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包拯额头真的有月亮吗?历史上的包拯是什么样子?

包拯额头真的有月亮吗?历史上的包拯是什么样子?

时间2022-04-01 20:50:07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38554

很多人对于包拯,想必都有一个固定的形象,黑色的脸,额头上顶着一个月亮,不管是什么样的影视作品,换成什么样的演员,这两样都是标配,绝对不会更换的。这不禁让人好奇,难道 历史上真正的包拯就是这个样子的吗,为什么大家普遍接受这样的设定?真正的包拯到底长得是一副什么样子?

1.包拯

包拯包青天,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二十八岁时考中进士,但因为父母年迈,因此包拯请求就近任职。不过包拯的父母又不希望他离开太远,于是包拯辞官回家,几年之后父母去世,知道守丧期满,包拯还是不忍心离去,孝心可鉴。如果不是同乡的父老前来劝慰,恐怕就没有后来的包拯了。

进入仕途的包拯,先后在多处任职,在每一个职位都是尽心竭力,为朝廷解忧,为百姓谋取福利,甚至弹劾权贵,为人公正,铁面无私,为百姓申不平,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因此在民间有“包青天”的美誉。不仅如此,后世还将包拯视若神明,一直当做神明来崇拜。

2.现代包拯的形象

现代人心中的包拯,形象是比较固定的,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各种影视类的作品,面色发黑,额头上有月亮的标记,“凶神恶煞”的脸,但是偏偏看过的人们都不会觉得害怕,或许是因为标志性太鲜明,看得很习惯,人们对这样的包拯一直都是崇敬与喜爱的,根本不会有排斥的心理。

3.真实的包拯

真实的包拯到底是什么样呢?首先,脸是不黑的,人家还白着呢。之所以是黑脸的形象,因为很多人觉得,白脸是镇不住反派的,想要第一眼就让做贼之人心虚,如果不来点“猛料”可不行。在加上京剧当中,白脸代表着奸邪,黑色与之相反,久而久之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还有额头上的月牙,当然也是不存在的。而后世的作品当中之所以会出现月牙,源于对包拯的传说,人们认为他白天处理人间的事情,晚上处理阴间的事情,有一个月牙的标记就可以自由来往于阴阳两界不受阻碍。月牙也代表着“明镜高悬”的意思,表示包拯做官非常清明。

其实,不管现在的人对于包拯有什么样的演绎,不论是什么样的脸色,有没有月牙,都是一种人们美好的寄托和想象,相信一生为民的包大人,是不会介意这些事情的。

不要以为只有现代人才为房子发愁,古代人也有同样的烦恼。例如唐代时期,像白居易、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也只能租房,当时的官员更是高达60%都没自己的房子,当然当官的人是有公家给分房的。但你要是被贬或者出了什么错误,这房子也就再也不是你的了。不过唐代被誉为最开放的封建时期,人们自然也不会把心思放在房子上,而且古人几乎世世代代都在同一个家里,一般情况都不会选择轻易搬家,也不需要新房。

长安月下,到处灯火阑珊,车水马龙,古老的大唐气象俨然升腾起一派繁荣气象。帝都的四周人群都以能够来到长安生活为奋斗目标,无论西边,还是东边、南边都风尘仆仆赶到长安,有的是科举、有的是做生意,总而言之,盛世滋生人口给大唐带来了从来未有的雍容大气。

然而大唐此时也开始患上“城市病”,住房成了所有人关心的话题,这其中很大的一部分人群并非普通的老百姓,甚至唐代的官员也为住房难感到焦虑。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四月:“内侍省见管高品官、自身都四千六百八一十八人,除官员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外,其余单贫,无屋室居止,宜每人家衣粮半分。”《旧唐书·宪宗本纪》这段话九十指当时宦官当中,有房子的仅占36.7%,剩下的63.3%……的人都没有自己的房子。

高房价一直都是唐朝主要的“城市病”,很长时间,一些官员都在为解决“住”的问题而发愁。

贞元三年,十六岁的白居易从江南来到京长安,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会名士顾况,希望能得到他的肯定,提高自己的声名。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正贵,居住不容易啊!”等到翻看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句子时,马上连声叫好,并说:“好诗!文采如此,住下去又有什么难的!”

但是顾况真的把白居易的才华能够立足在长安想的简单了,很长时期,白居易靠租房子维持生活。在他担任礼部主客郎中、知制诰这一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要职的他,此前在已经在长安飘荡了17年。在诗中他形容这段无房飘零的生活“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泊木偶人。”这首诗可谓道尽了白居易在长安租房岁月的辛酸。

作为千百个个大唐租房者,白居易只是其中一位,包括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在长安更是凄凉。他35岁来到长安应试,在长安城南租了一个地方住下,后来因为拿不起房租被迫迁移到长安“八环”以外的地方去住。在破旧的房子里,看到妻儿老小跟自己受苦,他从心底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这个“寒士”虽然满腹才华忧国忧民,却被冻得瑟瑟发抖,实在让人生怜。

是什么让大唐的房子如此紧缺呢?无外乎当时的有钱人把房子都给占了,基本每个人手里都有两套房以上,或者更多。除了拥有宽敞的房子外,在长安好的地段房子都被囤积下来,他们又在郊外建造别墅,所谓“东都立第于集贤里”、“有于午桥创别墅”等等的记载。其次由于住宅房屋紧张加之好的地段被寺庙占据,于是唐朝的房屋租赁开始走火,在长安,租房子住是普遍现象,许多人也都习惯,并不以此为耻。唐穆宗时期的高级官员郑权由于为官清廉“家属百人,无数亩之宅,赁屋以居”。从穷困走出来的韩愈对此非常钦佩,曾说“可谓贵而能贫,为仁者不富之效也。”

此后租房成了没钱却又需要在长安长期生活的官员们基本选择,按照白居易的收支水平来看,他“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每月能赚16000二文工资,换算一下当时的100文相当于现在的20元,折合下来月入3200元。对此收入,白居易说能租费,还能有点结余,以此可见,后期他对自己的生活水平是满意的。当时的租房业火到什么样呢?就是当时的太子都亲自参与这些商业活动“顺宗在东宫,舍钱三十万,为(贾)昌立大师影唐及斋舍。又立外层,居游民,取佣给。”就是太子给一个叫贾昌的人盖了一套大房子,专门留出一大部分作为出租房屋,以此收租金。

从安史之乱后随着唐朝经济实力下降和社会逐渐动荡,曾经火热的租房逐渐冷了下来,背井离乡,大面积迁徙的离愁别绪开始充斥当时的诗文,以此可知,租房也好,买房也罢,全都需要一个安定的局面。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
王羲之为什么喜欢鹅?书圣王羲之爱鹅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后宫争夺最激烈的是乾隆时期吗?其实清朝后宫远不如其他朝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