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中国古代的教师是一个高薪职业吗?

中国古代的教师是一个高薪职业吗?

时间2022-04-01 20:21:36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12849

说到中国古代其实真的是有太的密码供大家去探寻了,最近有非常的多的人在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中国古代的人教师这个职业是不是非常的有钱拿啊,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是一个高薪职业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论语》里面有这么一句: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是一种干肉,是孔子教导学生所收取的一点微薄学费。“束脩”一词后来专指教师的薪金。古代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也需要有收入来维持日常生活。

先说官学的教师。

官学教师的任务是专门为国家培养人才,与科举考试相适应。官学教师属于中央官僚体系,有“官”的属性,享受的便是朝廷的俸禄,收入稳定,待遇优渥。比如,两汉时期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这个职位筛选严格,百里挑一。太学博士拥有较高的经济、政治待遇。汉宣帝时博士的俸禄有六百石,属于“高官厚禄”。朝廷为博士们提供专门的住所,还为他们制造衣冠。

官学教师除了有官方的稳定俸禄之外,还有一些额外的奖赏。比如南朝时期,官方教师,如国子祭酒可占上二顷五十亩,国子博士、国子助教可占山二顷。此外,还享有绢绵、菜田、荫族等待遇。北宋时期,地方官学教授可以依据其工作业绩,授改为京朝官。当然,在古代成熟的官学体系之中,官学教师也需要接受定期道德品质、业务技能等考核,并且存在相应的惩处制度。比如,北宋时,官学中的学生试卷如果质量低下,负责考校学生试卷地教师要受到降职的处罚。



私学教师是古代教师中一个庞大的群体。

与官学教师相比,私学教师的待遇会差一些。私学教师的收入不太稳定,主要的收入来自学生们来上学时缴纳的“学费”,学费可能是银钱,也可能是粮食、肉类。

经师、技师和蒙师等都属于私学教师。他们的任教形式各不相同,待遇也有明显差别。比如经师,经师是两汉之后私学教师的主体。他们一般拥有家学背景,家庭经济也比较好,能自己做研究。而且经师大多拥有出众的学术能力,或为退隐的名学鸿儒,董仲舒、郑玄都曾从事私学。有名气的经师常能吸引众多学子,收到的学费自然也丰厚。而且朝廷会出于政治需要捐助经师。所以经师的待遇算是私学老师中较好。

明清时期,书院教学是私学中的重要领域。明清书院的教师多是科甲之士,俸禄会明显高于私学中的其他教师群体。比如清代巡抚蔡士英规定白鹿洞书院的主讲教师,即山长,年支银108两,远高于社学和义学的教师。另外,在书院体系中,教师的资历会影响其收入,比如清代的毓文书院规定:山长如果是举人,年支银200两;进士,年支300两;翰林,年支400两。

总体而言,古代教师的收入和待遇不免会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每个时期、每个地方都不尽相同。而且古代教师所处的体系、所具备的能力也存在差异,这些也都将影响他们的待遇。但是可以肯定是:无论待遇如何,古代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往往受人尊敬,因为他们熟读四书五经,掌握了官方的文字和知识,且大多都品行出众。

参考文献:

章小亮,李世宏:《中国古代教师的待遇》,《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21期。

韩凤山:《唐宋官学制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高慧斌:《南朝“公办教师”地位有多高》,《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27日。

党亭军:《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车丽娜:《教师文化的嬗变与重建》,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尊老可以说是在任何时代都很推崇的一种美德,很多时候,不管是道德标准,还是政府的政策,都会对老年人特别关照。明朝时期,朱元璋因为从底层而来建立了新王朝,因此特别关照民间的老年人,那么,他都颁布了哪些政策,这些政策对老年人又有什么关照呢?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孝亲的文化传统,历代政府在养老政策方面均有所建树。

《明史·食货志》中说:“民始生,籍其名曰不成丁,年十六曰成丁,成丁而役,六十而免。”明代,对于60岁以上年龄较高的老人,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养老政策。这与社会发展程度有关,也与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亲身经历了民间疾苦有关。他充分认识到,妥善处理养老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形成淳厚社会风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朱元璋亲自制定了一系列颇具代表性的养老政策,推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宗族、民间社会包括政府官员个人发挥各自作用。重温这段历史,对于现实颇有借鉴意义。

官员可以就近任职以便奉养父母

政府官员的言行具有社会风向标的意义。官员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以及政府如何为那些孝敬父母的官员创造条件,直接影响到社会上养老的风气。在朱元璋的重视和推动下,朝廷设计了一系列政策,督促和激励官员奉养老人。比如,为了便于官员就近奉养父母,朝廷允许官员调到离双亲较近的地方任职。

洪武四年,河南府知府徐麟因老母亲居住在蕲州府之广济,提出辞官回家照顾母亲的请求。朱元璋没有免他的官,而是将其改任为蕲州府知府,使他可以孝养母亲。这一年,河南右卫百户临濠人张纶打报告说,父母都已年逾八十,因自己工作地点离家太远,无法侍奉双亲。朱元璋下令调他为濠梁卫副千户,就近奉养父母。这些事例足见朱元璋对官员的社会示范作用的重视。

还有的官员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侍奉,也无法调到离家近的地方,朝廷允许他们把自己的工资分作两份,一份由自己领取,另一份则由父母住地附近官府发给父母,供父母养老之用。

孤老在养济院颐养天年

明代法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私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明代初期,就诏令各府县设立养济院,收养“孤老”。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仅京城一地历年共赡养鳏寡孤独的老人就有7000多人。嘉靖六年(1527),朝廷又令北京五城均设养济院,尽数收养贫穷老人。

基层政府在收养孤老方面的工作,受到朝廷严格督查,地方官的任期考核中,恤孤是一项重要内容。在这方面考评好的官员,记入档案,作为升迁的重要依据。如果官吏没能全额汇报属地的孤老情况,那么从甲长往上的各级负责官吏,均会受到惩处。

养济院收养老人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年龄在60岁以上,二是没有配偶、子女以及兄弟,三是没有不良记录,那些品德败坏,曾经作奸犯科或者有伤风败俗行为的,则不在其列。

老人在养济院的生活怎么样呢?据史料记载,养济院里一般都设置了火炕、大通铺、男女分居。院中种有槐树和柳树,老人可以乘凉和晾晒衣物,还备有磨、碾、水井等劳动工具,以备日常使用。地方政府每年定期对院中房屋和设施进行检修。进入养济院的老人每月可以领取米、布和柴薪银,如果老人生病的话,由官府调拨医生调理。老人去世,由政府负责买棺安葬,夫妇可合葬一穴,体现出较好的人文关怀。

朝廷也鼓励身体较好的老人在养济院中开展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比如烧饭、看孩子、看门以及纺纱、捻线等手工活。有关部门负责借给老人工本,工作出色的老人还能获得奖赏。

除了国家设立机构奉养孤老外,朝廷还责成亲属、邻里赡养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那些愿意侍奉孤老的家庭,国家给予免税等奖励,拒绝收养的则会受到相应处罚。

给八旬贫困老人每月发五斗米

在明代之前,每逢节日或庆典,国家也会给老年人“发福利”。到了明代,则做出了日常性的规定。

洪武十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若贫无产业年八十以上者,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者,岁加赐帛一匹、絮一斤。”“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岁给米六石。”也就是说,80岁以上的贫穷老人,每个月都能拿到五斗米、五斤肉,还有酒,90岁以上的老人待遇更加优厚些。

朱元璋是从最底层发家的,对基层官吏的执行力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次年,他怕有关部门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

为了让居家养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让70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国家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

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而且,这些孝子孝女年老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当他们年届60岁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去世后,政府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

在朝廷的要求和带动下,各地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之中。被朱元璋称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的《郑氏规范》是中国传统家法族规的代表作,其中规定,每逢朔望,家长率领众人参谒祠堂后要派人击鼓,同时族中子弟大声说:“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以示对全族的训诫。族规规定:“男女年六十者,礼宜益膳。旧管尽心奉养,务在合宜。违者罚之。”“诸妇主馈,十日一轮,年至六十者免之。”所谓“旧管”是家族中负责婚丧嫁娶以及饮食的人员。也就是说,60岁以上的族人,应得到尽心侍养,餐饮方面应更加精良,还应免除老年妇女的厨房工作。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刘备遗言真实含义是什么?刘备只是演戏给诸葛亮看么? 古代人的年终总结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