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如果听不懂大臣的方言怎么办?皇帝上朝有翻译么?
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规定国家的通用语言是普通话,毕竟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而且地大物博,每个省都不止一种方言,全国的方言加起来更是多到数不清了。所以皇帝上朝时,如果听不懂大臣们的方言怎么办呢?毕竟大臣们都来自全国各地,虽然使用的是一种文字但语言方面还做不到统一。难道皇帝上朝还要专门配一个翻译么?
现在看电视剧都会产生一个误区,那就是古人说话跟我们今天没有什么区别,也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历朝的皇帝家乡出身都不一样所以其实说话的口音也不相同!
拿明清两朝的皇帝来举例,明清两朝的都城都在北京所以想当然明清的皇帝们都是操着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可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康熙爷却是一口赵本山的口音,每天都操着一口东北话上朝议政。而康熙大帝有东北口音的证据则是他的奏折批文。
能够上朝的官员,大多会是留守京城的官员,这些官员平时也会研究皇帝的喜好去学习与皇帝沟通的语言文字艺术。所以这类官员和皇帝沟通没有太大问题。
在古代能读书的人并不多,历朝历代中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不识字,剩下的有百分之十略懂皮毛,真正精通文字语言的不足百分之十。所以为了巩固皇权,加强统治力,从先秦开始,朝堂就一直推行“民族官音”的举措,从未停止过。
施行“民族官音”的提前便是规定标准音,虽然推动这项举措的皇帝有不少,但对这方面最为热衷贡献最大的当属雍正皇帝了。
在朝堂时雍正皇帝最反感大臣用方言交谈,他认为这是能力不足的一种体现,所以颁发政令要求所有官员必须学会“官音”,也就是普通话,并且要求各省建立正音书院,让所有就读的学员必须学会官音,不然任你文惊天人也不会让你参加科举,也正是这一举动,让全国上至权贵下至平民也学起了官话,算得上是一位具有远见的皇帝。
历史上,皇帝用来称呼自己的方式有很多,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朕”、“寡人”、“ 吾”、“孤”等。不过大家知道这些称谓都是怎么来的么?其实这基本上都是沿用了秦始皇的规定,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把自己叫做“皇帝”,而“朕”和“寡人”这两个词也只有皇帝才能用。那“寡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可能我们现在说寡人都是孤家寡人的意思,皇帝为什么要称自己是寡人呢?
我们在一些影视剧中就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一种情景,那就是皇帝和皇后从来都不会称呼自己为我,大臣们除了叫皇帝是皇上外还会叫皇帝为陛下,皇帝自己则是称呼自己为朕或者是寡人。皇后也会说是哀家,你知道他们为何会那么称呼自己吗?
在电视中皇后就是用哀家称呼自己的,但是哀家这个词是不能够乱用的,哀家一般都是太后用的,因为哀的意思其实就是为了表示对已经去世了的皇帝表达哀思,能够当了太后的一般就是皇帝已经死了,所以太后自称哀家是没有错的,如果皇后用哀家自称那就是大错特错了,皇后叫自己哀家就是在咒骂皇帝死如果让皇帝知道了之后一定会气的杀了她的,所以电视上的东西是不能够全信的。
在秦朝以前的每个朝代的统治者也不是叫皇帝的,他们一般都是叫自己王。秦始皇灭掉了六国之后,完成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大统一,嬴政就认为大王这个称号已经和自己的功绩不太般配,于是他就想要给自己换一个称呼。
后来秦朝的大臣就帮助秦始皇想了很多的称号,后来秦始皇认为自己道德高过三皇,功绩高于五帝,所以就决定两个称呼各取一个字,皇帝的称号就这么延续下来了。
在秦始皇以前朕这个字也就是个普通的字,天下所有的人都可以用,后来在秦始皇时期丞相李斯就给秦始皇建议说让朕这个词成为皇帝的专有名词。取得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的意思,秦始皇觉得这个词用的好后来朕这个字也就成为了皇上的专有名词了。
寡人这个词在很久以前就有君主自称,在古代的统治者都认为自己能够统领天下完全是上天赋予自己的权利,所以他们也经常的会举行祭天的活动,古人都认为能够统治天下的人都是品德比较高尚的人物,君王如果失去了高尚的品德就回失去对天下的掌控,但是皇帝自己说自己道德非常高尚,他们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所以就称自己为寡人,寡人就是君王表达谦虚的一种说法。
陛下这个词原来是指皇帝座位下的一段台阶,大臣是不能够直接将东西给皇帝的,一般都是站在台阶下的太监将东西拿给皇帝来看,后来陛下这个称呼也就直接用来表示皇帝的意思了。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