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古人主要是吃面食还是饭食?煎饼是从什么时候才发明的?

古人主要是吃面食还是饭食?煎饼是从什么时候才发明的?

时间2022-04-01 20:35:01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40819

古代从汉朝开始就出现了面食,而水稻的发现就要更早了,大米算是人类使用最早的一批粮食了。不过在古代汉朝时期,能吃的东西依然有限,并没有很多的选择给你,不过煎饼这种食物其实和面食的材料差不多只是做法不同,那古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吃煎饼的呢?如果是根据考古记载,千年以前可能就有迹象,不过并不能100%的证实。

说起煎饼来

又是源远流长,说来话长了

早在5000多年前的河南

仰韶文化的多处遗址中均出土了

疑似用来摊煎饼的——

考古人员当时没认出来

在报告中称其为干食器、平底器

后来才回过味来——

这不就是个煎饼的鏊子嘛

没错,摊煎饼馃子那个平平的圆板锅

正经名字叫作鏊(ào)

中心略鼓,形似覆盘,下附三足

《舌尖3·器》中的石板粑粑

隐约可见石器时代

先民们炮制煎饼的身影

河南焦作嘉禾屯窖藏中

发现了东汉弦纹铜鏊

魏晋墓出土侍女用鏊煎饼的壁画砖

与今天折煎饼的形样并无太大差异

由此看来,煎饼在很早的时候

就进入了古人的日常食谱

北齐高欢与臣子们宴乐

出了一个谜语——“卒律葛答”

在座的抓耳挠腮也猜不出来

石动筒(就叫这个名字)说:

我知道了,是煎饼

高欢表示回答正确,轮到你出谜了

石动筒便出谜“卒律葛答”

谜底呢?

石动筒答:还是煎饼

高欢不欢了

你这厮出跟我一样的谜语?

石动筒笑眯眯地说

我趁着您的饼铛热,又煎了一个饼呀

据南宋曾糙《类说》解释

卒律葛答是突厥语中前火食并的反字

前火与食并,合起来就是煎饼

“北齐高祖尝宴近臣为乐。高祖曰:我与汝等作谜,可共射之。‘卒律葛答。’诸人皆射不得。或云,是骮子箭。高祖曰:非也。石动筒曰:臣已射得。高祖曰:是何物?动筒对曰:是煎饼。高祖笑曰:动筒射着是也。高祖又曰:汝等诸人,为我作一谜,我为汝射之。诸人未作,动筒为谜。复云卒律葛答。高祖射不得,问曰:此是何物。答曰:是煎饼。高祖曰:我始作之,何因更作。动筒曰:承大家热铛子头,更作一个。高祖大笑。”

——《太平广记》

唐朝才子段维嗜吃煎饼

一次文会,段维才思敏捷

每熟一煎饼,便成一韵精彩诗

“段维……而乃性嗜煎饼,尝为文会,每个煎饼才熟,而维一韵赋成。”

——《唐摭言》

从晋至宋,尚有一风俗

一说熏火,一说熏天,一说熏大

总结下来,大概都指“熏天”

是要在人日——正月初七这天

于中庭煎饼食之,便是熏天了

“人日,凡正月之日,一鸡、二狗、三豕、四羊,五马、六牛,七日为人。其占,晴为祥,阴为灾。俗煎饼食于庭中,谓之薰天。”

——《辽史·礼仪志》

当时还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

需用红绳将煎饼挂在屋前

仿照当年女娲补天的情状

宋朝李覯作诗云此风俗:

“娲皇没后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

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

在今天的广东惠州尚可见“补天穿”

但当地人早已不挂煎饼,而改做树铺粄

“宋以前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相传云,女娲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今其俗废久矣。”

——《历代词话》

河南登封高村的宋代墓葬中

出土了妇人煎饼的壁画

不过她们这饼是擀出来的

所以算作烙饼图更合适

元代给煎饼填上了馅

有卷煎饼、七宝卷煎饼和金银煎饼

其中,卷煎饼算煎饼界的五仁煎饼

七宝卷煎饼是羊肉馅的

金银卷则跟现代煎饼果子一模一样

是加蛋摊的煎饼

贴心的小编附食谱如下

自己动手即可享受

元代同款煎饼卷一切

“卷煎饼:摊薄煎饼。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莲肉干柿熟藕银杏熟栗芭揽仁。已上除栗黄片切。外皆细切。用蜜糖霜和。加碎羊肉姜末塩葱调和作馅。卷入煎饼油煠焦。

七宝卷煎饼:白面二斤半。冷水和成硬剂。旋旋添水调作糊。铫盘上用油摊薄。煎饼包馅子如卷饼样。再煎供。馅用羊肉炒燥子。蘑菇熟虾肉松仁胡桃仁白糖末姜米。入炒葱干姜末塩醋各少许。调和滋味得所用。

金银卷煎饼:鸭卵或鸡卵。打破清黄另放。添水调开。加豆粉再调。摊作煎饼包馅再煎。每分供一对作下饭馅炒熟。”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到了明代,每逢二月初二

各家各户要和面煎饼,号称薰虫

“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曰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薰虫。”

——《酌中志》

清代蒲松龄是煎饼的死忠粉

专门写了一篇《煎饼赋》

讲煎饼好吃到什么地步呢?

有一个老爷爷蹲在墙角啃煎饼

又是抹酱又是卷葱,啃出了铿锵气势

一路过的锦衣公子有点羡慕:

“大鱼大肉换一个煎饼,可否?”

老爷爷慈爱地看着公子,掉了个头

用真实行动表示——

——老汉才不跟你换

野老于此,效得酱于仲尼,仿缩葱于侯氏,朵双颐,据墙次,咤咤枨枨,鲸吞任意,左持巨卷,右拾遗坠,方且笑锅底饭之不伦,讶五侯鲭之过费。有锦衣公子,过而美之曰:“愿以我鼎内之所烹,博尔手中之所遗,其可乎?”野老怃然,掉头不易。

——蒲松龄《煎饼赋》

不过,一千个地方

就有一千种做煎饼的方式

你们家乡的煎饼

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我们都知道,古代很多成大事的人,比如皇帝,都会有自己的文官集团和武官集团,武官自然主要是负责征战,而文官里面就有一些负责出谋划策,比如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刘邦的谋士张良。而一些大臣,也会有能够为自己出主意的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醒自己应该怎么做。西汉时期萧何就是如此,他能够从刘邦的怀疑中解脱出来,多亏有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居首功的谋臣萧何也当了相国。五年后。刘邦迁都咸阳(今西安),萧何又因营池造殿有功,被封为邑晋爵。至此,萧何可谓位极人臣,功德圆满。但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刘邦消灭了异性王,又设计除掉了战功卓著、兵权在握的韩信,而且,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参与了除韩信的计划,直接导致了韩信的诛三族。

看到韩信父、母、妻三族被诛杀的惨景,萧何意识到大难临头,下一个就该轮到自己了。萧何是何等聪明的人,他怎么会坐以待毙,任人宰割,于是他心生妙计,最终得以保全自己。

萧何是典型的贤相能臣,国家的繁荣安定,他居功至伟,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萧何一篇赞誉之声。但是刘邦是个忌贤妒才之人,对此耿耿于怀,只是因为初建国,需要萧何的辅佐,所以才委以重用。

最先意识到萧何处境危险,给萧何出谋划策的人是秦朝遗老东陵侯召平。据说在萧何得到晋爵诏书后,大喜过望,在相府大摆宴席,以示庆贺。当时鼓乐喧嚣,车水马龙,来贺喜者络绎不绝,好不热闹。就在这时,来了一位汉子,身着缟素,哭天号地,前来吊丧。此人正是召平。

召平本是秦朝遗老,萧何看重他的才能,收入门下,召平也帮萧何出了不少好点子。但是萧何见召平做此大煞风景之事,大怒。

召平见萧何怒目圆瞪,便劝诫萧何:“喜尽则忧至,福过则患来,丞相大喜过后,不要忘了隐藏于后的隐患啊!”

萧何对曰:“我主皇恩浩荡,我为大汉更是竭心尽力,处处小心谨慎,不敢有半点疏忽,何患之有?”

召平见萧何执迷不悟,直截了当说:“我主御驾亲征,南征北战,历尽千辛万险,而您安居都中便得高官厚禄,今相国您又深得百官百姓热爱,难免主上心有戒备。难道公忘了淮阴侯韩信的下场了吗?”

召平后又劝诫萧何说:“昔日汉帝征讨英布时,您每次把粮饷及时输送的军中,主上都暗中查问相国近来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当您得到万民称颂时,主上总是眉头紧皱,似有所思,证明他对您早有堤防。如今您誉满朝夜,位极人臣,深得民心,使得主上进不能战,退不得归,这块心病汉帝早晚要除掉的!”

萧何在召平的一再劝诫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此,他入朝唯皇命是遵,并日显龙钟老态,越来越糊涂,以此消除汉帝的戒心;同时,为了自保,萧何更是自毁名誉,故意做了些侵夺民间财物的事情,使自己的威信日益下降。

有一次,汉帝御驾亲征回京途中,有百姓跪地上书,告发萧何强买民田。汉帝见萧何名声每况愈下,并无野心,对自己没有威胁,暗中高兴,仅让萧何归还田地,补偿田价,没有深究。萧何用此方法保住了全家性命。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
韩信被吕后杀死后,刘邦会是什么心情? 韩信被称为"兵仙",他打仗有什么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