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括战略有哪些失误?长平之战真相揭秘
长平之战上,赵国把指挥官廉颇换成了赵括,这一点被认为是赵国最大的败笔,难道长平之战真的就怪赵括么?其实赵括并没有犯下多大的失误,只是赵王认为不能坐以待毙和秦国打持久战,所以就换上了更擅长进攻的赵括,无奈赵括一心想快点解决战斗正好中计。如果赵括改变自己的策略有可能获胜么?实际上还是非常渺茫的,当时赵国内部压力也是非常巨大。
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局势的分水岭,此战过后,能够阻止秦国东出一统天下的赵国被打残,国力大损,一蹶不振,战国群雄争霸的局面自此走向了终结。始皇继六世之功,四海归一,一统天下!
长平之战,产生了一个著名的成语:纸上谈兵。而赵括作为前线的最高指挥官为此背负了几千年的骂名,受到后世的不断丑化。但是,赵括真的是一个误国庸才吗?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去真正了解长平之战的胜败之数以及赵括这个人。
长平之战的起因在于对上党地区的争夺,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的联系,韩王迫于压力割地求和,将上党郡割让给了秦国。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归属秦国,转而依附赵国,很难说冯亭没有私心,秦国于是以此为借口攻赵。
关于赵国该不该接收上党郡,赵国国内也是分为了两派,也平阳君为首的持反对意见,认为这会给赵国带来祸端,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观点。而已赵孝成王、平原君为首的认为应该接收上党郡,这会扩大了赵国的实力,毕竟在那个年代人口就是最大的财富,但他们对于由此会引发的问题却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战前先是一分。
但实际而言,赵国接不接收上党郡对于秦国并没有多大影响,赵国不接收,秦国就能够依托上党切断赵国东西联系,保持对赵国的高压状态。如果接收,秦国顺势进攻赵国,当时的局势是只有秦赵两国有问鼎天下的实力。魏国自惠王过后持续走下坡路,此时也不再是威胁了。齐国在齐闵王吞并宋国,五国伐齐后国力大减,偏居一隅。而楚国的怀王被秦昭襄王忽悠到秦国软禁至死,白起攻破楚都郢,楚顷襄王迁都寿城。韩国处于四战之地,燕国偏居北方,虽然有过高光表现,但终究影响不了大局。因而长平之战可以看成是秦赵生死战,胜则一统天下,败则国破家灭。
公元前260年初,秦昭王命令左庶长王龁率军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纷纷百姓逃亡长平,赵军在长平接应上党百姓。同年四月,秦军攻赵,赵王派廉颇出战,两军互有损伤。六月,廉颇兵败,赵军两过重要的据点都尉城与故谷城被秦军攻破,还俘虏了四名尉官。七月,赵军筑起围墙,守营不出站,因而秦军发起强攻,占领赵军西边营垒,俘虏赵军两名尉官。
赵军数战不利,廉颇决定依托有利地形打持久战,长平之战进入第二阶段,两边僵持不下,比拼国力。战争初期,赵国就想向秦国求和,虽然国内有反对意见,但赵王依旧派遣使臣出使秦国,秦王出于战略目的的考虑,与使臣虚与委蛇,麻痹赵国,却在不断向长平前线增兵。当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秦王撕下了伪装倾全国之力攻打长平,动员了上至六十下至十五的百姓运送物资,力图此战打残赵国,赵国匆匆应战,接连失利。
廉颇想以逸待劳,寻找有利时机一举击溃秦国,但赵国却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持这场战役。赵国虽经武灵王胡服骑射国力大增,但却是一个跛脚的巨人,军事、商业发达但是农业很不发达。在古代,粮食与人口是战略性的物资,而赵国恰恰在此方面不足,在苏秦游说列国时尚有丰富的粮食储备,到长平之战短短七十年,赵国的粮食储备就见底了。两军相持不下,赵国急需粮食,但由于赵国前期的决策失误以及列国惧怕秦国,遂没有国家借粮给赵国。而长平前线急需大量粮食,恐怕没有把秦国拖垮,赵国先扛不住了。秦国虽然拥有关中平原和巴蜀地区,但也经不起长久的消耗,到时候反而便宜了别人。
秦国遂使离间计,赵国顺水推舟撤下了廉颇,换上了赵括。赵括决意在长平与秦军决一死战,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继续守,赵王没有换将的必要,而且赵国也拖不起,主动出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白起也清楚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十分谨慎的应战,利用赵括缺乏实战经验,用一支军队诱敌深入,赵括率军追击,中了白起的埋伏。但是被围期间,赵军在缺水断粮的情况下,以战马、死尸充饥,没有发生内乱,甚至数次差点冲破秦军的包围,在坚持46天之后赵括被秦军射杀,赵军遂败。由此看出,赵括是有领军之才,能够保证军队在缺水断粮的情况下,不发生内讧,不是谁都能够做到的。白起长平一役坑杀赵国40万人左右,仅放数百年幼之人回赵国,赵国,自此一蹶不振,天下大势归秦。
长平之战遗骨坑
虎父无犬子,赵国名将赵奢之子,熟读兵书,更在其父伐齐过程中,献计攻下一些城池。从中可以看出,赵括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人。同时,秦国换白起为主帅,我们可以想,如果赵括真的是个草包,秦国有换将的必要吗?关于赵母阻止赵括领军,一定是她认为赵括不行吗?作为赵奢的夫人,能够看到一般人不能够看到的东西,或许赵母以及预料到了赵军的结局,只是不想儿子淌这趟浑水罢了。
长平之败,赵括只是一个背锅侠罢了!败的原因主要在于:
赵国一开始就没有做好打大战的准备,战和摇摆不定。
赵国没有与其他国家结盟,孤军奋战。
战略物资储备不足,不能够打持久战。
赵括临阵应变能力不足,白起的狠辣。
许褚自从当了曹操的保镖,曹操对他的信任度也是直线飙升。要知道当时想让曹操死的不只是吴蜀,还有曹魏里的诸多汉臣,所以曹操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声明危险。但是不知道是曹操命好,还是许褚保护周到,曹操每次都能虎口逃生。其实许褚不如典韦那么精明,但是凭借自己的勇猛也算是尽到保护曹操的责任了。
曹操在打汉中之时,带着许褚和徐晃去偷看张鲁之弟张卫的营寨,结果,张鲁大将杨昂、杨任突然率两路大军杀来,准备干掉曹操,危急时刻,许褚和徐晃立即进行了分工,他们的表现有何不同?许褚做了哪个正确决定,保证曹操安全脱险?
一般来说,许褚作为曹操的贴身护卫,都会时刻紧随曹操左右,寸步不离,而徐晃作为大将,一般都会冲锋陷阵,而此时,许褚和徐晃却进行了相反的分工,许褚冲锋杀敌,让徐晃保护曹操脱身。
见《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杨昂、杨任分两路杀来。操大惊。许褚大呼曰:“吾当敌贼!徐公明善保主公。”说罢,提刀纵马向前,力敌二将。杨昂、杨任不能当许褚之勇,回马退去,其余不敢向前。徐晃保着曹操奔过山坡,前面又一军到;看时,却是夏侯渊;张郃二将,听得喊声,故引军杀来接应。于是杀退杨昂、杨任,救得曹操回寨。操重赏四将。
按理来说,许褚贴身保护曹操,应该保险一些,因为许褚力大无比,战斗力更猛,马战和步战都可以,而徐晃作为大将,统兵打仗,排名布阵应该比较擅长,此时,徐晃作为贴身保镖,却不如许褚,而许褚为何会这么分工呢?
这是因为,敌军突然杀到,许褚不知虚实,不知道敌军会来多少人,而他勇力过人,会给敌军重创,杀敌也表现的更加强悍,给敌军一个下马威。
徐晃作为战场上排兵布阵的大将,战场经验更加丰富,更善于判断地形和敌情,知道哪里可以安全通过,以便脱身。
许褚作为猛将,负责拖住敌军,把时间拖延的越长越好,这样,留给徐晃保护曹操脱身的机会就越大,因此,许褚是经过一番权衡利弊之后,才做出的果断决定。
事实上,许褚的决定是对的,是非常正确的,曹操最终因此安全脱身。许褚也成功地以一敌二,杀退了杨昂、杨任,杨昂、杨任见许褚勇不可挡,根本不敢再向前追赶。
而徐晃保护曹操脱身之时,恰好夏侯渊和张郃也率军赶到接应,更加保证了曹操的安全。因此,曹操回去之后,非常高兴,重赏了四员大将,其实,曹操更应该重赏许褚。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