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古代女性的“贞洁观”是如何诞生的?

古代女性的“贞洁观”是如何诞生的?

时间2022-04-01 20:17:18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37730

说到古代女性的贞洁观这个事情其实很多时候还是有一些话要说的,因为这个东西其实还是需要慢慢的好好的讨论讨论的,那么下面就有这样的一篇文章所以有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中国的女人自由的解放自己的“双脚”,似乎也没有多少年。孙中山在民国建立后,开始推行《劝禁妇女缠足令》,其辐射范围也仅仅几个有限的大城市。而除此之外的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实质的影响。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局稳定,妇女解放运动才真正的开展起来。即使如此,五十年代很多穷乡僻壤乡照样有“裹脚者”。如此算来,中国的妇女被当成平等的一员,也不过才一个甲子多。正是因为妇女解放的时间不长,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封建沉渣时不时的“回光返照”,例如某老妇大谈“三从四德”,某些网络评论支持“裹小脚”。

前些日子,河北某地的学校,又出现要求女学生将露出脚踝的裤子放下,据称是“为了健康”。暂不提,中医“寒从脚起”“血气受损”等等“玄妙”说法,单看这“一片苦心”,听起来就很有意思。

不管是“三从四德”的沉渣泛起,还是“为了健康”的“放裤脚”,背后统统藏着一个幽灵,那就是数千年来的“贞节”观!而这个“贞节”观的主导者就是落后腐朽的礼教。翻看中国历史,文化越是没落,社会越是封闭,“贞节”的噪音越是强烈。

隋唐时,中国处于封建的社会的上升阶段和繁荣时期,不仅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在妇女的道德约束也颇为开放。儒家的传统“三从四德”虽然对社会有一定制约,但是,在强大的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之下,传统的“贞节”观受到了动摇。最能体现这种开放特点的莫过于妇女的“改嫁”。隋炀帝的妹妹兰陵公主“初嫁王奉孝,后来嫁柳述”,社会上也并没有“有违道德”看法。到了唐朝,上层妇女更是不以再嫁为耻。根据《唐书·公主列传》的记载,当时再嫁的公主有二十八人,其中嫁过两次的占二十五人,嫁过三次的也有三人。统治阶级如此,民间的百姓亦然。除此之外,隋唐的婚嫁风俗的开放还表现在青年男女择偶的相对自由、男女关系比较随便以及民族婚姻频繁等方面。这种婚嫁状况与前朝的“从一而终”和后代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截然不同。

隋唐五代的寡妇改嫁,放到现在来看也是颇为“前卫”。唐玄宗时期,中书侍郎严挺之的妻子,在离婚以后,又嫁与蔚州刺史王元琰,后来又离婚,三嫁崔氏。当她嫁给崔氏之后,王元琰犯了罪,被严挺之搭救。唐玄宗怀疑严挺之徇私枉法,张九龄为严挺之辩护说:“此挺之前妻,今已婚崔氏,不合有情。”唐玄宗反驳道:“卿不知,虽离之,亦却有私。”最后,严挺之、王元琰都因此获罪,甚至张九龄也受到了牵连,丢掉宰相的职位,严挺之的妻子不仅三次改嫁,而且在离异之后,夫妻之间关系并未反目成仇,甚至前夫与后夫之间还保留着比较亲切的关系。

即使五代时期,中国的“贞节”观念也还保持颇为宽容的看法。后周的太祖郭威,一生四次婚姻,次次都是找的寡妇。郭威当“军校”(辅助之职的军官)时,娶了后唐庄宗的嫔妃柴氏为妻,死后追谥为圣穆皇后。这是郭威的第一次婚姻。柴氏去世后,郭威又娶了杨氏为妻,而杨氏此前嫁给石光辅,石光辅死后寡居。这是郭威的第二次迎娶寡妇。杨氏以后,郭威又纳张氏为继室,而张氏也曾经嫁给武从谏之子,后来寡居。这是郭威第三次娶寡妇。郭威称帝后,有董氏,为杨夫人乡亲,先嫁刘进超,后成寡妇。杨氏生前常称赞董氏贤惠,郭威又娶董氏为妻。清朝著名历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前后死娶,皆再醮妇”,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

进入宋代,理学逐渐盛行,“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叫的震天响,可是程颐喊破喉咙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节”观,在宋代社会各阶层听来与现实格格不入,依然我行我素。尤其是女性对此并不留意。她们照样抛头露面,浓妆艳抹,在芸芸众生中寻找自己的爱情。当时女性的选择配偶和再嫁相对比较自由,加上宋代妇女在家庭中有相应的财产继承权,因此妇女再嫁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男人娶已婚妇女为妻也不觉得低人一等。在宋代整个三百年间,即使理学大师们一再强调“三从四德”的“贞节”观,但是,实际并没有对宋代老百姓有什么实质的影响。

元、明、清,“贞节”观念开始强化,并且向宗教化的方向发展。宋儒以来的倡导的礼仪规范,越来越深入到家庭和婚姻之中。再婚被看成耻辱,“守节”成为政府嘉奖的行为。明清时期,所谓“贞女殉夫”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史料当中。《明史·列女传》中记载:“陈氏,祥符人,字杨瑄,未嫁而瑄卒。女请死,父母不许,欲往哭,又不许。私剪发,属媒氏置瑄怀。汴俗娉女,以金书生年月日畀男家,号定婚贴。瑄母乃以贴裹其发,置瑄怀以葬。女遂素服以居。亡何,父母谋改娉,女缢死。”类如这样的记载,明清史料中层出不穷,明清地方志也都有大量的记载。“贞女殉夫”现象的出现和增多,是“贞节”观泛滥的直接后果,也是“贞节”观宗教化的必然结局。不顾事实,不惜生命,愚昧麻木,守节的“贞女”只是成为封建伦理牺牲的托盘上增加了几份祭品而已。

历史潮流不可逆转,落后腐朽的旧道德伦理的阴魂虽时不时冒出头来,呼吸一下,以示自己的存在,但已经无法阻挡残害女性的“贞节”被彻底的砸烂。那些想靠着几句话或依靠权力推行“贞节”观的人们,最终得到的只是历史无情的嘲笑。

诸葛亮能在出山以前就名震天下是因为有司马徽这个老师,水镜先生就像是当时最大的一个IP,只要你是他的门徒那就说明你本身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诸葛亮其实也是一位有野心的人,早就可以去刘表手下当官但是自己却隐居起来,最后找到了刘备。而且诸葛亮一生中有位大恩人就是庞德公,没有庞德公就不会有卧龙这个称号了。

《三国志》里,陈寿曾这样评价过诸葛亮: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这番中肯的评价,让人对诸葛亮的才能有了客观公正的全方位认识。然细究历史,诸葛亮的优秀,并非天生,而是来源于自己的谦卑与好学。

建安二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不幸病逝,17岁的诸葛亮于是带着自己的弟弟诸葛均归隐隆中,此时的他,其实有多种选择,可在刘表手下担任一官职;也可依附自己的两个权势姐夫去享受荣华富贵;但诸葛亮他有自己的抱负,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一僻静处继续读书升华。

当然这读书之处不能太偏僻,离襄阳城也不能太远,要能方便自己随时去那人才聚集地请教。千挑万选,最终诸葛亮相中了隆中,此地距襄阳刚好7公里,真是再好不过。诸葛亮隐于幽山读书,并不是想完全与世隔绝,因为他深知随时掌控外界变化的重要性。在与外界的拜访过程中,诸葛亮各型各色的人都见识了不少,仅几天后,他就不再盲目四处拜访了,转而更加频繁去他二姐夫家。

原来,这诸葛亮二姐夫的父亲庞德公是荆州当时有名的名士,刘表曾多次请其出山做官,庞德公则扬言:“有一种鸿鹄的鸟,筑巢于高林之上,使其暮而得所栖;有一种叫鼋龟的动物穴于深渊之下,使其夕而得所宿。人们的趋舍行止也是人的巢穴也,且各得所其栖宿而已...”刘表听罢,只能叹息而去。诸葛亮闻后,却按耐不住的兴奋,笃定他就是自己命中的贵人。

据《襄阳记》记载:“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此时年少的诸葛亮,为了让自己名声打响,此时急需贵人相助。于是每次借着拜访自己的姐夫,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去到庞德公家,为表示自己对庞德公的敬仰,诸葛亮更是每次都毕恭毕敬拜倒在庞德公面前,庞德公一开始倒也不阻止,就是想要考验孔明的耐心。日子长了,庞德公逐渐对诸葛亮颇有好感,越发的觉得此少年天资聪慧,志存高远,踏实勤奋。

一段时间后,经过庞德公的引见,于是诸葛亮又拜了著名学者司马徽(水镜先生)为师,尔后,这诸葛亮便表现的一发不可收拾,而卧龙的名号也开始享誉天下...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
目不识丁却能成为三国大将,他们两位是如何做到的? 王蟒与汉高祖斩杀的白蛇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