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曹爽为什么完全不反抗?曹爽这么怕司马懿么?
司马懿隐忍多年,终于还是发动了策划已久的高平陵之变,彻底把曹家势力架空,为自己的后代铺平了道路。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高平陵之变中,曹爽竟然没有一点反抗,直接就投降了。最后还被司马懿给诛了三族,难道曹爽这么没有战斗力么?这样看的话曹爽的确是比他父亲要差得多,如果当时反抗一下的话最后的结果还不好说呢。
当年正月初六,魏国少帝曹芳离开都城洛阳,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独掌大权的曹爽兄弟及其一帮亲信,倾巢而出,陪同曹芳扫墓。不料,等曹芳、曹爽离开洛阳,司马懿立即以郭太后名义封闭城门,向曹芳历数曹爽罪恶,发起军事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派人通知曹爽,劝告他赶紧缴枪投降,还有活路,“唯免官而已,以洛水为誓。”
在这种情况下,曹爽犹豫了很久,最终决定投降。
然而,曹爽兄弟回到洛阳后,很快就遭到了司马懿的清算。司马懿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曹爽、曹羲、曹训三兄弟,以及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亲信逮捕入狱,统统处死,并诛灭三族。
很多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惋惜地说,如果当初曹爽不是选择投降,而是听信大司农桓范之言,选择奋起抵抗,挟持魏帝到许昌,未必会落得被诛灭三族的悲惨结局。
当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到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开启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时代,未尝不是一个可以复制的经验。
然而,曹爽真能复制曹操的经验吗?答案可能没有那么乐观。
一、曹爽的个人能力,远远不能与曹操相提并论
曹操年纪轻轻就已锋芒毕露,许多人夸他:“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他挟持汉献帝到许昌时,已经从东汉乱世里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
而曹爽素有“草包将军”之称,他能够在魏明帝曹叡死后与司马懿一起获得托孤大臣的地位,完全是因为姓得好、姓得妙,巧好生在曹家。
244年,曹爽为了获得军功,贸然率领7万大军征伐蜀汉。然而,在他稀里糊涂的指挥下,7万大军深陷蜀汉边境,进退不得。苦战多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得以撤退。
二、曹爽没有得到朝廷重臣的支持
曹爽在魏明帝曹叡死后,排挤司马懿,专权乱政,得罪了很多人。当他陷入“高平陵之变”的困境时,除了亲兄弟和几个死党,几乎没人站在他这边。
而在朝廷之中,司马孚、司马师等司马家族的成员自然义无反顾地站在司马懿一边,就连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太尉蒋济等朝廷重臣,都支持司马懿。高柔帮助司马懿接管了曹爽的军队,王观以代理中领军之职接管了曹羲的直属军队,蒋济在司马懿犹豫时鼓舞了他的信心:“没事儿,放心搞!”
三、曹爽难以召集足够的人马前往许昌
由于“高平陵之变”发生得太过突然,曹爽在高平陵只有几千屯田兵士担任守卫,这点士兵根本就不够打,更别说要带到许昌去了。
前车之鉴是,当关羽败走麦城时,在没有打什么仗的情况下,几万人马也是边走边丢,最后只剩下10余骑,“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余骑。”
那么,以少帝曹芳的名义发动勤王,又将如何?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一名掌握重兵的将军,同时接到少帝曹芳和郭太后的勤王诏令时,会如何选择?聪明的将军,必然会持观望态度,同时派人前去摸清虚实。显然,一时半会,曹爽是指望不上勤王军队了。
综上而言,曹爽遭遇“高平陵之变”后,不是没有想过奋起抵抗,但所有的人都不帮他,还劝他投降,他又能如何?奋起抵抗,必然是死路一条;而缴枪投降,至少还有一线希望——假如司马懿的发誓能够与洛水一样日夜不停的话。
曹操虽然也是官二代,但是级别并不高,早期也是靠自己一步步爬起来的。不过在官僚体系非常浓厚的东汉年间,要是没人有意提拔是很难出头的,所以曹操当时也是非常幸运,得到了一位高人的提拔。曹操早年就展现了自己的学识,所以吸引了很多学识的注意,不过曹操的野心也并非只是当个文人。按说曹操是一个爱才之人,但是能让曹操佩服的人并不多,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当时的大多数诸侯,都不是草包,抛开刘备、孙权这样,能够割据一方,并笑到最后的三国名人不谈。就连在世人心目中,立意自守,无四方之志的刘表,也曾单枪匹马平定荆州;就连在世人心目,怯懦且没有主见的刘璋,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就连存在感非常低的张鲁,也曾让朝廷拿他没办法;就算被陈寿评价为“有勇无谋”的吕布,也曾虎步江淮,等等。不过,整个汉末三国历史上,实力最出众的诸侯,却非曹操莫数,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曹操不仅是一个枭雄,能与诸侯争霸,并一统北方,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他还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可以独立指挥战斗,并曾亲自编写了十万余字的兵书。更令人惊叹的人,除此之外,他还文武双全——他曾独自一人,潜入宦官张让的府邸,打算暗杀张让,被发现之后,又凭一己之力突出重围;他也曾留下了无数的名篇,传唱至今。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问题——曹操年少之时,是一个真正的纨绔子弟,与后来成就斐然的他,差距大的令人难以相信。
《三国志》记载:“(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三国志集注》则补充道,他年少的时候,曾为了避免被父亲管教,假装中风,陷害总是告状的叔叔;也曾与袁绍一起,去偷别人家的新娘子,然后坑害袁绍。总之,最初的曹操,一直不务正业,基本上就是一个小混混。那么,他为什么突然做出了改变呢?
其实,这不是因为他自己突然开窍,而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用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命运——《三国志·武帝纪》曰:“(桥)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一评价,不可谓不高,毕竟曹操当时,在世人心目中的印象并不好。桥玄作为一个名士,却对曹操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不但让曹操一改之前的纨绔做派,曹操的身价,也突然高涨,于是,他“年二十,举孝廉”,开始进入朝堂,之后又独立起兵,有了后来的成就。
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曹操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曾对许邵软磨硬泡,终于得到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说不定桥玄对曹操的评价,也是这样得来的,凭一句话改变曹操的命运,完全是无稽之谈,令曹操敬畏,更是没有依据。其实不然,桥玄去世之后,曹操在《祀故太尉桥玄文》中写道:“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
意思是说,自己年少时不务正业,却幸运的遇到了桥玄这样的君子,可以包容自己,就像孔子对颜渊,李生赞叹贾复一样,并表达了自己对桥玄由衷的敬意。试想,如果桥玄对曹操的评价,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曹操会如此敬重他吗?再者说,桥玄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将自己的家小,托付给了曹操,如果他不是相信曹操的能力和为人,又怎么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桥玄与曹操这对师生,相互信任,而且关系非常要好,这主要是因为,桥玄对曹操进行了悉心的教导,而他对曹操的那句评语,则改变了曹操一生的命运。如果没有他的存在,如果他没有对曹操做出这样的评价,那么曹操可能终其一生,都是一个纨绔子弟,是一个没什么成就的小混混,根本没有与刘备、孙权三分天下的可能。如此看来,桥玄不仅改写了曹操的命运,更是改写了汉末三国的历史。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