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凡尔登战役是如何胜利的?竟是一名新兵的过度紧张导致的
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了凡尔登战役。凡尔登战役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为庞大,最为重要,最为艰难的一次战斗。这次战斗的恐怖程度非常的可怕,使得人们针对这次战役还取了个外号叫做“凡尔登绞肉机”,听到这个外号估计很多人就已经感觉到脊梁骨一凉了。凡尔登战役最终是以法国人的胜利结束的,然而这次血腥战役的转折点竟是因为一名法国新兵的国度紧张导致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了1916年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白恶化,德法双方针对这次战斗都已经拼净了全力。为了使得这次战争尽快的分出胜负,于是两个国家都将目标对准了重要军事重镇“凡尔登。”凡尔登要塞是当时法国最著名的军事要塞,他就像法国人伸出去的一把尖刀,对德军的侧翼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而德国如果一旦攻克凡尔登,那么就能完全的打通进入巴黎的战线,一旦将巴黎拿下,那么法国也就不攻自破了。如果这样,一战胜利的天平就会彻底的导向德国,于是双方各不相让,派出了重兵进入了凡尔登地区。就这样一战中最恐怖的“凡尔登战役”爆发了。
凡尔登战役爆发的初期,德军凭借着自己的27个精英师级的部队加上1000门重炮对战当时战备不够充分的法国军队,可以说是打的法国人哭爹喊娘。在重炮的轰炸下,法国人被打的完全无力还击。到了4月份,法国位于马斯河上有的阵地几乎已经打得残了,弹药也极其的不足,就连炮兵也折损了一半走了。然而德军还在不断的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完全没有给法国人留下喘息的机会。法军在这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还没有训练成熟的新兵投入战场,希望能考这些新兵蛋子能拖住德军的进攻速度。
对于这样的决定或许很多人都觉得这几乎毫无意义,因为新兵在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面前,基本上是无稽之谈。然而这次似乎上帝非常亲睐法国,正式因为新兵的投入战场,导致了正常战局的180度大转变。在当时其中就有一名新兵被指派到了炮兵阵地上,这些新兵根本就没有使用过重炮,本身就对战场产生了无比的恐惧,再加上要在战场是现学现用的使用重炮,这让新兵们感到非常的紧张和恐惧。当炮兵指挥官简单的教会一名新兵如何操作后,于是就让新兵自行操作。然而新兵似乎心里特别的紧张,在操作重炮的时候显得十分的手忙脚乱,于是还没有做到好好瞄准的情况下,就胡乱的开了一炮。
这下子可闯了大祸了,因为当时本来弹药就非常的稀缺,没瞄准乱开一炮就算了,还打的这么的歪。敌军的阵地明明就在东北方向,而这一炮却打向了西北方向。而就当炮阵指挥官气势汹汹的准备来到这名新兵面前“谈心”的时候,一个毫无预料的奇迹就这么发生了。
只听一开始西北方向的树林里传来了一声闷响,紧跟着一连串的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响起,而这种噼里啪啦的爆炸声整整持续了半个多小时。经过调查后得知,原来德军以为这里是一片树林,隐蔽性非常的好,而且又避开了战线,于是就将几乎所有的弹药都藏在了这片树林里,法国人绝对是想不到的,便得这批树林成为了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的最大弹药库。然而命运总是时不时的要捉弄一下人,偏偏这颗由于新兵紧张过度而一炮打歪的炮弹就这么直接的命中了这个弹药库,将里面的弹药全部引爆了,顿时一战期间持续最久的大爆炸就这样开始了。德国人费劲了心思准备的60万枚炮弹以及其他各种弹药,仅仅只在半小时内就化为了灰烬。
总是德国人的大炮武器再精良,数量再多,没有了弹药也是无法在发挥出其强大的威力了。凡尔登德军阵地上的1000多门重炮一时间全部哑火了。在没有重炮的掩护下,德军的进攻变得异常的艰难起来。然而这时候的法军却防守的游刃有余了,毕竟法国人的重炮虽少,但是却并没有全部的哑火了。就这样,法国一直支撑到了增援部队的到来。而此时德国的处境就跟先前的法国一样,面临着严重弹药紧缺的问题,再加上德军的弹药补给和增援部队的即使到来,使得错过了攻击凡尔登要塞的最佳时机。
这名士兵歪打正着的一炮最终使得法国人赢得了这场战役。同时凡尔登战役的胜利同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在这之后,德国便开始节节败退,彻底改变了历史。
其实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已经很少会去主动邀功了,因为大家个性都比较强,而且也拉不下面子。但在古代职场上,邀功邀的好也是一门手艺活,说不定还能让你飞黄腾达走上人生巅峰。那古人究竟是如何邀功的呢?其实有时候自己明明有功,但上司却不知道,这时候还是很有必要让自己的上司明白的,毕竟你的上司比你忙,他也不可能把所有精力就放在你身上,而且这种做法也不完完全全叫做邀功。古人的邀功技巧那才叫一绝。
三十六计很多计谋,只是听闻,就能察觉其中的刀光剑影,而“指桑骂槐”乍一看,却像两个市井流氓对骂的场景。这样的计谋到底在战场中如何应用呢?
指桑骂槐之计,往往是因为“槐”不能骂或者暂时不便直接下手,所以先拿桑开骂。这条计策虽云“三十六计”之一,实际上在军事上的应用,还不如在政治斗争中用的多。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君主提出规劝意见,大多采取迂回方法,或以物寓人,或以假寓真,委婉地使君主接受自己的意见,说白了,这就是一种文明的“指桑骂槐”。
古代的政治寓言,在孟子、庄子等人的言论中连篇累牍、比比皆是,这些先贤大圣们规劝列国君主,直言不讳的很少,基本都是绕着弯地讲。
比如《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一篇《王顾左右而言他》(原文并无如此标题,是后人为了阅读方便所加)。
在这篇短文中,孟子向梁惠王进谏之前,预设了一个“王之臣其友”的靶子,说“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něi )其妻子,则如之何?”
意思是,这位臣子到楚国游历,把妻小托付给友人,结果托付非人,妻小没有照顾好。这当然要受批评了,梁惠王说,这种朋友就该弃之。
孟子便顺竿劝谏,说“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逐渐从桑说到了槐,弄的梁惠王张口结舌,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不光孟子这些大贤人如此,一般食客也这么干。像那位“客孟尝君”的冯谖,孟尝君待他不好,他便在门首弹剑作歌,言必称“长铗归来乎”,借剑暗讽,终于使孟尝君醒悟而重用之。
晋文公流亡回国后当了君主,他的功臣介子推却没有受封赏。他的从人们可怜他,便写了几句话贴在晋宫门上,“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晋文公见书方悟,于是急忙追论介子推的功劳。
政治劝诫中使用指桑骂槐,多是照顾别人的面子和情绪。而实际政治斗争中采用指桑骂槐策略,则更有一番妙用。
隋文帝独孤皇后想废掉太子杨勇,起初杨勇并无过失,独孤皇后便拿杨勇的宠妃云氏说事,指责云氏身为长嫂,容不下小叔子杨广。
隋文帝杨坚当年因为兄弟不和深有所憾,对兄弟们娶的媳妇意见非常大,认为家里不和都是所娶非其人所致,故而一见独孤皇后如此说,逐渐对杨勇夫妇起了成见。
后来废长立幼,于此甚有所源。旁敲侧击,有时竟比当面挞伐效果更好。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