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司马元显是东晋的宗室,为什么和他的六子一起被杀了?

司马元显是东晋的宗室,为什么和他的六子一起被杀了?

时间2022-04-01 21:03:02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44258

说到司马元显这个人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人,但是结局却十分的不好,最后他竟然被杀了,而且还是和自己的其他几个儿子一起被杀的,有的网友也问了,他不是东晋的宗室吗?为什么会被杀掉呢?而且是全家都被杀这样的,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的情况吧!

司马元显被桓玄所杀时,只有二十一岁,他的儿子有多大,可想而知。桓玄把未成年的小娃娃都杀了,对司马元显一家是多大仇、多大恨,可想而知。

桓玄与司马道子,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对手。

要提到司马元显,还得说说他的父亲司马道子。司马道子是东晋时代著名权臣,长期把持朝政。不过,东晋一朝,朝廷与地方之间的对抗始终没有停止过。为了压制地方势力,司马道子不断向各州郡渗透自己的势力,激起地方实力派的不满,终于引发兵变。青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南郡公桓玄等地方大吏联合起来,起兵对抗朝廷。

在这场朝廷与地方的对抗中,司马元显粉墨登场。这年他只有十七岁,史书称他:“虽年少,而聪明多涉,志气果锐,以安危为己任”,少年英雄之形象跃然纸上。与父亲的软弱相比,司马元显相当强硬,力主以武力平乱。老爹司马道子仿佛抓到一根救命稻草,索性把军政大事都交给儿子司马元显去处理。

司马元显被朝廷任命为征讨都督,他虽然年轻,果真是有几分本事,颇有机谋。他暗中派人秘密收买王恭部将、北府军名将刘牢之,唆使其倒戈。刘牢之呯然心动,遂倒戈相向,攻打王恭,将他俘虏后,送往建康斩首。

桓玄等人上书为王恭鸣冤,认为王恭不是晋之乱臣,而是忠臣,要求诛杀刘牢之以谢天下。为缓解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司马元显让老爹卸去司徒与扬州刺史之职,自己出任扬州刺史。

为了对抗桓玄等地方诸侯,司马元显拼命扩充实力,企图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强大武装。为了扩充军队,他做出一个决定:发东方诸郡免奴为客者,移置京师以充兵役。这命令激起东方诸郡的大动荡,在此背景下,爆发了东晋历史上时间最长、破坏力最大、影响深远的孙恩、卢循起义。

在司马元显被孙恩起义搞得焦头烂额之时,桓玄与以前的盟友殷仲堪、杨佺期反目,经过一番较量,消灭对手,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地方大吏,兼任荆州、江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

桓玄与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不仅是政治上的敌人,也有私人恩怨。桓玄的父亲就是东晋一代权臣桓温,父亲死时,他年龄还很小。按理说,以桓氏家族之显赫,桓玄长大后出任军政要职是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司马道子对桓玄极尽压制,桓玄二十三岁时,才给了一个“太子洗马”不痛不痒的官职。不仅如此,有一次他还当着桓玄的面说:“你老爹桓温当年来京师,想篡权当国贼,你怎么看?”从此以后,桓玄对司马道子怀恨在心,寻思报复,恒氏与司马氏从个人仇恨上升到家族仇恨。

司马元显对桓玄的坐大非常不安。公元400年,司马元显兼任扬州、徐州刺史,都督十六州诸军事。这十六州,包括桓玄的所有地盘。也就是说,司马元显准备接管桓玄八个州的兵权。很明显,摊牌的时间到了。司马元显控制的朝廷将以强硬的手段对待不臣的地方诸侯。

桓玄不甘示弱,上书朝廷,抨击司马道子父子所用非人,“今之贵要腹心,有时流清望者谁乎?”小人当道,才导致“今日之祸”。他还不无讽刺地写说,朝中大臣怕惹祸上身,谁都不敢说真话,我桓玄远在外地,才敢披露这样的事实。

到这个时候,口水战显然解决不了问题,只能用拳头解决了。

司马元显自恃手中拥有刘牢之北府军这张王牌,打算先下手为强。

公元402年,朝廷发布诏令,宣布桓玄之罪状,并以司马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都督十八州诸军事,主持讨伐事宜。桓玄上书朝廷抗辩,历数司马元显的罪状,同时以攻代守,率领舰队浩浩荡荡地沿长江而下,兵锋直指首都建康。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司马元显来说,成为刘牢之,败也刘牢之。当年他收买刘牢之,击破王恭;如今事情倒过来,桓玄收买刘牢之,坑死司马元显。刘牢之突然倒戈,完全打乱司马元显的部署。这时他已经无力阻止桓玄的进攻了。桓玄兵临建康城下,朝廷军一战即溃,司马元显束手就擒。

司马元显搞政治阴谋是一流的,自从他执政后,确实给桓玄吃过不少苦头,因而桓玄对他恨之入骨。桓玄控制朝廷后,大开杀戒,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及其子均遭毒手。司马元显死时只有二十出头,这么年轻就执掌朝政多年,可谓是少年英俊,可惜他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他是政治权谋的高手,但政治权谋不等于政治智慧。政治智慧是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政治权谋是通过整垮别人来成就自己。他的出发点都是私利,而无公心。你都想着私利,别人自然一样,你能出卖别人,别人也能出卖你。只知权术而不知行仁政,最终还是被小聪明给害死了。

“君子动口不动手”是一句俗语,意思是君子就应该以理服人,而不是通过武力解决问题。但是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么?可能大家很难想象,这句话的原型出自刘邦的口中。虽然刘邦是西汉开朝皇帝,但他的形象似乎很难和君子联系到一起,当时刘邦的原话是“吾宁斗智,不能斗力”。这次就借这样一个机会,同大家简单讲讲“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典故故事,看看刘邦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这样一句话的。

秦朝末年,宦官赵高当政,胡亥昏庸无道,以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趁势起兵造反,虽然最后兵败被杀,但是项羽和刘邦的起义军却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虽然秦朝灭亡了,但是一个新的问题来了,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谁才是中原的统治者呢?

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刘邦根本无法与项羽较量,项羽巨鹿之战力败秦军四十万主力,坑杀了二十万秦兵,震惊天下,占据咸阳之后火烧阿房宫,结果天下最富丽的宫殿就这样被他一把大火烧了。

项羽势力的巅峰时期是他分封十八路诸侯,那个时候的项羽如日中天,谁也不放在眼里。反观刘邦,兵微将寡,虽然自己先占据了咸阳,但却因害怕项羽而不敢自称为关中王,于是退到西川,表示自己不敢与项羽争霸。

但这两个人之间的战争总是避免不了的,楚汉争霸开始之后,项羽完全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刘邦虽然有韩信,但项羽也绝非泛泛之辈,他不仅武艺超强,而且指挥能力也是非常出色。刘邦率五十万大军与项羽决战,结果项羽的三万大军打的刘邦溃不成军,就连他本人也差点成为项羽的俘虏。

不过项羽虽然厉害,但却孤傲,他自认为自己天下无敌,往往不愿意采取谋士的建议,甚至有时候会想出一些令人觉得“哭笑不得”想法。公元204年,项羽与刘邦对峙,不过项羽的援军被截,迟迟无法赶到,再加上自己军中的粮草所剩不多,于是他想速战速决,同时想出来一个解决的方法,那就是与刘邦单挑,谁赢了谁就是老大,这一听感觉有点像剑客之间的决斗,几十万人之间的战争瞬间让项羽变成了“个人秀”。

不过刘邦可不那么傻,他回了项羽一句话,这句话后来成为了中国文人的口头禅,那就是“吾宁斗智,不能斗力”,翻译过来就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刘邦知道自己单挑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以项羽的武功,天下难找出第二个能够与他匹敌的高手。刘邦虽然好耍无赖,但是他却赢了最后的战争,反观项羽,出生名门之后,却因为孤傲而藐视所有人,最终注定只能成为一个西楚霸王,而不是一代帝王。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
澳洲方水母有多毒?揭秘澳洲方水母的天敌 古代状元、榜眼、探花在现在是什么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