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四合院有哪些古董?藏品堪比一个小博物馆
王刚老师是我国著名影视演员,出演过的经典角色数不胜数。除了演戏以外,王刚老师酷爱收藏这件事大家应该也不陌生,毕竟他曾主持过一档专门鉴别古董的文化节目。这次王刚老师的四合院首次曝光,他家中的古董感觉已经可以开一场小型的展览活动了。当然古董行业的水一直很深,不懂的人很容易被坑,下面就大概为大家介绍下王刚老师的四合院中都有哪些藏品,一起来看看吧。
老戏骨王刚,大家都不陌生,国家一级演员和主持人。除此之外,他在收藏界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不仅自身是一位收藏大咖,而且还做过许多收藏、鉴宝类节目,当你看到王刚的藏品,你可能会觉得他先前是本色出演“和珅”。
前两日,王刚参加了湖南卫视某档综艺节目,节目组直接来到了王刚在北京的四合院,这个四合院不仅非常大,而且其中的收藏品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例如:乾隆仿景泰蓝铜瓶、300年历史的黄花梨家具、齐白石画作等等。
当于晓光把手中的瓷碗放在桌子上时,王刚立马起身把这两只碗拿了起来。并说:“这是300多年的黄花梨,不能直接往这放,有讲究!”然后大张伟就问王刚(大意):“桌子弄的这么干净,就只是为了看它吗?”
而后王刚解释到:“真正的古代艺术品讲究真、精和新3个原则”,其实真和精不难理解,为何老物件还要“新”这个要求呢?据王刚称,虽然是老物件,但它应该看起来新,不是说老物件就必须有沧桑感和历史印记。
在王刚的书桌旁有韩美林的书法、齐白石晚年佳作,以及傅抱石和范曾的合画,这也只是书房一角,但凡镜头给到墙壁,你就能看到各种装裱书画,当然它们都不是复制品和装饰画。
正房待客厅的条案上放置着一对康熙青花瓷将军罐以及乾隆仿景泰蓝铜瓶,架子上的瓷器多到数不过来。在节目中,王刚也时刻提醒大张伟他们要小心谨慎,轻拿轻放,可见这些古董的价值。
王刚的四合院,四合院里的古董,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博物馆一般,全部市场价值有多少,难以估算!这与他之前饰演的拥有巨额家产的“和珅”有得一拼。不过节目组也做了解释,这个四合院只是王刚租来做工作室的。
在京剧当中,一些人物的扮相会与我们平常看到的影视剧里面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官员腰上那个像呼啦圈一样大必须用手扶着的“腰带”,还有一些武将背后背着的几个旗子,手里拿着马鞭就相当于骑马等等,都是很抽象的。而还有一个很奇怪的,还被运用到了电视剧里面,那就是孙悟空头上的那两根长长的毛,不仅是孙悟空,吕布也有。这两根毛叫什么名字,在戏曲当中又有什么作用吗?
如果您看过相关的戏剧,包括一些传统的绘画、皮影等艺术作品,就可能留意到一个现象,当孙悟空、吕布等比较英武、年轻的形象出现时,头顶往往要插两根很长的羽毛,这两根毛在戏剧行头里被称为“雉鸡翎”或者“翎子”,很多戏种里都有它。
除了男性角色,京剧中的女性武将角色也经常佩戴雉鸡翎。比如杨门女将的戏,很多戎装女将都有雉鸡翎。虽然只是简单的两根羽毛,却为这些女将平添了一股英气。有些人还进一步把雉鸡翎玩出了花样,形成了一套专门的翎子功,借助翎子的翻飞或静止,表达角色的情绪。
那么,这种雉鸡翎的来历究竟是什么呢?单纯从戏剧史的角度,恐怕已经说不太清楚了,因为早期的资料比较匮乏,特别是图像证据。不过,如果我们把在头部装饰双羽的做法放在更为广阔的历史上来考察,会发现它很可能跟历史上武将所佩戴过的一种特殊的冠有关系,而这种冠最早居然能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赵国。
这种冠名为鹖[hé]冠,《后汉书·舆服志》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它的形状,抄录如下:
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鶡尾,竖左右,为鶡冠云。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鶡冠,纱縠单衣……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
根据这段文献我们能够知道,汉代有一种冠被称为武冠,或者大冠。如果在左右两边插上双鶡尾,就成了鹖冠。在汉代,虎贲、羽林等勇猛的武士都戴鹖冠。
武冠的形象比较清楚,除了在壁画、画像石等材料中屡有发现,还出土过汉代的武冠实物。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武威发掘过一座新莽时期的墓葬,墓主人头部就戴着武冠。
而鹖冠上之所以选择鹖这种鸟的羽毛,是因为它很好斗,被视为勇雉。曹植曾经专门为这种鸟写过一篇赋文,他说“鹖之为禽,猛气,其斗,终无胜负,期于必死”,也就是说,两只鹖一旦斗起来,就必须要争个你死我活。
现代研究者认为,古人所说的鹖,就是褐马鸡(拉丁文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这是一种我国独有的鸟类,尾羽相对较长,性情的确好斗。
看来,古人就是看中了褐马鸡的好斗,想用它来跟武士的英勇之气相得益彰。《后汉书》提到,鹖冠和战国时的赵武灵王有关,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鹖冠源自武冠,这是我们前面已经交代清楚的。而古代学者认为,武冠是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时采纳了胡人衣冠的一些特征而制作出来的,专门配给武士们佩戴。后来秦灭赵国,就吸纳了这样的冠。今天的一些赵武灵王的形象复原图,特意给他配上了鹖冠。
从文物材料看,战国时期不仅有武冠,还有了鹖冠。下图是出土于洛阳的一面战国铜镜上的图案,用错金银的工艺表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武士手持宝剑蹲距在马背上,他头上戴冠,两侧各插一根羽毛状物,这正是鹖冠的雏形。
汉代以后,鹖冠继续被沿用,但是形态逐渐出现了变化,比如下图所示的唐代鹖冠,就废除了两根褐马鸡的羽毛,而是在冠的前面直接增加一个鸟形的装饰。虽然如此,在头冠上插羽毛的做法却并未消失,而是一直流传下去。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