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是胖子多还是瘦子多?当皇帝更要注重锻炼身体
可惜古代好像从来没有哪本文献记录了皇帝的身高和体重,不然我们轻而易举的就能知道历朝历代的皇帝到底是胖子多还是瘦子多。其实在古代,关于养生的方法有很多,不过大多数都是靠嘴去养,要吃各种补身体的食物,而不是靠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所以古人“运动”这二字的概念就不强,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可能大部分的皇帝都会是胖子,毕竟奴才把皇帝照顾的白白胖胖才说明皇帝享福了嘛。
打江山吃不好穿不暖可以理解,怎么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胖不起来?
回答如下:
我们首先需要拆解下题目,就是“古代”、“皇帝”、“子孙后代”有没有胖子?
答案是:有,而且不少。
题主可能是看了清朝历代皇帝画像之后得出的结论。
确实,清朝的列位皇帝胖子比较少,唯一一个确定的大胖子,应该是清太宗皇太极。
清雍正时人阮葵生《茶余客话·清帝甲弓》载:
太宗体丰铠重,乘小白行百里,乘大白止行五十里。今昭陵前肖其形立石马二,呼曰小白、大白。
“体丰”就是肥胖,良马只能驮着他走50里或100里……
明朝就比较多了,明仁宗朱高炽体胖行动迟缓,需要內侍搀扶行动,也因此不被明成祖朱棣所喜。
明神宗朱翊钧也是体胖,且有足疾,所以不利行动,给太后请安都要膝行前进。
再往前看,开国皇帝的形象,如宋太祖,这是正经的武将出身。
宋太祖双下巴都出来了,肯定不算瘦人了,史书记载,他“或因宴会,至醉经宿”,也是整天整宿地喝,这生活习惯也是乱套的,想瘦也难。
再来看看面貌清秀的宋朝皇帝,仁宗。
北宋的绢本,类似的笔法,胖瘦对比,一目了然,所以说,开国皇帝瘦,肯定是不恰当的。
《步辇图》是当时人所绘,里面的唐太宗,也和宋太祖一样,怎么看都不是瘦人。
这些是比较可信的画像,至于网上流传的“历代帝王图”其实很多是后人想象作品,并不能反映本人的真容。
另外几位史书明确说“胖的特殊”的皇帝,也可以看看。
比如金哀宗完颜守绪在城破国亡的时刻说:
朕体素肥,不便于鞍马驰突。
骑马逃亡已经不行,那应该是真的胖得出奇了。
北齐穆宗高延宗,《北齐书》称:
延宗容貌充壮,坐则仰,偃则伏,人笑之。
也就是坐姿就后仰,低头则趴地上,主要是有颗大肚子垫着,人人都笑话他。
不过这位亡国之君却不是马都上不得的“弱鸡”,在北周灭亡北齐的最后时刻,仍奋勇奋战,据《北齐书》记载:
周军围晋阳,望之如黑云四合。延宗命莫多娄敬显、韩骨胡拒城南,和阿于子、段畅拒城东。延宗亲当周齐王于城北,奋大槊,往来督战,所向无前。
可见胖子也并不是都不能打,扛着“大槊”,长4、5米的大家伙往来拼杀,还是有几两“疙瘩肉”傍身的。
另一位南朝的皇帝,宋明帝刘彧,因为身形肥壮,曾经被废帝刘子业贬称“猪王”,可见也是个胖子,后来他忍辱负重,政变杀死了刘子业。
这是说历史上的胖子皇帝们,之所以留名, 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同行们”不胖,而是因为他们胖得出奇……
至于清朝皇帝不出胖子,资料比较充裕,我们可以分析一二原因:
1,规定饮食为一日两餐,受到严格的祖制规矩约束,很难真正暴饮暴食;
2,清朝皇帝的运动量很大,工作压力也并不轻,几乎从早到晚都有满满的工作和礼仪任务安排;
3,清朝皇帝从皇子时代,就有今天看起来都堪称严苛的规矩教育,这一套东西说不上科学,但是非常的有规律。
当然,前代的宫廷也有类似的东西在,为什么养出那么多胖子,可能也和饮食结构有关。
现实是,今天的饮食结构最终形成,已是明清之后,在这之前,《梦溪笔谈》卷二四中记录到:
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
北方人好吃甜口,是不是和今天的认知不同?
好吃甜食,又大量进食羊肉(宋代上层阶级到了临安仍主要吃羊肉,而非猪肉)、酪浆(奶制品),岂有不胖的道理?
太上皇,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地位比皇帝还要高的存在,古代很多皇帝都是把这份“职业”做到自己死亡才算结束,但是也有很多是退位之后成为太上皇,事情交给皇帝去做的。看起来,太上皇好像是很享福的,毕竟身份尊贵,但实际上,太上皇的日子都是怎么过的呢?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中国历史上那些太上皇们,如何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的?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有数百个,太上皇却只有十几个,而且这十几个太上皇里,有一些还是自己不承认自己是太上皇的,关于太上皇的下场,则各不相同。
下场最好的,当属主动让位的。
这种情况有两个典型——乾隆帝和宋高宗。乾隆帝中年的时候,由于长期不立太子,被大臣指责贪恋权位。乾隆帝表示并不是贪恋皇位,于是自己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说自己如果在皇位上干到圣祖皇帝(康熙帝,在位60年)的年头的话,就主动禅位。乾隆也就是顺口一说,因为在他之前,康熙帝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他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在位六十年。结果偏偏自己贼长寿,到了乾隆六十年,大臣们提醒乾隆不要忘了当年立下的flag,乾隆不得已禅位给了嘉庆。虽然自己做了太上皇,可是对权力的欲望丝毫不减,以太上皇的名义继续掌控朝政,直到三年后去世。
宋高宗赵构和这种情况类似,属于迫于内外压力主动退位,可是他比乾隆还过分的是,他足足做了25年太上皇!在这25年里他大事小情都要干涉,搞得现任皇帝宋孝宗很不爽,最后宋高宗死后,宋孝宗自己都觉得没意思,干脆两年后也禅位了。
比主动禅让惨的,是被动禅让。这种事情多出于唐朝,唐太祖李渊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被李世民的军队逼宫,不得已立李世民为太子,两天后禅让给李世民称太上皇。李世民虽然在之后对李渊还不错,但也仅仅是面子上的事情而已,生活待遇尚可,但也被逐出皇宫,去秦王府邸居住。至于老皇帝心里是什么滋味,那就不是李世民关心的问题喽。
唐玄宗李隆基也一样。安史之乱使李隆基的微信大减。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太子李亨和玄宗一行在路上分道扬镳,太子一党在灵武称帝,遥尊成都的唐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既成事实。之后长安光复后,唐玄宗虽然表面上还有皇帝的体面,实际上已经被儿子给软禁在皇宫里不得出入了。
最悲惨的莫过于因为国难成为太上皇的。宋徽宗在第一次金兵南下之后为了逃避战乱,急急忙忙的禅让给儿子宋钦宗想要南逃。结果无论是宋徽宗还是宋钦宗都没有躲开靖康之难,被抓到冰天雪地的五国城里受尽凌辱而死。
明英宗因为土木堡之变被鞑靼军队俘虏,明朝朝廷另立了明代宗,尊明英宗为太上皇。一年以后,英宗回朝,明代宗为了防止明英宗争皇位,将他在南宫囚禁七年,过着囚徒一般的生活。七年以后明英宗政变复位,第一件事就是把明代宗废掉,并给了一个恶谥,可见仇恨之深。
至于中国第一个太上皇刘太公,则十分有趣。刘邦当皇帝的时候年龄并不太大,结果没法给父亲安放位置。虽然自己是天下最大的皇帝,可毕竟不能让自己的父亲给自己行臣子的礼仪。所以为了安排一个比皇帝还大的位置,专门设立了“太上皇”以尊崇刘太公,也算是刘邦尽一点自己的孝心吧。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