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正的汉族人的小脚趾甲分两瓣是不是真的揭秘
说到汉族人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名族真的是太强大太强大了,所以关于这个名族的很多事情都是需要说一说的,最近小编有听到一个事情那就是好像有人说纯正的汉族人好像小脚趾甲是分两瓣的,那么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
「小脚趾甲两瓣瓣」就是 「跰趾」,在医学上称作瓣状甲,是指小脚趾甲分瓣而非完整一块。
什么人会有跰趾?
山西人最有可能是跰趾。
2005年,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考察研究了跰趾的分布。结果发现,从山西陕西经豫苏浙到赣闽,瓣状甲的分布呈递减趋势。这表明,瓣状甲的分布的确与山西移民分布呈现显著相关。
在山西洪洞县,瓣状甲发生的频率为79.51%;但是这个数据也表示:还有 20.49%的山西人并不是跰趾。
同样,每个省份都有「跰趾」的人,跰趾的分布在不同地区只有频率差异,而不存在「有无」差异,因此,很难拿这个来作为区分地域和种族的指标。
陕西79.17%的人小脚指甲分瓣,然后是河南(63.74%)、浙江(62.54%)、江苏(62.45%)、到了福建,汉族跰趾只有37.80% 、江西为 36.84%。
关于山西洪洞县和汉族人的关系,是这么一个典故:
说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解决中原地区人口稀少问题,恢复中原社会生产,下令将山西人口迁徙到中原地区垦荒,因为当时的山西人口稠密,而且山西南部洪洞一带又是其中人气最旺的地区。这场移民潮被称为「洪洞大槐树移民」。
洪洞县广济寺旁有一株高大的汉代古槐,官府在广济寺设立办公点,将百姓聚集在古槐下,编排队伍,发放外迁证件和盘缠。
脚趾两瓣瓣的传说来了:
当时官兵强行移民,怕人逃跑,就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识记。后来,移民的后代脚小趾甲就成了两瓣瓣。
洪洞移民和汉族人有什么关系?
这里一个关键词就是「中原」。
因为传说中山西移民主要迁到了中原地区,而中原,一直被认为是汉族的首先聚集和汉族成型的地区。
汉族最早的得名始自汉朝,汉朝时期的中原人,就是最初的「汉族」定义。 汉族认为起源于中原的华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而华夏之外的民族被称为「蛮夷」。这样的划分才有「我族」的身份认同。「内诸夏而外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都是这个区分。
中原的范围一直在变化,不过都是从最初的河南洛阳向外扩散。
「中原」一直在外扩
明朝朱元璋时期的「中原」已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那么既然洪洞移民迁入了这个「中原地带」,而中原又是汉族文化和生活的中心地带,这个传说就变成了洪洞县是汉族人的「根」之所在了。
传说是这么说的,事实上呢?
事实上,在明代大移民之前,山西已经是多民族混居地区,从血统上去区分谁是汉人,谁是异族早已不现实。
如果说「汉族」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意义,也就是各个民族融入了中原文明、华夏文化成为汉族,那么拿生理特征来判断是否是汉族就不可行了。
跰趾当然不是洪洞移民脚趾被砍了一刀来的。跰趾可能是古代华夏族的一个生理特征,也可能是某个已融入汉族的古代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那就成了更早的民族融合的产物。
民族融合在历史中以各种形式持续进行:清朝时期,辽东的部分汉人做了包衣(清代八旗制度下世代服役于皇帝、宗室王公之家的一个奴仆群体),这部分人后代改了满族,所以许多满族人的小脚趾也是跰趾。
没有跰趾对你会有什么损失吗?
并没有。
跰趾这种特征并不会给你带来什么直接的好处,其进化意义很难确定。现在又没有人会「脱袜验甲」,发现你没有跰趾就把你抓走~
你可能还想问,那我还能拿什么特征来证明我是汉族人呢?
目前较多文章中提到的汉族发生频率较高的体貌特征还有三种:铲形门齿,蒙古褶和婴儿身上的青斑。
不同程度的蒙古褶
青斑:婴儿屁股的骶部或其他部位(一般在背部),淡灰色或青灰色的斑块,通常至一、两岁才能退去。中国北方和东部,90%以上的婴儿都有。
婴儿身上的青斑
然而,同样的原因,汉族人出现这些特征的机率比较高,也不能拿有没有这些特征来判断是不是汉族人。
这些特征在高加索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中都有。
又慌了吗?
这些都不行,那怎么证明我是汉族人?
用生物学的证据来划分「汉族人」本来就是一个不严谨的说法。都是汉族人,我国南北方的汉族在基因上就存在很大差异。
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本来就是在融合和变化的,
具体到个体,只能说遗传基因中哪一个种族的成分多一些。
怎么办?
在各色获取你的祖源报告,这是目前针对中国人基因更新最及时最全面的基因数据库。
中国历史上有两座辉煌一时,最终却被付诸一炬的有名的皇室建筑,一座是秦国时期的阿房宫,另一座就是清朝时期的圆明园。这两处可以说,都是集合了当时最顶尖的建筑艺术和审美风格,对于研究当时代的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的意义。虽然已经被烧毁,不复往昔的耀眼,但是关于有没有必要重建,分成了两种阵营。那么,究竟有没有必要重建呢?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曾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位于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建阿房宫,砍光了四川山上的树,要聚天下瑰宝于一地。阿房宫能和长城相提并论,可见此工程之浩大。但阿房宫刚修了两年多,秦始皇就去找阎王探讨生命的价值了。
当时秦国内忧外患,秦二世断断续续又修了三年阿房宫,只是一生没啥作为,才23岁就被赵高逼死了。攻入秦都咸阳的霸王不待见这个华丽无比的建筑群,下令把还未完工的阿房宫烧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后人只能在杜牧写的《阿房宫赋》中想象它的壮观。
如果说后来有与之能媲美的建筑物,或许只有圆明园能相提并论了吧。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是奢华的皇家园林,它历经六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圆明园集中了大批物力财力,珍宝无数,役使着无数能工巧匠,展现出当时中西最高超的工艺,集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赐给了尚未即位的雍正,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赐园。后来又经不断完善,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每到盛夏,皇帝就在此避暑、听政,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见证了清朝的盛世,也记录了清朝的衰败。
1860年10月18日,外国侵略者冲入圆明园,纵火烧园,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之前他们对圆明园的抢劫,毁灭他们的罪证。大火三天三夜不灭,就连相邻的万寿、玉泉、香山三山皇室建筑也未能幸免,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
美轮美奂的圆明园四十景,就这样灰飞烟灭,唯一能为后人的想象提供依据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存放于法国巴黎图书馆内,我国仅有复制品。
无论是阿房宫还是圆明园,都曾经奢华无度,雕梁画栋,各自见证了一个王朝的消亡,最终被火烧成了断瓦残垣,只留下满目苍凉的废墟,令人心痛。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心痛,很多人提议重建修复这一宫一园,但仔细想想,真的有必要吗?
虽然这两处是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是我们历史智慧的体现,其说白了,它们就是为帝王将相享受而打造的,其中不知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用多少黎民血泪来铺就奢华。如果有什么智慧的话,仅是封建帝王穷奢极欲的智慧。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有一句大实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兴亡成败,殷鉴不远!所以,阿房宫与圆明园的重建,是不可能的,也没这个必要。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