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三餐吃什么?秦汉时期真的没有面条吗?
现如今的我国,美食众多,各地有各地的特色风味,如果不到本地去,将是很难品尝到最真实的味道的。不过在古代,不同时期的条件下,人们能吃到的东西是有很大不同的,现在很多人可能认为,在秦汉时期,如果想要吃一碗面条,那都是行不通的,因为那个时候根本没有面条。这是真的吗?秦汉时期真的还没有诞生面条吗?
1.古人吃什么?和现代人一样米饭、面?还是古时候人们吃的食物现在已经灭绝了?有条微信传播甚广,讲的是一条大汉穿越到秦代的咸阳城,想要吃饭,结果各种麻烦。因为他要吃的诸如西红柿打卤面、炒青菜、大西瓜,甚至要喝的茶等等,在当时基本上都还没出现。
现在中国作为美食大国,名震四海,但是老祖宗们在这方面的水平似乎远不及现在高。那么在秦汉时期,人们究竟吃什么?今天中国菜里那些复杂的烹饪和多样的菜品,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
说回之前那位大汉。他在街头小馆要点的第一份餐是西红柿打卤面,店小二的原话是这样的:“艾玛!客官,你开玩笑呢?面条到宋朝才有,西红柿是美洲原产,清朝才入中土”。
2.分两头,西红柿的故事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先来说说面条。
按照定义,面条是以“面粉”为原料,经过加水和、揉形成面团;面团再经压延、挤压,或搓、拉、扯、揪、拨等加工方法,形成的长条状、管状、片状或其他形状面制品的统称。
面粉有小麦粉、荞麦粉、大麦粉等。有的人把米粉也算在内,但在今天一般中国人的语境中,面条应该是不包括米粉制品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专家魏益民不久前发表了一篇专文来探讨中国面条的起源。
他的观点简单而言是:“饼”是中华面条的原始雏形;剁荞面是中华面条的早期形态;饸饹面是挤压面条的鼻祖,是面条规模化生产的初级形式。手擀面是小麦引入西域、关中和中原后,在剁荞面和烙饼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擀切结合的家庭食用面条。新疆拉条子是兰州拉面的祖先;兰州拉面是手工挂面的雏形。
我国考古发现的研磨器不少,早的距今可达11000~9000年;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出土了5000年前批量的小麦炭化籽粒;河南省灵宝县张家湾采集到东汉时期的绿釉陶坊模型,表现人们舂米、磨面的场景。
3.另外据东汉班固所著《汉书·食货志》记载,小麦是在西汉时期由西域引入关陇,开始在中原大量种植的,“在没有小麦种植的年代,肯定没有含有面筋且富有弹性和延展性的小麦粉面条。那么,此前在中原、关中、陇西、陇东大地有面条吗?如果有,那面条是由什么原料制作的?又是咋样制作和食用的呢?”
一个重大的发现出现在2002年10月——青海省民和县距今约3900年的喇家遗址挖掘出的一只蓝纹红陶碗中,发现了酷似今天“面条”的东西。该“面条”呈米黄色,粗细均匀,直径约3mm,长度约500mm。专家们经过分析认为,它主要由粟(小米)和少量的穄(糜子)制作而成。
在这碗“面条”中还发现了动物骨头碎片,说明是一碗荤面条。这一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因为,此前根据食物、文字和壁画资料在中国发现的“面条”距今最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发现也开始挑战西方研究者关于意大利面条起源和历史的假设。
西汉时期,由于军事储备、保障和大型盛宴的需要,朝廷需要发展可储藏、便于多人食用的食品制作技术,因而就出现了可供储藏、便于食用的“烙面”。
烙面的含水量较低,便于贮藏和携带,又是熟食,可即食,也可切条放在汤锅煮食。东汉崔寔(约公元103~170年)在《四民月令》中记载了“水溲饼”、“煮饼”,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面条的最早文字记载。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饼”和今天的含义并不相同。
不过由于当时在陇西、陇东、关中和中原地区种植的作物主要为起源于中国的谷子、糜子、荞麦、大麦(包括青稞,即裸大麦)、大豆等,小麦的发展虽然也比较迅速但还算不上太普遍。
所以秦代小麦粉面条应该是比较少见的。而“面条”一词是宋代由“汤饼”改称而来。所以确切地说,“面条”宋代才有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就算秦代吃不到,汉代总归是能吃到了。
很多人一定看过武侠,也都看过宫廷,不管是小说也好电视剧也好,其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两个群体,一个是护卫宫廷的“大内高手”,另外一个是江湖上声名远播的“江湖高手”,两种高手,看起来好像相隔很远,很难会有碰面的机会,也就无从得知他们的武功高低了。那么,如果要比较一下的话,究竟是大内高手厉害,还是江湖高手更厉害?
1.事实上,历朝历代,只要是顶级高手,就一定跟官方挂钩,不肯跟官方合作的高手早就死了,而且是全家都死绝了。
可以这么说,在真正的历史上,民国以前,江湖高手永远都不如大内高手。
追溯武林高手,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当时被天下公认的第一高手,少林寺高僧福居大师,也就是现实中创出少林寺七十二绝技的人。他虽然身在佛门,却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个政权都“御用”的皇家教习,虽然不常居于宫廷,但还是得算“大内高手”。
2.再比如唐代,号称剑圣的裴旻,也是李白的师父。这位剑圣官至左金吾大将军,这还不叫“大内”么。
北宋年间的高僧金台,表面上身居双林寺,但不论史料还是寺志都明明白白记载,他跟宫廷搅在一处,水深得很,支持王安石变法,传授过蔡京内功。金台的徒弟,另一位被公认的天下第一高手周侗,也曾教授过蔡京武功。周侗之徒李彦还是蔡京手下的猛将,是征剿宋江起义、方腊起义的主力。宣和七年金军败盟南下,雁门索援,崞县城陷时李彦由于断臂负伤退出战斗,后来也在义乌双林寺出家,是《水浒》武松的原型之一。他们更是实打实凿的“大内高手”了。
武当派始祖仙师张三丰,那都受了皇封了,明朝廷所费不赀整山修庙拉拢张真人,你说张真人算是“大内”的还是“江湖”的?
3.《童林传》里童林的原型,游身八卦门的创始人董海川,他都已经是太监了,“大内”得不能再“内”了。
纵览古今,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武者,必定要被朝廷拉拢,而且基本上是强制性,不服从者为除后患全家杀光,武者再厉害也不得不屈服于皇权,所以,他们本就是一半官人,一般江湖人。更何况,真正的大内高手并不图名,他们的实力要比江湖人隐藏得更深、更多。
民国以前,大内高手基本上就是“天下第一”的代名词。江湖中是否有未公开名号,却比这些大内高手还厉害的人呢?没有。
《通鉴续》上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假设真有人比大内高手还厉害,那就等于他对皇族和高官们是潜在的威胁,不论是皇族还是高官,都不可能放任这种状况出现。
天下无敌的江湖高手,可以出现在故事里,却不能存在于现实中。
而到了清末民初后,就很少再区分大内还是江湖高手了。毕竟,什么样的高手也挺不住一梭子子弹,高手们存在的意义大减,也就没必要细究了。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