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古代举人挺有钱,为什么赶考的书生却很落魄

古代举人挺有钱,为什么赶考的书生却很落魄

时间2022-04-01 21:01:55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44272

很多人对于古代书生的印象,大概就是四个字“落魄书生”,古典小说当中经常会出现这一类的人群,而小说也是来源于现实,说明古代的确是有很多进京赶考的书生身上没什么钱财。但是同时也有一些书籍,比如范进中举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当时中了举人,对于读书人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但是,为什么举人都挺有钱的,但是赶考的书生们却会那么落魄呢?

这是由于各朝代不同的科举制度造成的,因此进京赶考的不一定都是举人,例如唐宋时期进京参加省试(尚书省)的就被称为“乡贡”。古代举人有钱,主要讲的是明清时期,由于考中举人之后就有了做官资格,加上具有很多特权,因此明清时期的举人一般都会很有钱,而唐宋时期进京赶考的穷书生还是有的。

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创,到唐宋时期逐步完善,再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是经历漫长发展期的,这也造成各朝代的科举制度并不统一。下面简单来介绍一下:

1.唐朝科举制度

唐朝科举考试一般由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定期举行的被称为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办的被称为制科。而且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只有州县试和礼部试两级,州县试又被称为解试,礼部试又被称为省试(因为通常由尚书省筹备主持)。考生在参加完州县试之后,考中的人被称为“乡贡”;“乡贡”进京参加省试,考中的人被称为“进士”。唐朝时期的进士只是有了出身,还不能做官,想要做官还要经过吏部的复试。且唐朝时期的科举还有一定门阀制度的影子,想要做官不仅要成绩好,举荐人也很重要。

2.宋朝科举制度

宋朝科举制度基本延续了唐朝。不过在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发生了变化,这一年进士放榜后,有人控告考官取士不公,于是赵匡胤又亲自在殿廷主持了一次复试,这是最早的殿试,而考中的也因此又被称为“天子门生”。

自此之后,宋朝形成了解试、礼部试、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时,殿试录取的进士又被分为三甲,即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个等级。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3.明清科举制度

科举在明朝时期才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而且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明朝开始实行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

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相当于入学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考中者被称为生员,又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员可以进入府学、州学、县学进行学习。生员通常有两个去向,一是从中选拔出来贡生,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也称贡监。国子监除贡监外,还有官员子弟入监的荫监,举人入监的举监,捐资入监的例监,二是每年参加各省提学官举行的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也就是秀才。因此生员可以说是进入科举的第一步。

乡试,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办,每三年一次,被称为乡闱,由于通常在每年秋季八月举行,因此又称秋闱。而且乡试不是你想参加就能参加的,能参加乡试的只有两种,一种是监生(国子监的学生),另一种就是科举生员,也就是秀才。乡试考中者被称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考中举人基本就算学有所成了。

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于乡试第二年巨星,由于考试通常在春季二月举行,因此又称春闱。会试也分为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通过乡试的所有举人都可以参加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考中贡士的绝对属于学霸级别。

殿试,殿试一般在会试后当年巨星,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参加考试的全部是通过会试的贡士,而且殿试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对考生进行排名。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4.并不是入京考试者都很富有

通过各朝代的考试制度我们就可知道,并不是所有入京参加考试的都是举人,而且明朝以前通过地方考试的士子通常特权较少,没有做官资格,而且取得的出身也不是终身制的,还需要定期参加考试,考试不过的会被取消出身。所以,明朝之前入京考试的不乏落魄学子。

而到了明清时期,举人不但有做官资格,也是终身制的,而且享有极多的特权,例如不用纳税,因此很多百姓便将田地挂靠在举人名下,每年交给举人一定租子,因此只有明清时期的举人才会富得流油。

凡是在武侠小说当中,一般剑的地位都会高于刀,大侠们都喜欢随身佩戴一并宝剑,好像更加符合自己的气质。但论起实战,刀的杀伤力肯定是要高于剑的,但为什么剑能如此受到青睐呢?可能这里就要回归到一种比较俗的说法了,好像剑的颜值始终都要高于刀,而且剑更是代表了一种品德。虽然也有名刀,但实战意义一般来说也不大,只是用来欣赏。而剑的实战在历史上几乎就没见过,一起来看看古人对于剑究竟是如何看待的吧。

在古代冷兵器中,从杀伤力来说,刀的杀伤力肯定远远大于剑。一者,刀一般都比剑重,越重的东西,在战争中给对方造成的伤害越大,这是符合力学原理的。二者,刀的着力点比剑好,抡起来砍下去,力量都在刀刃上。三者,古代战场上打仗,士兵们会选择刀枪之类,但是肯定很少选择剑。

既然如此,为什么在古代的小说笔记及当下的影视作品中,大侠们都是用剑的呢?古代实际的大侠,是不是也是这么佩戴的呢?

我觉得古代的大侠,应该也是这么佩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剑是最方便带在身上的武器。

古人配备防身的武器,都会首先选择剑。选择剑,主要是剑好佩戴。如果是一把弯弯的沉重的刀,带在身上肯定很不方便。若是一根棍子或者铜锤之类,带在身上也很不方便,在屁股上打来打去,也很不好看。而剑可以装在剑鞘里,插进去容易,取出来也方便。如果一定要佩刀,刀的形状,一般都和剑差不多,比如日本浪人的那种刀。

古代的大侠,虽说武器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防身,而且还是他工作的工具。不过,就算是他工作的工具,他也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在使用,还是要讲究一个携带方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代大侠首先选择使用宝剑。

第二,剑是最容易使用的武器。

剑虽然不着力,但是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它的两面都是刃口。一旦拔出来,横着竖着都可以攻击,都可以刺伤别人。不像刀,你必须要抡起来,砍下去才有效果。如果不抡起来,比如说刀背碰着人,那也是伤不了人的。棍子和铜锤,都需要有一个抡起来的动作。

在古代搏击中,最重要的就是“快”。剑拔出来就可以伤人,刀则需要一个抡的过程,作为大侠,要想更快,显然最恰当的是选择是剑。

第三,剑是一种身份的标志。

古代的贵族都会佩剑。佩剑不仅仅是一种防身的武器,更重要的是身份的象征。剑越锋利,越贵重。“削铁如泥”“吹毛得过”那就是最贵重的。“剑”字的前面,往往会冠一个“宝”字,就是这个意思。另外,剑鞘上的配备,也是一种财富和身份的标志。剑鞘上面是否镶金嵌玉,雕龙画凤,以及剑鞘使用什么材质,都是很讲究的。

所以说,古人佩一把什么剑,都是其身份的表现。

古代的江湖世界,那也是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身份、地位这些,也是很重要的。江湖的世界,其实就是世人的世界,是世人世界的一个影子。因此,大侠们也是通过佩剑,来表现自己身份地位的。

第四,剑是一种文化。

剑在其历史发展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古人有很多研究剑的文章,还有很多关于铸剑的传说,可以说,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兵器,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佩件,而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剑代表一种“谦谦君子”,才华万丈,却又深藏不露。

剑代表一种“智慧”,与刀、锤这些代表“力量”的相对而言。

剑代表还一种“正义”,其“直”的体型与“利”的刃口,都是正直正义的标志。

而古代的大侠,既然叫“侠”,他们就是谦谦君子,是正义和智慧的象征。因此,他们身上配备一把宝剑,是最恰当不过的。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
关羽真的被庞德射中过前额吗?关羽刮骨疗毒和庞德有什么关系? 古代女尊男卑是如何过渡到男尊女卑的?母系社会衰落原因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