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后宫不能有汉族女子?乾隆皇帝是怎么打破规则的?
清朝规定皇帝的后宫不能有汉朝女子,但是乾隆皇帝却打破了这条规则,迎娶了汉人女子,乾隆是怎么做到打破这条规则的呢?其实乾隆皇帝应该算是一位非常重感情的皇帝了,富察皇后的死对他造成了很大的情感打击,中间还一度30年没有在立皇后,所以乾隆皇帝这感情这方面是要比很多其他皇帝更加深情的。当然这也和他敢于打破规则有关。
近日,于正策划和编剧的作品《延禧攻略》热映,引起了很多人的吐槽与讨论。剧中涉及了复杂的宫斗,但是并没有触及乾隆朝后宫最敏感的问题——汉族妃嫔问题。这个问题在乾隆时期是个相对忌讳的问题,但是也是引起内斗的导火索。乾隆皇帝时期,后宫中有不少汉族的宫女、嫔妃,这打破了“宫内不蓄汉女”的大清祖训,那么乾隆皇帝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这样的制度是从康熙时期才明确下来的。
满族人入关初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让满汉通婚。顺治皇帝为了安抚明朝遗民,鼓励满清皇室的女子,嫁给明朝的降将,以维系满汉的关系。同时,顺治皇帝还将汉族普通人家的女子石氏迎入后宫。这就是顺治的政策“稽古制选汉官女备六宫”的直接反映。
到康熙时代,满汉矛盾非常明确地激化了。满族人享有很多特权,居住在一定的区域,负责政府规定的行业工作,如当兵等,国家给予钱粮。满族人垄断了很多权力,导致汉族人与满族人的矛盾越来越大。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清皇室颁布了宫内不蓄汉女的祖训。
满八旗子弟家的女子不仅数量有限,姿色也达不到皇帝审美的要求,无法满足乾隆皇帝的需求。于是,乾隆皇帝私下里安排心腹大臣,到处收罗汉族家的女孩子,将她们送入后宫。这些汉族女孩子经过乾隆心腹一系列的运作,最终被合法化。
合法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入旗,另一种是抬旗。当时在旗的有内务府三旗,以及满族八旗。汉族户籍的女子可以加入内务府三旗,于是在身份上就从汉人变成了旗人。另一个方式是抬旗,是把满八旗后五类抬高到前三类,或者将内务府三旗抬高到八旗中的相应高位。
关于乾隆帝的怡嫔柏氏,据《清列朝后妃传稿》记载:“怡嫔柏氏,柏士彩女。乾隆六年封为嫔。二十二年薨。”在这段记载中,并没有提及柏氏是汉族出身还是满族。
不过,乾隆五十八年总管内务府上奏的《为正黄旗冝品常在娘娘及家人入旗清册》中记载:“正黄旗通源佐领下查得本佐领下冝品娘娘于乾隆七年奉旨入旗,于二十二年五月薨逝。”史学家考证,所谓的“冝品”,其实就是“怡嫔柏氏”。可见,她的家族是从汉族入旗的。
尽管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表示乾隆后宫到底有多少汉族妃嫔,但是通过乾隆入旗、抬旗的制度可以看出,这个数量应该是比较大的。尽管有祖训,但是从乾隆开始,这个祖训是名存实亡的。为了满足帝王的私欲,大量的汉族女孩被纳入旗人的身份,为皇家贡献青春。
我们再看以清朝为北京的影视剧时,经常能从皇帝口中听说内务府总管这个职务,那内务府总管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内务府是清朝独有的一个部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处理皇室家务,相当于是皇室的管家,所有和皇帝生活有关的事情都由内务府来负责。放到现在也没一个完全相匹配的机构与之对应,毕竟现在也没什么皇帝贵族了。不过内务府作为清朝规模最大的部门,其中肯定是有各种好处可以捞的。
内务府是清代特有的专门为皇室服务的机构,人员要比最忙的户部多十倍,达三千多人,可谓清朝最庞大的机关。它管的皇家事务无所不包,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庄、畜牧、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等,还有盐政、分收榷关、收受贡品。
下设“七司三院”,最重要的是广储司,专储皇室的金银珠宝、皮草、瓷器、绸缎、衣服、茶叶等特供品。总之凡是跟皇室沾边的事,全都由他们操办。而且只对皇帝一人负责,谁也无权干涉
清朝的税收主要分两块,一块是户部主管的国库,一块是皇帝个人的内库。内库的钱一般由户部按年预算从国库拨发。由内务府全权管理,户部无权过问。起初,皇帝内库和国库分开独立管理是防止和杜绝皇室的铺张浪费,每年拨多少就多少,花多花少都有数。
后来内务府的钱越来越不够花,原因是服务的职能在不断地拓展,从吃喝拉撒、宫廷采购、皇家当铺到土木工程、婚丧嫁娶等等。钱不够用怎么办?内务府就开始参与盐税关税、卖官鬻爵,只要是挣钱的,都插上一手,而且合情合法。因为清廷明文规定,内务府拥这些权利。这就使内务府成了全京城无所不管、无所不办的最牛部门。
这样长此以往,贪污腐败滋生,而且愈演愈烈。据史书描述,内务府的一个内府堂郎中,一年就能贪污两百多万两,干上几年,就不下上千万两。乾隆帝从内务府得知十两能买一个鸡蛋,一次召见大臣汪文端,随便问他吃早饭的事,险些说穿帮把内务府装进去,赶忙解释说,他吃的那四个鸡蛋是残次品,不够上供的标准,才几文钱一个。乾隆点点头。算是混过了关。
道光帝极为简朴。当时京城时兴穿戴“出风”的皮袄,就是皮里以缎面,缎衬比皮里长出一段,露在外面,叫作“出风”,以显华贵。内务府给道光也做了一件,道光帝认为缎子比狐皮贵重,不应长于狐皮,“出风”只是装饰,无实际用处,于是命把四周添上皮子,以保缎面不受磨损。内务府领旨后,想趁机捞油,说需200两银子才能改。没想到道光帝嫌太贵,便命不用改了,内务府想捞钱就泡了汤。
道光穿的裤子两个膝头都打着补丁,俗称“打掌”。道光认为这样很好,便引起近臣们仿效。一次,大学士曹振镛跪奏时,露出膝头上的补丁,被道光看见。奏报完事后,道光就问:“你的裤子也打掌了?”曹振镛回答:“换新的太贵,打个掌挺好。”道光追问道:“打个掌花多少钱?”曹振镛哪知道多少钱,便胡编说:“约需三两。”道光说:“真便宜,内务府打一次,要五两银子。”在场文武官员暗笑,五两银子不知能做几条新的,但谁也不敢说实话。
同治大婚要买一对普通皮箱。市面价几十两,内务府报销为每对九千多两。清朝时的京城流行这样一句话,叫做“树小房新画不古,必定是个内务府。”意思就是树是小的,房子是新的,画是新的。一定是刚在内务府发财的暴发户。
这样的事例很多,足见内务府铺张浪费、贪污腐败、虚报冒领、制造假账几倍几十倍是一种常态。内务府一面以皇帝的名义向户部要钱,一面插手最挣钱行业,肆无忌惮的捞钱,中饱私囊。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