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鸯如果生在三国前中期?他的水准应该和谁差不多?
说到文鸯想必大家也应该清楚了这个人到底是谁吧,他最大的功绩其实就是吓死了晋朝的司马师,还有就是打败了当时没人抵挡的秃发树机能了,这样的人物可惜不在三国前中期,如果在的话,那三国又或许是另外一番景象了,那么假如我们把文鸯放在三国的中前期,那么他会是什么实力呢?如果拿人比较的又和谁差不多呢?对这个感兴趣的网友可以一起揭秘看看!
文鸯是《三国演义》后期突然冒出的猛将,曾单骑退雄兵,许多人说他的武勇和赵云张飞不相上下,那么他的实力到底如何?我们就来看一看。
文鸯是魏将文钦的长子,其登场于文钦反抗司马师一役,也就是著名的“淮南二叛”。当时司马师专权,文钦和毌丘俭据寿春反叛,司马师提大军前来,文鸯与父亲文钦和弟弟文虎一同驻防乐嘉城。
文鸯与文钦兵分两路趁司马师立军未稳夜袭敌营,文鸯一军率先杀到。时正值三更,司马师将士非常疲惫,被文鸯杀的措手不及。而司马师当时眼生肉瘤,受到惊吓后肉瘤从眼中蹦出,顿时血流满面,疼痛难忍。而文鸯杀了一夜不见父亲的军队,在屡次冲击司马师中军失败后只能撤军。邓艾引众将前来追击,都被文鸯单骑杀退,如此四五番后,文鸯得以冲出重围,竟毫发无伤。
这就是文鸯在演义中最出彩的地方,我们不难从文鸯的身上看到两位三国猛将的身影,一个是百骑劫魏营的甘宁,另一个就是在长坂坡七进七出的赵子龙。说明在罗贯中心中,文鸯起码和甘宁和赵云是一个水平的。
但我认为文鸯和两人是有差距的。甘宁百骑劫魏营是未损一人,全师而退,圆满完成了作战任务。而文鸯杀了半天只剩他一个光杆司令,夜袭敌营虽然阵势很大,但没有实质上的效果。和赵云相比,在场面和过程上虽然不相上下,但赵云不仅怀抱阿斗,还能从张郃、徐晃等一票曹魏名将中杀出重围,甚至连斩五十余将。而文鸯不过杀退邓艾,杀败众将而已。
所以我认为,文鸯确实武勇,但没有那么神乎其神,其武力值大概在90-92之间(满分100),和颜良文丑一个水准,远远不能和赵云张飞相比。
文鸯的结局也比较惨。杀出重围后,寿春被司马师占据,文鸯和父亲弟弟一同投奔东吴,后诸葛诞叛乱之时,文鸯随父亲弟弟入寿春协助诸葛诞。后文钦和诸葛诞产生矛盾,文钦被杀害,文鸯和弟弟竟然投奔司马昭去了。西晋建立后,文鸯在西北平叛,立有战功,但旋即被免官。惠帝时,文鸯因之前害死诸葛诞,被诸葛诞的外孙司马繇陷害,三族夷灭。
综合评定,文鸯武力90-92,智力40-50,是一员猛将,在三国前期属于一流末档水平。
都说现在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只要长得好看就已经比其他人手握一分优势了,不过颜值只是一时的,才华才是永久的,不过你要是又有才又有颜那就最好不过了。在清朝时期,当时选官不仅看才华也要看几分颜值,因为在出现难以取舍的情况下可能就必须靠颜值一较高下了,难道古代也是一个看脸的社会么?不过古代并没有照相机,我们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而且不同时代的人审美观也不会一样吧。
俗话说“寒窗苦读”,读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在古代,科举制度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够“过三关斩六级”,通过童子试、乡试、会试,最终金榜题名者少之又少。许多人穷极一生,都止步于乡试、会试的大门之前,不得其门而入。
杜甫、黄巢、蒲松龄、左宗棠、洪秀全等名人,都是一辈子没有考中进士大军中的一员。
清朝乾隆时期,朝廷为了体现“皇恩浩荡”,出台了新的科考制度:为四次(嘉庆时期改为了三次)参加乡试,均名落孙山的举人,额外提供一次考试的机会。这就是“大挑”制度。“大挑”每6年举行一次。通过“大挑”考试的举人,便可以直接当官了。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
“大挑”考些什么内容呢?出人意料的是,“大挑”不考四书五经,不考诗词文赋,而是考察考生的相貌,“大挑一科,不试文艺,专看相貌。”那么,什么才是主考官心目中的最佳形象呢?
首先,脸必须是长方脸。其次,身材必须高大修长。最后,全身必须协调一致,不能有上长下短或上短下长的情况。
我常想,按照这种标准,被薛福成认为是苦瓜脸的胡林翼,一定不能通过“大挑”。幸好胡林翼会读书,自己考中了进士。
不得不说,一批幸运儿通过“大挑”考试,获得了当官的机会。
清朝文人钱泳的好友陈昶,便是通过“大挑”考试,获评一等,成为了一名知县,分配到浙江。在撰写文章上与曾国藩齐名的湖南文学家吴敏树,于1844年参加“大挑”考试,获评二等,受命到浏阳县任职教谕。清朝大儒郑珍也是通过“大挑”考试,出任荔波县训导。
在“大挑”考试中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陕西举人高照煦,参加过1880年的“大挑”考试。高照煦是1873年的举人,之后连续三次参加1874年、1877年、1880年的会试,均名落孙山,便只好退而求其次,参加了1880年的“大挑”考试。
高照煦相貌不俗,他对自己也颇有自信,满怀信心地去参加考试了。由于参加“大挑”考试的举人很多,主考官对他们进行了抽签分组。每20名举人为一组。经过考官的一番指指点点,选出一等3 人,二等9人,剩下8人被淘汰。人称“跳八仙”。
轮到高照煦出场了,他运气不好,被分到最后一组。最后一组只有13人。按照规矩,这种情况只能选一个一等出来。于是,高照煦与唯一的一等名额擦肩而过,被评了一个二等。后来,高照煦先后出任宜川县训导、郃阳县教谕、佛坪厅教谕、榆林府教授,一辈子在教育机构工作。
好在高照煦在教学管理上的确有两把刷子,一生桃李满天下,光是在光绪年间,就培育了14个举人,5个进士。
其实,比高照煦运气更坏的大有人在。
陕西朝邑举人阎敬铭,早年屡次参加会试,均乘兴而去、失望而归。无奈之下参加了“大挑”考试。阎敬铭写诗作文都不赖,可相貌很普通,甚至有点“歪瓜裂枣”。他参加这种“靠脸吃饭”的考试,毫无胜算,最终被涮下来——当然,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百无一用是书生”。阎敬铭被“大挑”淘汰后,又不能干其他事情,只能又捧起书本苦读。好在经过一番苦读,终于在1845年成功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进入仕途。
阎敬铭此后仕途一帆风顺,历任户部主事、总管湖北前线粮台营务、湖北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山东盐运使、山东巡抚、户部尚书等职。1883年,任职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1885年,又授予东阁大学士。清朝不设置宰相一职,阎敬铭任职军机大臣和大学士者,被视为宰相。
阎敬铭在晚年还干过一件很有名的事情。当时慈禧太后打算重修清漪园。清漪园即现在所称“颐和园”,位于圆明园之西、玉泉山之东。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在抢劫烧毁圆明园的同时,也对清漪园进行了破坏。
阎敬铭坚决反对重修清漪园,这惹恼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令,将他革职留任。革职留任的意思是革除职务,但暂时还留在位置上,相当于现在的留职察看。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