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古代在被诛九族的时候,其他家人为什么不逃跑?

古代在被诛九族的时候,其他家人为什么不逃跑?

时间2022-04-01 20:51:34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28799

说到古代一些比较残酷的刑罚,小编觉得诛灭九族就要算一个,一个人犯错误,其他人全部要被杀死,而且是牵连到九族,所以这个真的是好可怕啊,但是有的时候网友也会发现了,那就是既然都被株连九族了,那么其他家人为什么不逃跑呢?难道这些家人都傻了吗?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有的人问,被判株连九族时,赶紧跑吧,一个人到地老天荒,那也是保全了性命,还可以有诗和远方。

说实话,可不是那么好跑的,邻居们可能都不会让你跑。

《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司马贞索隐:“一家有罪而九家连举发,若不纠举,则十家连坐。”那时候有问题就要互相检举揭发,否则,不好意思,捆绑的其他人也要倒霉。铁索连舟,如履平地。

森严的等级制度,控制相当有力。

古代君王一定要让平民有敬畏之心,对于法律的敬畏是安定的标准也是统治的需要。一旦有人违反既定执法,那么想必会获得更残酷的刑罚,那可能就比一般的刑罚痛苦不知道多少倍。人们可不缺乏对酷刑的想象力。只有你承受不了,没有他想不到做不到。

况且,当通知株连九族的时候,总不能小吏拿个锣,大摇大摆的去敲,然后大声吆喝,谁谁谁家将被株连九族了,他们还有多少多少的生命时间。这是不可能的,这好像就告诉他们:你们能跑就赶紧跑吧,我可跟你们说了。这样是不是太不严肃了。多少人敢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这么干?

既然没人通知,那就没有消息,可能住宅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就迎来了刀斧手的光临。

株连九族可不是小案子,参与的大臣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把皇上或者王惹恼了弄不好也来了通敌之罪,没人敢不拼命把关。他的家属们也成了全国通缉犯

思想禁锢久了,动花花肠子的人也少了,也就是在绝对权威面前鲜会反抗。但是我相信也会有漏网之鱼。

说到姬昌的儿子其实大家也知道有一个叫“伯邑考”还有一个叫“姬发”,看名字这三个人真的是一家的吗?不是姓氏都是一样的吗?怎么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了,所以很多人也在讨论这个问题,其实也不见得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因为古代和现代的姓氏叫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到底是什么情况,下面接着看!

第一,姬昌、姬发都不是正确的称呼,当时的人们不会这么叫他俩。

姬发确实姓姬,名发,但是可不能称他姬发。因为在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

今天的人说姓氏,但是在先秦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是为了表明血缘关系,是不会变的。同一个祖先的人都是一个姓。氏则是用来分别贵贱,别说同一个祖先的人会有不同的氏,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氏。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所以以公孙为氏,即卫公子孙之意,叫公孙鞅;后来公孙鞅到了魏国,魏国有自己的公孙氏,肯定不会继续称他公孙鞅,因为他从卫国来,所以以卫为氏,叫卫鞅;最后卫鞅到了秦国游说秦孝公,孝公将他封在商地,于是他以自己的封地为氏,叫商鞅。

那么当时的人怎么称呼武王呢?登基之前,他应该以王子为氏,因为他是周王的儿子,所以叫王子发。登基之后,以国为氏,叫周发。相似的例子还有夏桀、商纣等。

第二,伯邑考应该也不是一个名字。

先秦称呼别人也不一定用氏+姓的形式,有的时候会使用字+名的形式。比如孔子的祖先孔父嘉,并不是姓孔名父嘉,而是名嘉,字孔父,他的后代都以他的字为氏,所以孔子是子姓孔氏。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那么伯邑考是否也是字+名的形式呢?有可能,因为伯字显然是排行,意味着嫡长子,先秦人的字经常会包含着排行,比如叔梁纥的叔字就是排行。那么伯邑考可能名考,字伯邑。

当然还有其他可能,比如说伯是排行,而邑考是名。还有人认为,考字是对先人的尊称,那么伯邑考可能名伯邑,或者名邑,被后人尊称伯邑考。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
姬昌的儿子怎么一个叫伯邑考一个叫姬发?其实是因为古代的姓氏问题了 盘点历史上那些被无名小卒杀死的著名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