后,这和今天我们动辄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一样,没有什么意义。要有意义,而且要能让人信服,就必须说清楚自己的支属、脉络,而且要有据可查。
比如刘秀出道的时候,就必须说自己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人,而刘备则自称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这两位都是汉景帝的儿子,但母亲出身都不高。长沙定王刘发的母亲唐姬,中山靖王刘胜的母亲贾夫人,在汉景帝时期都没什么地位。汉景帝本人有十四个儿子,除了汉武帝,其他十三个全部封王。但就是这两位,对延续汉朝国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他们的后辈子孙中出了刘秀和刘备两个杰出的人才,延续了汉朝国祚,也延续了刘邦的祭祀。
刘备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是中山王的后代,而要说中山靖王的后代呢?因为汉朝分封过的中山王很多,总共有十个人,刘胜只是其中之一,所以要对别人说清楚自己的出身来历,就必须说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
此外,从礼法制度上说,虽然刘邦是刘秀和刘备的祖宗,但是他们作为皇室的小宗,只能祭祀自己这个分支第一个受封的人,以这个人为祖宗,而不能以皇帝为祖宗,否则就是僭越了,因为皇帝的正统只有一个,也就是后来的皇帝。没有当上皇帝,就不能以皇帝为祖宗,而只能以自己始封的祖宗为祖宗。
所以,刘秀在当皇帝之前,也只能以长沙定王刘发为祖宗,而不能直接以刘邦为祖宗。同样的,刘备在正式当皇帝之前,只能以中山靖王为祖宗,而不能以汉高祖刘邦为祖宗。只有当汉献帝退位之后,刘备正式称帝,以汉朝正统自居了,这时候他才能祭祀汉高祖,以汉高祖为自己的祖宗。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