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诗画为什么能保存千年?靠什么防腐?
很多年代久远的古董,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或者变色。但古代的字画似乎都能比较好的保存下来,甚至是有些千年以前的画作几乎也没被腐蚀掉,那古人是通过什么办法达到防腐的呢?其实这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还有前瞻性。因为只要是名人的字画,在古代肯定也价值连城,甚至可能会被当做传家宝,所以如何难让笔墨一直不掉色就成一大难题。当然办法永远比困难多,一起来看看他们究竟是怎么做的吧。
众所周知,迄今传世最早的书法作品,
是故宫博物院所藏西晋文学家陆机的章草《平复帖》,
作为中国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
享有“法帖之祖”的美誉。
《平复帖》创作时间至少在1700年前,
但至今不腐,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壹
让我们把《平复帖》放大了看。
看到那横横竖竖的痕迹没?
这是纸张表面的纤维束,非常密集,仔细看甚至还能看到一些未及捣碎的成股的麻绳头,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帘纹不显,似不曾有效地研光,纸吃墨力差”。
如果放到陆机生活的那个年代,这些特征,就叫做“制作原始”,与出土汉纸相仿佛。
这些证据,说明《平复帖》所用的纸张材料为:麻纸。
先前曾有人将其鉴定为“蚕茧纸”,但经专家多次检验,确认该帖为早期的麻纸。
那《平复帖》千年不腐,和所用纸张材质有直接的关系吗?
即使是现代,所有被称之为“麻”的物件,都有粗糙、古朴的意味,麻纸也不例外。
陆机当年所用的麻纸,现代仍有小范围民间小作坊在生产,只是现代制作麻纸的材料,是纯枸树皮。比如甘肃东南部陇南市北端生产的“西和麻纸”,距今就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纯手工制作的西和麻纸
这种麻纸当地人也叫土纸,它以纯枸树皮为原材料,经斩竹漂塘、煮徨足火、舂臼、荡料入帘多等道工序制成。
枸树皮
它素以纸色古朴、纸质柔韧(抗撕裂)、耐磨、手感绵滑、极富弹性、不褶皱、千年不朽而适宜书写优雅的书札文书、长卷、册页等书画作品。
枸树皮制作麻纸
但西和麻纸究竟始于什么时候,无人知晓。据当地传承人说,自打记事起,村子里祖祖辈辈就在造纸。
在过去四五十年间,新疆、陕西、内蒙古等地都有古纸出土。1986年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的古纸就是麻纸,最大一片21×19厘米,色泽白净、薄而匀,是张麻纸,其中纤维为大麻纤维↓
看来,麻纸确实能抵御千年风霜,坚挺地流传到现代,即使是置于无人看管的墓中。
而陆机所书信件的那张麻纸,由于受到后代钦慕者妥善地保管,要流传到现在,也不是什么难事。
西和麻纸绘制的书画作品
贰
除了纸张,我国古画想千年不腐,还有一个绝招。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书画那么多,并不是所有都是用的麻纸,那那些没用麻纸的书画,用的是什么防腐高招呢?
这,还是让我们从喜气洋洋的春节开始说起。
春节年年有,对联户户新。
每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张贴着喜庆吉祥的对联,洋溢着团圆,祈福着来年。
而这一张张春联的背后,却是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小东西”的默默支撑。
它,就是浆糊。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绘画装裱的好坏,常影响一幅画的质量。而装裱中,刷浆糊的这个环节,至关重要。
明人周嘉胄《装潢志》在“用糊”一节强调:装裱与浆糊的关系,就如同墨与胶的关系,墨因为胶而成型,装裱因为浆糊而成就。
“裱之于糊,犹墨之于胶,墨以胶成,裱以糊就。”
“糊用佳,则卷舒温适。”
只有浆糊用得好,书画才能卷曲舒适,装裱的温度才能刚刚合适。
想当年,《清明上河图》1953年才重回故宫,1973年的时候进行了第二次装裱,装裱的技术则是用了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古老技法,这时,最重要的道具——浆糊派上了用场!
此图的浆糊原料是用大米和小麦来做成的,还加入了“薰陆香末”。薰陆香又叫马尾香、天泽香、摩勒香、多伽罗香,既驱虫又可使浆糊粘性更强。
此外,一些装裱师在制糊时,有时也会加矾,这并非为了防腐,而是为了可防止褪色以及固定书画的墨色;也可以可避免镶缝开绽。
小小浆糊,制作看似简单,只需要几种原料的配比就可以完成。一份天然材料的遇见,使得浆糊,作为一种可逆的材料,保护了古画千余年。
大道至简,就是这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小浆糊,背后蕴含的,是我国古人参透自然法则后,灵活运用自然经验的深沉智慧。
说到北宋二帝被俘虏这件事情其实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也非常的有趣的,堂堂北宋君王怎么就突然被俘虏了呢?但是这也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因为当时的朝政实在是在乱了,那么当时这个两个人被俘虏的时候,其实国内还有一支叫西路军的队伍,他们实力非常的强大,那么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去救这两位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北宋中期以来,因为与西夏的长期战争,陕西、河东一带的宋军将士得到了持续的锤炼,锻造出了一支被称为“精锐”的边军,在镇压浙江方腊农民起义的战事中,这支边军显示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但是,在此后面对女真金国军队的打击时,西北边军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在徽钦二帝被虏之前,这支军队也屡次东出河东及中原,与金军交战,但却连遭败绩,令人扼腕。
公元1125年,金太宗下令由完颜宗望(斡里不)和完颜宗翰两路南伐宋朝,与一路锐不可当的宗望东路军相比,宗翰的西路军经河东南下的路线,就颇为坎坷。虽然因宋朝刚刚收编的、以辽地汉儿组成的十万义胜军的不战而降,使得忻州、代州、马邑、武州、朔州等连连被攻克,但却被阻于太原城下,且西北边军中连续派出了孙翊的朔州军、折可球、韩权的府州军、罗称的晋宁军、刘光世的延绥军前往救援,除了朔州军内乱,悍将孙翊被部下所害外,其余诸军在交城与完颜宗翰的金军主力展开会战,自晨至午,胜负未分,然金军其后分出一军,由闍母、撒里喝率领,劈山开道,绕至府州军背后攻击,宋军惊惧,刘光世部首先望风而逃,其余各军在被夹攻下,也是溃不成军,罗称、韩权被斩于阵中,折可求等远遁,这是宋西北边军与金军的第一次大战失利,士气大受影响。此战后,宗翰留完颜银术可率军继续围困太原,自领大军南下汴州。
汴京城中,当时宋徽宗已禅位于钦宗,自己远遁扬州。城中守军由李纲率领坚守,加之西北边军主帅种师道、姚平仲率姚古、种师中、折彦质、刘光国、杨可胜、范琼、张俊等诸路勤王军,近二十万人前来应援,迫使宗望、宗翰答应与宋议和。在双方达成初步协议,并以康王赵构为人质后,在钦宗同意下,宋将姚平仲、杨可胜竟然于1126年2月1日,率军万余夜袭完颜宗望的大营,企图活捉宗望、救出康王,不想宗望军素有防备,空营以待,四面围攻,宋军大败,杨可胜被俘、前锋将陈开阵亡、主将姚平仲惧罪而遁,竟然从此下落不明,这是西北边军与金军的第二次交锋,依然败绩。
宋金议和后,金军陆续北撤,当完颜宗翰按照和议去接收太原时,守将张孝纯依然不肯退让,因此太原之围继续存在,而回京后的宋徽宗与钦宗父子间却矛盾丛生,为是否处置童貫等人,而争执不休,浑然忘却了强敌在侧的危机。
其时,太原的围城战逐渐成为宋金两国外交斗争的焦点,因宋廷不遵守“割让三镇”的承诺,宗翰加强了对太原的围困,称之为“锁城法”。河北沦陷区的军民也遣使至北京,呼吁收复失地。在此背景下,公元1126年三月中旬,宋钦宗命种师道、姚古、种师中分兵三路北上收复、结尾,西北边军在其中又一次充当了主力。二十四日,姚古部将王德以十六骑拿下隆德府,宋金战争就此再次爆发。
二十八日,宋军都统黄迪率陕西边军逼近太原西南,但立足未稳就被银术可部金军击溃。此时宗翰等金军主将正在云州避暑未归,宋廷枢密院事许翰认为可趁机破敌解围,遂不断催逼姚古、种师中进兵,尽管种师中一直以敌情未明、粮草匮乏,主张步步为营,但却招致朝廷上下的交相抨击,最终只好冒险进击。五月九日,种师中部前锋抵达距太原二十里的石桥,而中军尚在寿阳石坑之际,金军主力出乎意料的突然出现,银术可围城金军缠住了宋军前锋,悍将完颜娄室率精骑突击宋军中军,将其截为数段,种师中仓促率军迎战,开始曾以神笔弓弩给金军巨大伤亡,但却因缺乏犒赏将士之物,士气渐衰,鏖战至中午,宋军崩溃,种师中本人也中箭身亡。之后,得胜的金军又围攻另一路姚古,后者闻听名将种师中死难,早已心生惧意,很快溃败遁逃。这是西北边军与金军的第三次大战,又是损兵折将的大败,至此,曾经威风八面的边军已是视金兵如虎矣。
到了七月初,太原城已势如累卵,李纲被迫率南方各省勤王军北上解围,这其中有折可求、张思政率领的西北边军,双方于八月初在太原城下大战,宋军再次大败,最终太原之战以金军攻克城池、俘杀守将而结束,整个战役过程漫长,金军围城打援成功,歼灭了大量的宋军有生力量,为此后再克汴京打下了基础。
从以上回顾史料可知,在金军第二次进抵汴京城下时,宋朝的西北边军虽然还驻守于关中,但因连连与金军作战失败,早已无大举东援勤王的实力和勇气了。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