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古代人取暖靠哪些工具?其中一项直到今天都是取暖神器

古代人取暖靠哪些工具?其中一项直到今天都是取暖神器

时间2022-04-01 21:00:43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26913

又到了一年最难熬的冬天,可能大多数的朋友都会喜欢过夏不喜欢过冬,冬天除了下雪能增添几分乐趣以外,好像也没什么其他优点了。而且北方的朋友们去哪都有暖气笼罩着,但南方的冬天也冷啊,如果没暖气平时恐怕只想呆在被窝里动都不想动。现代人过冬就如此痛苦了,那古人究竟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呢?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古人的取暖妙方了。古代没有电也没有空调,所以想要取暖一般只能采取最原始的办法,就是生火。不过这个火也是有一定讲究的,如何设计出好的取暖工具也是需要动动脑经的。

其实到了冬天,我们一般出门能想到最取暖的办法就是多穿衣服,各种棉衣棉裤、围巾、帽子、口罩都要准备好。关键是我们爸妈也总会认为我们穿的太少,一定要里三层外三层才能放心。但是古人的衣服已经够复杂了,而且怎么穿也是一件非常讲究的事情,如果穿太多层可能会造成行动不便,而且也不美观,所以古人为了保暖一般会选取猛兽的皮毛当做外套,而且也只有贵族或者富贵人家才穿得起这样的衣服。不过我们现在已经不提倡这样做了,能让人类保暖的东西太多,不需要再去伤害动物们了。

但是这种皮毛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实在太过于奢侈,根本就穿不起,所以只能另想办法了。我们千万别小看古人的智慧,他们也发明出了很多家家都能用的上的取暖工具,例如专门用来烧火的小火炉。这种小火炉并不是放在家里用的,而是专门为了出门时方便携带,这种火炉就像是一个暖手宝宝,把火炉拎着就能感受到温度,而且不会烧到手。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不怎么经烧,所以需要准备很多燃料,灭了再往里面添加。

第二种就是火盆,火盆用处就非常广了,而且效果也很明显,只要把木炭等物品放入火盆当中燃烧,既能照明又能取暖,一举两得。其实火盆知道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看见,每到夜晚人们就喜欢聚集在火盆面前,不管是聊天还会玩耍,这种气氛给人的感觉就很好。而且利用火盆还能顺便做点食物,例如烧烤就是最常见的火盆美食。所以火盆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取暖,还有很多生活的含义包含在其中。

最后一个过冬神器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就是火炕了。火炕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于我国北方,其实火炕的发明算是解决了古人在冬天睡觉的一个大问题。因为到了深夜才是一天当中最冷的时刻,而火盆也不敢放在屋内一直烧,一是有可能中毒、二是都睡着了要是发生火灾就麻烦了。所以火炕的发明算是解决了一个当务之急,经过各种完善,我们今天看到的火炕设计的已经非常科学了,既保暖又安全。这样看下来,古人过冬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想必大家多多少少都会对清朝人学习英语的方法感到好奇。毕竟对古人来说,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也是件新鲜事,更何况在当时的背景下,大家对于英语的态度肯定也是五味成杂,但不学可能连进步的空间都没有了。其实清朝人学英语的方法和我们现代人差不多,可能还要更辛苦一些,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大部分时间都需要靠自己理解语法还有单词的意思。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古人究竟是如何学英语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提起学英语

多少人想起了自己心酸往事

单词、时态、主谓宾定状补

还有一堆用法诡异的to、of、in、from介词

现代人还可以看看美剧学英语

古人怎么办?

连个复读机都没有

老祖宗们该怎么学英语

01 清朝人学英语

我们来看看咸丰十年的一本晚清英语书

《英话注解》

来,我们先一起感受下那些年销魂的英语读音,

原来百年之前先辈们就已经被英语折磨得

死去活不来啦!

词词词

不说别的

随便来两个简单的词这发音都特别直击心灵

(由上到下)

英文:spring

汉语发音:司不林

明年

英文:next year

汉语发音:纳克斯,爷

(两个词还用逗号隔开,可以,这很认真)

五月

英文:may

汉语发音:美

正月

英文:january

汉语发音:佔牛爱立

跟着读出声来了吗?

舌头还受得了吗?

高级的来了

新样式

英文:new fashion

汉语发音:你胡,勿押兴

货换货

英文:cargo for cargo

汉语发音:卡个,福,卡个

要逐样

英文:to want each muster

汉语发音:土,王脱,衣去,末斯偷。

(等等,这发音让我想入非非...)

好的嚒?

英文:is it good?

汉语发音:乙时,乙脱,掰污特?

02 洋泾浜英语

跟着读一遍下来

你还会说英语吗?!

《英话注解》这书主要在上海、宁波一带流传

这书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英语最大的特色就是土洋结合、不伦不类。

主要是民间老百姓跟洋人大交道多了,自发总结的英语学习资料。老百姓跟洋人打什么交道?不用问,做生意呗!所以,这本《英话注解》里有专门的门类介绍数目、银数目、洋数目、五金、颜色、秤尺什件、税捐、进口货、出口货门的英文发音。

只要能赚钱,老百姓学习的热情是无穷了。去过广西阳朔的人,或许都见过能讲6种外语的街边小贩,人家讲的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洋泾浜英语”。

震惊外国友人的阳朔老奶奶

《英话注解》可以算作早年学习英语的“中英对照词典”

但“洋泾浜英语”有个大问题,贩夫走卒用来跟英国人做生意进行简单沟通还行,上不了大台面啊!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打到北京。1860年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将来所有的中外条约都要附有洋文(主要是英文)。清政府就需要自己的译员,而当时懂英文的大多是出生底层、靠“洋泾浜山歌”学习商贸英语的通事。

但这是正式的外交场合,“洋泾浜英语”的翻译,一开口外国人就笑了,在外交里面需要用到很多国际法的文书词汇。洋泾浜英语根本hold不住。别看写字楼的白领说话不时蹦出来几个英文单词,你让他们用全英文演讲试试?

03 有钱人家的孩子开挂

当然,这是针对民间老百姓的,上流社会家庭还可以请“外教”来教英语。

比如签订《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特克斯河流域土地及部分利权的曾纪泽。当时一开口就是一口流利的古英语,就连欧洲人都为之倾倒。这口《圣经》式的英语犹如中国的文言文,并非所有英国人都会。

那么曾纪泽的英语是怎么学的?这还要感谢他的老子曾国藩,曾国藩眼界开阔,知道未来世界的趋势是跟着洋人学习,就在家里给孩子请了传教士当外教。

曾纪泽刻苦学英语,独创出“西洋字调合并法”:把注音汉字和英语单词的本义联系在一起,比如:骗=cheat=欺特、死=die=歹、热=hot=火特。

一个黄皮肤扎辫子的中国人,一开口就是古英语,西方人的震惊可想而知。左宗棠收复新疆与俄国进行的外交谈判,其中就有曾的功绩:“与俄人力争,毁崇厚已订之约,更立新议,交还伊犁及乌众岛山,帖克斯川诸要隘,有功于新疆甚大”。

这还是只是特例,不是每个想学习英文的中国人都能请得起外教,即使到今天也不可能。

04 英文教辅书是个好生意!

对于那些需要学习英文的普罗大众来说,有什么好方法吗?

还得靠两样东西,一个是教材,一个是词典。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风口,在那个欧风美雨汹涌而至的时代,最大的风口就是“西方”,任何跟西方沾边的事情,都能获得极大的发展潜力。而语言的学习作为中西交流的桥梁,而是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直贯穿到今天)。

最赚钱的书永远是教辅书,做出版行业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

别看今天的商务印书馆这家百年老店厚重矜持,100年前在上海滩也是“骚气”十足,引领一个时代的文化浪潮。

1930年代宝山路商务印书馆总公司及印刷制造厂全景

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成立,在文史哲圈子里虽然因整理《四部丛刊》等重要古籍,编辑“万有文库”“大学丛书”等大型系列图书蜚声海内外,但从1898年开始,商务印书馆就踏入出版英文读本的领域。

无论从出版的数量,还是内容的广泛性来看,在晚清英语教材出版市场中,商务印书馆都堪称执牛耳者。1902年,商务印书馆成立编译所之初就有“英文部”的建制。

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葛传槼,1920年代曾是是商务印书馆的小编辑。(所以,你知道以前商务印书馆英文部的实力了吧!)

他记述了后期英文部的详细状况:1926年底“我到英文部工作,是全部中年龄最小(仅二十岁略多)者。部长是邝富灼博士……几乎不懂汉语(作者注:据很多人回忆,邝富灼很小的时候就去了美国)。大家相互谈话都用汉语,但跟邝博士谈必须说英语,称他‘Dr.Fong’;写一个便条给他也必须用英语。除对邝博士外,大家用汉语谈话,可是互称‘Mr.’加姓,而不用‘先生 ’、‘君 ’、‘兄 ’、‘翁 ’等,这是上海当时某些‘高等华人’的惯例……英文部内存有丰富的资料,而且互相请教也蔚然成风……

20年代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英文部就在这座长方形的三层大洋楼的二楼

有了人才就得干活儿,商务印书馆很快就注意到英文读本中国化的问题。

而当时商务印书馆的选题、策划能力也是一流,一手抓教材,一手抓词典。

《华英进阶全集》

1898年商务印书馆在推出《华英初阶》和《华英进阶》两书后,又连续编出《华英进阶》第2至第5集。1899年将《初阶》和《进阶》合成一集出版,题名《华英进阶全集》。

据邹振环教授的介绍,《华英进阶全集》充分考虑了可读性、丰富性,选了很多西方的名人传记、生活常识、奇闻轶事、动物、应用文体裁写作的课文,采用汉英对照的编排方式。

这书还强调了背单词的重要性,每一课中一般教授6个新单词后,均搭配有6个例句,旁为文言翻译。如,“My”译成“吾之”;“He and I can go”,译成“彼与吾可以去”。全书分为“字母表”、“两字词”、“三字句”,直至“五字句”等,最后为“宗教课程”(Religious Lessons),包含一些基督教宣传,如“God gave me”,译成“上帝造吾”等。

《英华大辞典》

单单有教材还是不够的,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汉大词典》的重要性。

商务印书馆深谙此道,一边便组织编教材,一边组织编词典。

根据邹振环教授的研究,1908年正式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华大辞典》,以外国人《纳韬而氏字典》为底本。

全书收字12万,共3000页,附图1000幅,附录5种。这本书的附录很有特色:附录一“英文引用邦字语解”,收录英文中常用的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1200条;附录二“略字解”,收录缩略语1200条;附录三“记号汇释”,收录88种数学、商务及文法常用记号;附录四“英华地名录”,是1400个中外地名的中英文对照;附录五“人名字汇”,收录9000多位国外名人的国籍、身份和生卒年份。

《英华大辞典》意义非同寻常,它基本上等于梳理了中国人对于英语国家的认识,这个辞典成为当时当之无愧“钻研西学者”的宝贵“津筏”,对中西方科学、文化、技术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张元济很知道如何利用“名家”营销——请盛宣怀题签,请严复写序,高冷的严复大师盛赞新编的这部辞典“搜集侈富,无美不收”,是一部“与时俱进”,“较旧作犹海视河”,且“图画精详、译迻审慎”的巨著。

到底商务印书馆的英文教材有多厉害?

据说,胡适、梁漱溟、郑晓沧、钱玄同、章克标、戴家祥等人,早期学英文都是读《华英进阶全集》。更变态的是东北的奉系军阀杨宇霆,年轻的时候参加清朝政府选派赴日留学生,考试要测外语,据说把《华英进阶全集》从头到尾背了一遍,这书的江湖地位不亚于现在的《新概念英语》了。

更厉害的是张元济,光绪皇帝让他推荐一些学英语的书,张元济直接给皇帝推了《华英进阶全集》。看看吧!连皇帝都得老老实实读教材,学英语,背单词,练口语……

从此,中国人步入了学英语的不归路……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冬闲是什么意思?古代人都是怎样度过冬闲的? 日本国家名字来历介绍 日本国名和中国汉字有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