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此间乐不思蜀的下一句是什么?刘禅说乐不思蜀到底是什么意思?

此间乐不思蜀的下一句是什么?刘禅说乐不思蜀到底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2-04-01 20:45:05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30189

后人对刘禅的评价褒贬不一,总体来说还是觉得刘禅能力偏弱。不过刘禅是三国时期在位最久的皇帝,从这点来看刘禅也是保持了一个永远不会被打破的记录。等蜀国灭亡刘禅被抓后,有一次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念蜀国,然后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我现在就很好,根本不想念蜀国,其实这后面还有一句话才真正体现了刘禅的智慧。说不定这个举动还能帮刘禅拿回一些分数,一起来看看当时刘禅到底说了什么吧。

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被嘲笑,但后面还有一句,那才是大智慧。说起蜀汉后主刘禅,人们总会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历史上的真实刘禅,果真如此吗?一种观点认为,在三国风云人物争相涌现的时代,刘禅虽不是一个智慧有为的君主,但绝不是完全懦弱无能的人,最起码拥有中等智慧,“扶不起阿斗”这顶帽子实在是太大了,应该将其摘掉。文献记载,刘禅从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后登基,到公元263年率领大臣投降曹魏,在位长达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要知道,三国时期群雄割据,蜀汉又是实力最弱一方,刘禅能执政如此之久,没有才智是不行的。可能有人说,刘禅之所以能安稳做皇帝都是诸葛亮辅佐,其实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刘禅还做了近20年皇帝。

不仅如此,对于诸葛亮矢志不渝地北伐,刘禅也有自己的看法,“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刘禅知道自己改变不了诸葛亮北伐,可一旦诸葛亮决定北伐后,他又全力支持。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停止了劳民伤财的北伐。看到这里,我们显然不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更有智慧的还在后面,当邓艾一支偏师打到成都之后,刘禅就率领大臣们投降了,要知道此时的蜀汉主力军队基本完整,这着实让人难以理解,至今都是一个谜团。刘禅投降后,“乐不思蜀”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也是他广受批评的原因之一。

关于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史书上的记载很详细,司马昭问:“颇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大家都知道司马昭是什么样的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刘禅回答怀念蜀国,那下场可想而知。刘禅的回答非常有智慧,再后来司马昭又问,“颇思蜀否?”这次刘禅是怎么回答的呢?

“后主如正之言以对,欲哭无泪,遂闭其目。昭曰:‘此乃似正语耶?’,后主开目惊视曰:‘诚如遵命。”’这个郤正所说的话是这样的,“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听了刘禅这样回答后,司马昭非常满意,“昭因此深喜后主诚实,并无疑虑。”

在古代其实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的,那就是在古代的会经常出现什么叛乱这样的事情,但是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主将掀起的,那么这些主将的部下难道就没有不想叛乱的意思吗?还有就是这些部下为什么都一股脑的跟着叛乱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先说一个小故事,当年大将军年羹尧大雪天坐轿子,周围有四个亲兵扶着轿子,年大将军可能是怕这几个亲兵手冷,于是说了句“去手”,于是几个亲兵毫不犹豫拿出刀砍断了自己的手,年大将军想阻止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古代当兵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丧命,所以对将领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将军对整个部队的生死存亡负责任。行军或者打仗时,情况瞬息万变,所以要求将军迅速做出判断,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全军覆灭的危险。同时更要求士兵绝对听行命令,对将领的命令毫不犹豫的执行,也就是我们平时虽说的军令如山倒,这不仅是一种制度性的规定,也是军队里保持生存的一种必要。

古代凡事叛乱的将领,基本上都是非常有能力的,在军事方面,士兵在长期的行军和打仗之中,早就都将军形成了一种依赖,完全听从命令甚至内化成了一种本能,那些庸庸碌碌的将军,是不可能获得士兵的信任的,也不可能追随将军造反,即便是一时听从命令也不可能长久。

军队是行军打仗的团体,士兵更是个随时会丢掉性命的职业,所以士兵被训练成了毫不犹豫执行命令的人群,从不怀疑命令是否合理是否正确。

但是又因为当兵是个会掉脑袋的职业,士兵也不会完全听从一个非常无能上级的命令,因为听从意味着死亡,任何时候人求生的本能都是比任何规定和制度都更起作用。

那些敢于反叛的将领大多能力也都说得过去,所以士兵们对将领的命令也是毫不犹豫的执行。再加上平时就是被训练成了这种服从命令的习惯,所以当将军振臂一呼,士兵们都会毫不犹豫的跟着将军一起干。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为什么诸葛亮打仗时候要坐小车? 在古代主将叛乱了,为什么部下都跟着叛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