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揭秘苏轼和王弗、王闰之、王朝云的爱情故事,看看苏轼更爱谁多一些?

揭秘苏轼和王弗、王闰之、王朝云的爱情故事,看看苏轼更爱谁多一些?

时间2022-04-01 21:03:07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19973

说到苏轼和王弗、王闰之、王朝云的爱情故事其实还是真的挺复杂的,毕竟这几个人的关系十分的混乱的,话说这苏轼和这几个人王弗、王闰之、王朝云都是有爱情故事可言的,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个宿舍到底爱谁更多一点呢?是爱王弗、王闰之、王朝云更多还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苏轼的一生,政治上是失意的,但是却有三位夫人陪伴他终其一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轼的文学成就也有她们的“一半”。这三位夫人便是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和侍妾王朝云。

苏轼与王弗

说到王弗,不能不使人想到苏轼在密州时写的一首词《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为亡妻王弗写的一首悼念词,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词,而且写得如此感人?这要从岷江河畔的中岩寺说起。

中岩有座书院,青神乡贡进士王方执教时,好友苏洵把儿子苏轼送到中岩书院读书。苏轼聪明好学,王方喜爱在心,欲选为乘龙块婿。

中岩风景绝佳,寺下有一绿潭。每有人在池边击掌,鱼儿便从岩下游出。当时王方邀文人雅士为绿潭题名。或曰“戏鱼池”,或曰“观鱼塘”。不是过雅,就是太俗。苏轼最后展出他的题名“唤鱼池”,众人叫绝。苏轼正得意之时,王方的女儿王弗也使丫鬟从瑞草桥家中送来题名。红纸上,秀美的字迹跃然而出“唤鱼池”三字。众人惊叹,真是“不谋而合,韵成双璧”!

一天,苏轼与同窗到瑞草桥为老师祝寿而醉倒在老师家中。一觉醒来,天色已晚,独自漫步后院,师妹王弗正临窗梳头。苏轼顿生爱慕之心,便从怀里摸出从山上采来的一簇飞来凤花,轻轻投进窗去。王弗一惊,把那簇浓香阵阵的花苞贴在胸前……后来,王方请人做媒,将王弗许配苏轼。至和元年(1054),19岁的苏轼娶16岁的王弗。这就是“唤鱼联姻”的千古佳话。

婚后,王弗随苏东坡去京城相伴,夫唱妇随,恩恩爱爱,卿卿我我。王弗常伴苏轼书房陪读,“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王弗能从旁提示。有时苏轼问其典籍故事,她也能“皆略知之”。

春天,苏东坡和王弗去放风筝,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夏天,苏东坡和王弗去赏荷花,才子佳人,其情深深;

秋天,苏东坡和王弗去拾枫叶,夫妻同心,其爱浓浓;

冬天,苏东坡和王弗去看梅花,两情依依,其景美美。

苏东坡对王弗说:“如果时间能停留,让我们天长地久,那该有多好!”

苏轼本性善良,固守着“世间无恶人”的信条。而王弗则时时不忘提醒他“江湖险恶”、“人心叵测”。26岁的苏轼担任凤翔府签判时,家中常有客人来访。王弗躲在屏风后听察苏轼和客人谈话,帮助苏轼辨别哪些人可推心置腹,交为朋友;哪些人口蜜腹剑,须提高警惕,以免受其害......这就是“屏后听语”的故事。

“忽如一夜风云变,惊起鸳鸯生死隔”。治平二年(1065)五月,王弗不幸病逝京师,时年27岁。苏轼依父亲之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从京城护送妻子灵柩回到老家,并在山坡上栽下三万棵青松——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景啊?又要植多长时间?每种一棵又是什么心情呢?今人动辄送上玫瑰,即使999朵玫瑰吧,又怎能胜过这三万棵苍翠的青松呢?玫瑰易凋,青松长翠啊!

十年后,苏轼在山东密州做知州。一天夜晚,梦回中岩,醒来伤感不已,想到自己在宦海中的浮浮沉沉,又想起了温柔多情、娴雅贞淑的爱妻王弗,热泪纵横,天人永隔,情何以堪?于是,以文人的浪漫和超人的执著,写了这首《江城子·记梦》,向爱妻表达一份感天动地的情意。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语言,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情真意远,韵味醇厚,回味无穷,令人倍感沉痛。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来评赞此词。读此词,似乎让读者看到字字都浸透着血泪、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自此以后,苏轼诗词中开始大量涌现“衰”、“老”、“早生华发”、“须髯稀疏”之类的词语,可见他的哀伤程度。难怪当今有位痴迷苏轼的美女读者说道:“来生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的情劫”。

苏轼与王闰之

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熙宁元年(1068),即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苏轼。王闰之是进士王介之之女,能以11岁的年龄差距,给姐夫做填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苏轼人品和文采的仰慕。

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她对姐姐所生的儿子苏迈和自己后来所生的苏迨、苏过,“三子如一”,视同己出。

王闰之陪伴苏轼前后共25年。其间,苏轼受到革新派的排挤,远离京城,从杭州通判到密州、徐州、湖州三地知州,怀才不遇,漂泊不定;侍妾王朝云还比较年幼,王闰之便成了支撑家庭生活的贤内助。更使人感动的是,她陪伴苏轼度过“乌台诗案”这段最难熬的日子和被贬黄州后的最艰苦的生活。

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闰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便把苏轼的诗稿焚毁了。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

苏轼被贬黄州时,从知州降为团练副使,从“从五品”降为“从八品”,仅有很少的4500文薪俸。王闰之便把它分成30串挂在房梁上,每天取1串以供家用。如有结余,放在大竹筒里,用以卖酒招待客人。苏轼在《后赤壁赋》写道:“有客无酒,有酒无肴……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这个“妇”不是别人,正是王闰之。陈季常七次到黄州造访苏轼,也都靠王闰之操办吃住。她还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有时,孩子在苏轼面前牵衣哭闹,苏轼就像找到了“出气筒”一样,倾刻暴发出来,大骂孩子“傻”!闰之便开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我弄点菜给您飲酒解闷就好了!”苏轼听后有所感愧,就把这件事写进诗里。患难夫妻,相濡以沫,何其感人!

王闰之虽然没有王弗那么具有政治才能,也没有王朝云那么聪明,在苏轼的熏陶下,也能触景生情,说一些含有诗情画意的话来。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如洗,苏轼与朋友在花下饮酒。她脱口而出:“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苏轼大喜:“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于是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被贬黄州是苏轼一生创作的丰收期。当今人们常说,“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位贤内助”!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这样的贤内助,对苏轼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元佑八年(1093)8月,苏轼再度启用的第八年,46岁的王闰之在陪伴苏轼25年之后染病去世。苏轼哀伤至极,写下了感天动地的《祭亡妻文》:

“呜呼!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 从我南行,菽水欣然。汤沐两郡,喜不见颜。 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 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这里,苏轼再次提到“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无奈天不假年,闰之竟然先他而去。“谁在家门里等我归来?谁往田亩里给我送饭?一切都已无法兑现,我的泪水已经流干!”哭诉之后,依照旧例,东坡将老妻的灵柩寄在国门之外的僧舍之内,并立誓:“将来惟有与你同穴而葬,才能履行一同归去的诺言!” 死后百日,他请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献给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与王朝云

有资料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纳王朝云为侍妾”。

这件事,后人还根据《燕石斋补》中所说,王朝云乃杭州“名妓”,苏轼“爱幸之,纳为常侍”云云,附会成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一日,苏轼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这时,丽日普照,波光潋滟,湖光山色,犹如仙境。宴饮时招来歌舞班助兴。悠扬的丝竹声中,数名舞女浓妆艳抹,长袖徐舒,轻盈曼舞。而舞在中央的王朝云又以其艳丽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引人注目。舞罢,众舞女入座侍酒,王朝云恰好转到苏东坡身边。此时,她已换了另一种装束:洗净浓装,黛眉轻扫,朱唇微点,素衣净裙,清丽淡雅,楚楚可人。突然,天气突变,阴云蔽日,山水迷蒙。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苏轼灵感顿发,挥毫写下了传颂千古的西湖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

其实,史实并非如此。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九月初,苏轼接到“移知密州”的诰命,离杭前“王朝云来归”。归者,归附也。一个小女孩来归附即将远行的苏轼,若不是孤儿,就必定是父母养之不起,实出于无奈而已。

当时,苏轼已经三十九岁,王朝云只有十二三岁。“纳为妾”之说,恐怕是文人墨客的附会、艳词了。细想想,也确实不合情理。

从苏轼的作品和有关资料上看,王朝云确是个聪敏的女子,长大后非常“懂得”苏轼,苏轼也十分钟爱朝云。在三位夫人中,苏轼为王朝云写的诗最多,对王朝云的评价也是极高的。他在《惠州荐朝云疏》中说:“有侍妾王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又在《朝云墓志铭》中说王朝云“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如一。”

元丰六年(1083),21岁的王朝云在黄州曾为苏轼生下了一子。 苏轼想起昔日名躁京华而今却“自渐不为人识”,感慨之极,为儿子取名苏遯。遯者,隐藏起来而不让人知道踪迹也。苏轼为儿子取这个名字,反映了被贬后的思想变化。因此,他还作了一首自嘲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没有想到,10个月后,这个孩子在金陵夭折了。自此以后,王朝云再没有生育,成为她一生的遗憾。直到去世前,她还常为此伤心流泪。

苏轼流放惠州启程前,曾动员年纪尚轻的王朝云回南方。朝云不肯,始终随侍其身傍,成了苏轼后半生的生命支柱。苏轼在《朝云诗序》中写道:“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者随予南迁”,过着“门薪馈无米,厨灶炊无烟”的清苦生活。她还开菜园,躬身耕种,缝补浆洗,克勤克俭,为东坡分忧解愁,任劳任怨。苏轼能在极度艰难困苦的处境下挺过来,这与王朝云的照顾、体贴是密不可分的。可惜,绍圣三年(1096)7月,朝云得了一种烈性传染病,不幸身亡,年仅三十四五岁。

朝云死后,苏轼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纪念她。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这副楹联还包含着一个流传至今的故事——“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坡捧腹大笑。”

“不合时宜”四字是苏轼对自己一生的概括;“惟有”句说明她们不仅是患难夫妻,而且是心灵相通的知音。正因为“不合时宜”,也就只能“独弹古调”了。“倍思卿”句,表明苏轼对朝云的深深思念之情。

苏轼还为王朝云撰写一副挽联,其中“六不”和“六如”则进一步寄托着他对朝云的哀思:

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前一句出自《心经》,后一句出自《金刚经》。从这副对联中不难看出,苏轼一方面希望爱妻能够像佛家所说的那样“不生不灭”,一方面也为自己在佛经中找到精神上的解脱。这是何等凄婉的心境!自此,苏东坡一直鳏居未娶。

遗憾的是,王朝云与苏轼只有夫妻之实,而无夫妻之名,也就是说苏轼并没给王朝云以“妻”或“夫人”的名份。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苏轼与王弗是恩爱夫妻,其感情可谓之“清纯”,与王闰之是患难夫妻,其感情可谓之“厚醇”,而与王朝云是濡沫夫妻,其感情则可谓之“相知”了。尽管他们的一生充满了“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但是他们都给世人留下了最美好、最珍贵、最恒久的精神财富和道德遗产,让后人“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享之无尽也。

总结苏轼更喜欢谁?

看完整段全文,感觉苏轼对王润之是结发夫妻应该算是感激之情,也就是夫妻之情,也可以叫亲情;对于王弗就有点喜欢了,懵懵懂懂的那种爱情,毕竟一起渡过少年时期;对于王朝云应该是真正的爱情了,感情很深,红颜知己,但是也有点超过友谊的爱情感觉等等,所有到底更加喜欢谁,只有苏轼知道吧,而且不同时期感觉喜欢的人也有很大区别!

说到伊朗和沙特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两个国家了,虽然都中东国家,但是一点兄弟的感觉都没有,互相看对方都不爽,而且几乎都是恨透对方了,那么我们就想问了,这到底什么情况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仇恨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沙特与伊朗之间的仇恨几乎和两国的历史一样悠久,覆盖了历史传承与民族、大国关系、教派、政治等多重维度。

两国的恩怨也充分表明了——穆斯林之间真的不全是兄弟。

首先看历史和民族的问题。

从历史传承上来看,伊朗人主要是波斯人种,属于雅利安人(希特勒那个所谓的雅利安人带有种族主义色彩,是错误的定义,波斯这个是正版),说波斯语,虽然是穆斯林国家,但并不属于阿拉伯文化圈;而沙特是正经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均属闪族。

伊朗曾经的祖先——古波斯人建立了庞大而强势的波斯帝国,将中东,中亚踩在脚下,十分威猛。现在的伊朗以重振波斯帝国雄风为己任,野心十足,绝对不可以接受任何示弱的表现。

甚至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也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先进的波斯文明,后来灿烂的阿拉伯帝国乃至整个伊斯兰文明,很大程度上沿袭自古波斯。所以波斯人始终觉得自己在文化上是阿拉伯人的老师,特别有优越感。

不过,沙特也不是好惹的,一直号称阿拉伯世界的老大。阿拉伯当年更牛,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强大阿拉伯帝国。

直到现在,每个阿拉伯国家,都怀中一个大哈里发梦,梦想重建横跨西亚北非的大阿拉伯帝国,换句时髦的现代语言,就是“掌握地区主导权”。比如当年意气风发的卡扎菲就曾以此为己任,甚至提出要和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合并。

作为现在阿拉伯世界的领袖沙特,自然这一方面欲望强烈。因此,两个国家都有如此“崇高”理想,都想要做老大,那么矛盾自然是不好调和的。

第二,两国在大国关系的处理上,正好是互为反义词。沙特和世界老大——美国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自冷战开始以来,美国对中东的诸多军事行动,都非常依赖沙特的军事基地,沙特俨然成了美国主导的,中东“小北约”来合围伊朗的主力,在伊朗问题上,美国一直视沙特为自己的“代理人”。

下图,2017年初,特朗普上任首次出访的国家竟然不是传统的欧洲盟国,而去了沙特。沙特国王萨勒曼高兴的向特朗普授予沙特最高级别勋章——阿卜杜勒阿齐兹勋章(那条Blingbling的大金链子)。

经济上,沙特最大的企名字叫“沙特阿美石油公司”,“阿美”是个缩写词,全称是:沙特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从这个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这家公司与美国不可说的关系。

再看伊朗,这个不必多加赘述,早早的就被美国定义成了“邪恶轴心”,各种的恐吓、制裁。几十年如一日的领导国际社会对伊朗进行全方位的制裁;伊朗也专挑美国看着不顺眼的国家结盟,比如自2011年“阿拉伯之春”以来,叙利亚的阿萨德能在逆境中屹立不倒,除了俄罗斯的支援以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伊朗的力挺。还有伊朗和俄罗斯日益密切关系,正应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规律。

第三、大家耳熟能详的教派纷争。

虽然伊朗和沙特同属伊斯兰政教合一国家。但是沙特属于逊尼派阿拉伯;伊朗属于什叶派波斯,奉行伊玛目派。这两教派虽然都信一个真主,都唱一本经书,但是互相敌对,互视为“异教徒”,那是水火不相容,历史上战争不断。拿近的来说,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很大程度就和这两个教派相关。

此外,两国政府虽然都是宗教高于一切的神棍,但还是区别巨大——沙特政府和民间都很神棍;而伊朗老百姓不神棍,特别向往世俗生活,比如包头巾,伊斯兰教的国家女性们最近都在抢着戴上,而且包的越来越严实(比如土耳其),伊朗女人却一直争取摘掉,实在不行,尽量多露出点头发;伊朗政府越禁止西方音乐,老百姓越喜欢听美国歌曲,看美剧。伊朗大学里超过60%的学生为女性,这个比例在科学和工程学科更是高达70%,目前伊朗议会中也有女议员比例不比咱的女人大代表少;而去年前,沙特女人连看场球赛,开个车都算“违法”(开车不能遮面,但是沙特民间女人出门必须得包严实了,如同一个“行走的帐篷”)。

感觉最应该买包包的就是沙特女人,毕竟黑压压的一片,容貌身材都秀不成了,就拼包包吧;而且,手里拿着的包也算是唯一的识别特征,以免认错了人。

第四、石油出口都是两国的命脉,经济利益上冲突不断。再加上沙特亲美,伊朗反美,又与俄罗斯交好,还要当拥核国家,两国自然敌对。

第五、沙特和伊朗都有拽的资本。

沙特方面就不多赘述,美国大树下好乘凉,自己本身也是blingbling的土豪。

再看伊朗,面对出尔反尔的美国,说了不太算的欧美,在咄咄逼人犹太国家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伊朗只能武装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邻居们都不怀好意,但伊朗的地理位置也不算差,掌握着西方经济生命线——霍尔木兹海峡的原油运输通道。目前这项重任由于大名鼎鼎伊斯兰革命卫队负责。近年来,伊朗的常规潜艇的技战术水平在咱们中国的技术支持下也有了长足进展。

总之,沙特和伊朗选择了美国和俄罗斯站队,再掺杂着与两国历史一样长的恩怨和教派矛盾,短期看,沙特和伊朗的矛盾会趋向于激化;从长远看,双方的矛盾冲突是个老问题,不会因为某个事情就让双方行为失控,加上两国背后的大国也不愿意兵戈相见。因此,双方都无意开辟新的战场,直接对抗。平时互相磨嘴皮子,诅咒一下倒是两国关系的日常。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些搞笑的乌龙事件 古代怎样的姑娘才能被称为千金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