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就有方便面?努尔哈赤最早吃方便面是真的吗?
说到方便面这种事物,肯定很多人多多少少都吃过,方便面是很多人在饥饿时候的小零食小点心,如果你认为只是在现在才发明了方便面。那就大错特错了,早上古代满族时期。便有了方便面,当时的方便面没有现在的精致,因为,其实,满族也是一个不简单的民族。当时的努尔哈赤一心想着灭掉明朝,建立新的王朝,所以。努尔哈赤成为古代上吃方便面的第一人,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到满族食品,很多人便想到慈禧小窝头、沙琪玛,还有满汉全席等。但专家认为满族游牧阶段的食物是比较单调的——
到沈阳故宫参观时,很多人会问:“皇帝平时都吃什么?4月12日,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理解答了这个问题:“其实,这要从满族的食品发展说起。满族经历了游牧生活、定都沈阳、入关三个大致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满族食品都有各自的特点。满族游牧阶段的食物是比较单调的。”
渔猎、征战中以“方便面”为主
满族生息繁衍在关东大地的白山黑水之间。自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后,为建立起庞大的清帝国,满族人开始四处征战,并为此付出巨大。
李理首先向记者介绍了满族在渔猎生活和征战时的食物:“那时,努尔哈赤要率领各部落到处征战,因此要随身带很多食物。满族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出征打仗时,多是将谷子、糜子、小麦、高粱、玉米、大豆等磨成粉并炒熟,形成了便于携带的方便面,随时能吃上几口。”可以说,努尔哈赤是“方便面”最早的使用者之一。
渍酸菜、熬皮冻是满族人的发明
李理告诉记者,由于满族人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也发明了不少特色食品,对东北的饮食习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白肉血肠、拆骨肉、猪肉酸菜炖粉条、皮冻、冻梨等都源于满族。
聪明的满族人知道,一到了冬天,他们的狩猎会受到很大影响,生存也会很艰难,于是他们学会了养猪、养羊等。在冬天食品短缺时,将猪杀后,把肉冻上,再将猪皮煺毛后,切成小块加水煎熬成粘状,盛入容器里,凝固后切成小块食用。这就是后来的“皮冻”。
为了应对冬天,满族人在夏秋季节就开始准备,将喜欢吃的茄子、角瓜等制成干菜。把大白菜或其他青菜发酵渍酸菜,或用盐腌成咸菜。也就是从那时起,白肉炖酸菜成为满族人最喜欢的菜肴之一。还有,冻秋梨也是满族人发明的。东北冻梨很有名,清朝入关后,许多王公显贵仍喜欢吃这口,每年都要从东北运送大批的冻梨进京,以供其享用。
李理对记者说,常言道,靠海吃海,靠山吃山。到了夏季,春暖花开,万物勃发时,满山遍地长出各种可食用的野菜,如猫耳朵、大叶芹、小叶芹、猴腿儿、蕨菜、刺嫩芽……这时满族人已准备好了大量的肉酱,蘸着野菜吃。
医生在人们心中一向是一个很特殊又很神圣的职业,千百年来,从医生身上诞生的赞美之词数不胜数,人们在尊敬他们的同时,也心怀感激。现代对于医生的称呼似乎千篇一律,如果不是他有什么职务,一般都只叫做“医生”“大夫”,那么你知道,在古代人们会怎么称呼医生吗?那些足够厉害的也许会叫“神医”,但是除了这个,他们还会如何称呼医生呢?
现在我们见到医生都叫“张医生”、“李大夫”什么的,如果遇到这个医生有领导职务,我们又会刘院长、王主任地叫,那些在某一领域名望非常高或有某种绝技的医生,人们会在他们的姓氏后面加个一针、一趟、一刀之类的词,形容手到病除,还有诸如赵圣手、钱神医之说。
古代也和现在一样,对医生的称呼多种多样,有以官职称呼的,有以地名称呼的,有以药名称呼的,还有以医术称呼的。
古代以官职称呼医生,不是因为这个人在医院有职务,而是因为这个人在官府里任职。过去儒医不分家,也就是说,很多知识分子,包括文学家、哲学家等多懂药学医理,而这些科举出身的人又大都在官府任职,他们闲暇时间在民间救死扶伤、治病疗疾,与如今的医生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大家便以其官职相称。
汉代名医淳于意,以创写中医病志“诊籍”名传青史,因他曾做过齐国主管粮仓的“太仓长”,所以世人称他为“仓公”。司马迁就这样称呼他,《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记述的就是他和扁鹊的事;唐代医家王冰,用12年的时间,补充、整理、注释《素问》24卷,名扬天下,因他曾做过太仆令,人们称他为“王太仆”;宋代许叔微,是中医伤寒学派的代表人物,少时苦攻医学,颇有成就,他写的《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流传广泛,因他曾是集贤院的学士,故有“许学士”的别称;还有《南阳活人书》的作者朱肱,当时闻名遐迩,因宋徽宗时被授以“奉议郎医学博士”,所以病家都尊称他为“朱奉议”。
除了以官职称呼医生之外,古代还有以地名称呼医生的。以《伤寒杂病论》载于史册的张仲景,因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医界都以“张长沙”对其呼之;弟子满天下的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刘完素,因阐发火热病机而成为河间学派的开山,大家都叫他“刘河间”;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元代医家朱震亨,是中医阴阳学派的鼻祖,因他常居浙江义乌的丹溪行医,于是就有了“朱丹溪”或者“丹溪翁”的美称;名噪乡里的明代医家汪机,因为祖居安徽祁门的石山,所以人称“汪石山”。
以药名相称的,现在已不多见,但在古代这种称呼很多。刘寄奴、使君子、何首乌等,都是人名。上面提到的刘完素,有个弟子“穆大黄”,就是因为善于治火热症,巧用中药大黄而得名的;明代医家张景岳,长于温补法,擅长用中药熟地,他创制的29方“新方八阵”中,仅熟地就占了22方,故时人称之为“张熟地”;清代医家张锡纯,试图用现代药理探讨中药石膏生用和煅用的不同机制,被医林呼之“张石膏”;民国初年北京著名中医陆仲安,善于用中药黄芪治疗疑难病症,胡适的所谓“糖尿病”,就是他用大剂量的黄芪,配伍党参、山药、黄精、石斛治愈的,所以大家都尊称他为“陆黄芪”。
因医生医术高超,被百姓用溢美之词尊称的也大有人在。“医圣”张仲景、“外科圣手”华佗、“药王”孙思邈,都受之无愧;宋代的“儿科圣手”钱乙、清代的“外治之宗”吴尚先等也都名副其实;还有以指三点后辨脉洞之病源的元代医家“刘三点”刘岳以及被称为“神针”的明代医家李玉,都是因为医术高超被赋予美名的。“有跛人拄杖至,针刺即去其杖”,李玉这样的功夫如果还不称为“神针”,那还有“神针”吗?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