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拼音是怎么对汉字注音的?
每个字都有读音,我们上小学的第一课就是学拼音,不过在古代并没有拼音,那当时的人们是靠什么对字注音的呢?其实古人也有古人的智慧,而且注音的方法还挺多的,这次就为大家专门介绍一下。其实汉字的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往往是经过了几百年的修改才能使其更加简化,毕竟作为一项交流工具来说,如果每个字都太复杂必然会降低效率。我们目前使用的简体字就比繁体字又容易了很多,也提升了沟通的效率和便捷度。
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
1.以字注字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比如“读若”法:
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
比如“读为”法:
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 。(《尔雅》)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仪”“兆”字的读音,也就顺理成章地会读“儡”“义”“肇”字了。
2.双拼制
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比如:缓,胡管切。(《广韵》)
“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此外如:
哀,乌开切。
敖,五劳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于纪切。
我们的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音字,比如“奶”,读作“乃”,“鲤”读作“里”,但是却不能像某些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法。别说今天很多字我们看了一些字会感到一脸懵逼,不知道都什么,就是古代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那么古人对于不易读的字会作何处理呢?
第一种是”读若法“,或者叫”读为法“,其实意思都一样,举个栗子:
在《说文解字》里这样标:“儡”读若雷;
而在《文侯之命》中,有这么一句“父义和”,刘备的老师郑玄注:“义读为仪”
还有更简单粗暴的,比如在《尔雅》里将”肇“注”兆“。
第二种就是反切法,用一个汉字表示“声”,另一个表示“韵母”和“调”,反切的上字为“声”,下字为“韵”和“调”,
比如:收(shou),式州切——式取(sh),州取(ou);
器(qi),去冀切——去取(q)冀取(i)。
嗯,这种方法是不是很熟悉呢,想当年学英语的时候就经常用,比如I love you注——老虎油,apple——阿婆,看来我们不愧是真正的炎黄子孙,与自己的祖先血脉相连呀。
说到考古学家其实他们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一个 了,可以说天天和一些死去的人打交道,一个不小心或许会看到一些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这些也都不是问题吧,因为考古学家们应该是不相信鬼神的,那么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其实真相挺让人绝望的呀,具体是什么情况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看看吧!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的。这个我们都知道。我有个朋友就是做考古的,这个问题我也问过。
信不信另说,但是他们是承认这种现象的。(只是我朋友他们,并不能概括其他考古人)
但是对于这种这个,他们可能并没有我们普通人的那种恐惧感。他说做考古的大多也都是不怕的。(好像做科学研究的一般都不怎么怕。或者说不信更合适吧。)
我讲一个他们发掘时候发生过的事例:
就是有一次发掘现场,发掘出一具人骨,在额头中间有一个孔,推测是被一箭射中额头死亡的。然后当时现场的人员都过去看,当时只有一个实习的女学生没有去看。等结束回去的路上,路过一个缓坡翻车了。除了哪个女学生,其他人都受伤了。听起来好像是轻描淡写,也没社么感觉,也可能说这也就是巧合,但是谁知道呢。
另外考古发掘,算是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现场发掘之前都是要发鞭炮的,特别的墓葬的发掘,是一定要放的。究其原因,也可能就是一个简单仪式,也可能是因为什么,这个就不做过多的解读了。
其实关于鬼神,如果你现在去问老一辈人,他们大多都是信的,而且大多也都能说出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正所谓事出必有因。也许他们的亲身经历并非所谓鬼神,但应该确实出现过类似的现象。
但是随着近代的科学发展,逐渐解释出了以前很多看上去所谓的鬼神灵异现象的成因,什么鬼神怪论的,也就都被认为是无稽之谈了。
不过就算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也仍然是有很多没有办法解释的现象。细论起来,毕竟相对来说,科学发展的时间还算短。就比如佛学起源也有几千年了,像佛学中谈到的往生、轮回、地狱、极乐等等,如果站在科学角度去看这些肯定也都是不存在的了。
客观来讲,鬼神论可能跟佛学的有些东西是差不多的,谈到的有很多都是虚无缥缈的。区别可能在于,鬼神对于人们来说,带来的更多可能是惧,是怕,消极的。所以在越来越注重精神健康的现代社会,可能就更不会有这种理论的容身之地了罢。
最后呢,归结一句话,信则有,不信则无。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