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董卓死后王允为什么要陷害蔡邕?

董卓死后王允为什么要陷害蔡邕?

时间2022-04-01 20:15:22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42043

董卓被杀后,吕布和王允潇洒了一段时间,但是蔡邕却倒了大霉,被王允打入狱中而死,也是震惊天下。因为王允在百姓眼里是一位大才子和书法家,王允为什么无缘无故要把蔡邕给除掉呢?不知道是不是王允太过敏感,见不得一点对董卓好的东西,而蔡邕正是撞到了王允的枪口上而成了死的莫名其妙的大家。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书法艺术一直受到极高的重视。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一位极为重要的书法家蔡邕,他的“飞白体”对后世影响非常大,曾经得到了“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的至高评价。蔡邕也是一位厚道人,然而就因为不分场合的一声叹息,却锒铛入狱,带着无尽的遗憾和后世敬仰的书法成就离开了人世。

蔡邕自幼聪慧绝伦,才华横溢,不仅书法为人称道,更是精通音律。然而,更令他名扬天下的是他的孝道。蔡邕的母亲患病在床三年,他不分寒暑,都是衣不解带的伺候,甚至七十天时间没有睡过觉。(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

母亲过世后,他就在墓前搭了一间房子居住,一言一行都按照礼法。这样的贤人,名声自然传遍乡里。当时当官是察举制,朝廷多次来征辟他,都被他谢绝了,直到建宁三年,才走出村野,在朝为官。

汉灵帝时期,朝纲已经混乱,任用官员都已经脱离了正常可控的范围,完全是凭借皇帝的个人喜好。蔡邕多次向汉灵帝提出有利于国家安定的建议,还写下了著名的七条密奏。汉灵帝表面上接受,实际上却置之不理。蔡邕对当时的妇人干政、宦官干政非常不满,曾经密折劝解。汉灵帝一不小心将奏折的内容泄露,蔡邕因此得罪了十常侍。

由于蔡邕刚直的性格,也曾经为此蹲过狱,差点还以死罪论处。但是汉灵帝念及他的忠心,专门赦免了他。在朝廷之中,有害他的人,也有帮他的人,但是因为十常侍逐渐专宠擅权,让蔡邕实在呆不下去了,亡命天下,逃到了海滨。他依附于泰山羊氏,足足归隐了呆了十二年。(邕恐,乃亡命海滨,往来依太山羊氏,积十年)

董卓掌握大权之后,蔡邕也不敢再卷入朝廷的纷争。他屡次拒绝董卓的征召,让董卓勃然大怒:“我有灭人三族的能力,蔡邕是什么人,竟然敢对我如此傲慢无礼?”蔡邕听了这话,也只能乖乖的应征,在董卓控制的朝廷担任了侍中的高官。

董卓虽然残暴不仁,嗜杀成性,之前对蔡邕也有火气,但见面之后,他还是非常敬重蔡邕的。史书记载,董卓曾经三次听取了蔡邕的意见,而且都心悦诚服。

第一件事是救了卢植。当时,董卓进京,要废了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卢植劝谏,董卓大怒,要杀卢植泄愤,蔡邕劝董卓放过卢植,这才保住了他的一条命。(卓怒,罢坐,欲诛植,侍中蔡邕劝之,得免)

第二件事是劝董卓不做“尚父”。董卓立汉献帝之后,权势熏天,溜须拍马的人很多,他们要董卓仿效姜子牙的旧例,自称“尚父”。然而蔡邕则直接说:“太公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因此被才被称为‘尚父’,您的功劳虽然大,但我觉得比姜太公还是差点。等到平定关东,迎至旧都,再来讨论这件事,那才是时候。”董卓一向心高气傲,听了蔡邕的话,也将这件事作罢了。

(邕曰:“昔武王受命,太公为师,辅佐周室,以伐无道,是以天下尊之,称为尚父。今公之功德诚为巍巍,宜须关东悉定,车驾东还,然后议之。”乃止)

第三件事是规劝董卓不要越制乘坐青盖车。京师地震,董卓为此事征求蔡邕的意见。蔡邕趁机说:“地动,是臣下不遵守国家制度而起的,上次您春天祭祀,乘坐的是金华青盖,外人都认为不合适。”从此,董卓便规规矩矩改乘皂盖车。(邕对曰:“地动阴盛,大臣踰制之所致也。公乘青盖车,远近以为非宜。”卓从之,更乘金华皂盖车也)

董卓很爱惜蔡邕的文采,任用他担任文字掾,凡是商议政事、起草奏折政令布告,都由蔡邕所出。(每有朝廷事,常令邕具草)尽管董卓倒行逆施,蔡邕却因为董卓的知遇之恩,还是非常有感情。

所以,当董卓被王允和吕布等人诛杀时,蔡邕是有惋惜之情的。在一次宴会中,当谈到董卓时,蔡邕长叹息一声,脸色也变了。王允看到后,勃然大怒:“董卓是汉贼,差点颠覆了汉室。你作为汉臣,应该一起愤恨,可你就因为一点私人恩惠,忘记了自己的操守,居然同情他,这不是一伙的逆贼吗?”

说完,王允便命人将蔡邕收押到监狱。很多人为蔡邕求情,蔡邕自己也上表愿意领受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只为活下来完成汉史。王允没有同意,不久,蔡邕死于狱中,引起天下震动。

曹操成功上位后,所有文武百官只要是不服曹操的基本都被杀了,可能严重点还要诛几族。当时还有几个大家也都差点被曹操所灭门,其中沛国丁氏就是其中一个大家。曹操和丁氏也是亲家的关系,但是因为丁氏有几次都站到了曹操的对立面所以差点被灭族,曹操的性格我们都知道是宁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伴君如伴虎啊。

三国乱世中,无数大家族因为站错了队而惨遭灭门,或者至少衰落。其中有一个家族与曹操家世代联姻,本来应该成为魏国的顶级家族,却因为在曹氏内斗中两次站错了队,被杀得七零八落,权力斗争的悲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俗话说落毛的凤凰不如鸡,汉末乱世,倒霉的名门很多,但沛国丁氏无疑是其中之最。

作为沛国排名前三的名门,丁氏与曹操的曹家关系极为密切,同郡、同县、门户相近、累代联姻,却偏偏没搭上曹氏成龙的顺风车,反而在曹魏时代两次撞到时代的枪口,惨遭诛杀,其落差之大,令人唏嘘。

谯县公族名门——曹与丁

1

首先要普及的一点:曹操的曹氏,出自东汉豫州下的沛国谯县,东汉同属沛国的知名家族,除了曹氏,还有谯县丁氏、萧县刘氏、龙亢桓氏等。

从门第来看,沛国排名第一的家族当属萧县刘氏,这家系汉宗室,出了东汉司徒刘光,刘光之侄刘矩又为太尉,是与汝南袁氏类似的累世三公。

萧县刘氏之下,排名第二第三的就是谯县曹氏和丁氏,两家都出过汉末三公(曹嵩和丁宫),仅从《三国志》显露的人物来看,曹氏汉末人物要盛于丁氏,除了太尉曹嵩外,还有尚书令曹鼎等高官,不过丁氏也没差到哪里,远在同县夏侯氏之上。

曹操与丁氏世为婚姻

作为丁氏在汉末的代表,丁宫,字元雄。《后汉书》:

太尉张温免,司徒崔烈为太尉。(187年)五月,司空许相为司徒,光禄勋沛国丁宫为司空。宫字元雄。

丁宫任三公的时期,与曹嵩相近,与曹嵩年纪应接近。

与曹氏联姻的世代旧婚

2

丁氏和曹家同郡同县,门第相近,对与曹家来说,丁氏还有一层身份——与曹家世代联姻的旧婚之门。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中魏文帝的郭皇后曾提到汉末婚姻传统:“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不得因势强与他方人婚也。” 《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赵威孙乡里旧婚。”

汉末联姻首选是门第相近、乡里优先,在此之外,也常有与邻县邻郡联姻,仍不脱“乡里”之义。

汉末曹氏应该是严格遵循上述传统的。要注意的是,从曹嵩到曹操,每一代的正室都有丁氏。

首先,曹嵩的正室夫人是丁氏。《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明确提到: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曹嵩)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此处明确提到了曹嵩夫人姓丁。而曹操,按理来说应是丁家的外孙,丁家即是曹操的外祖家。

再看曹操,《三国志-魏书-后妃传》中卞太后传附的《魏略》提到:“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脩及清河长公主。刘早终,丁养子脩(曹昂)。”从这里记载看,刘夫人可能是曹操第一任夫人,或出自沛国萧县刘氏。刘夫人早终后,曹操继娶丁氏,直到建安二年(197),曹操征宛城,曹昂死。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显示出霸相,但是,丁氏常言:“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遂哭泣无节。

太祖忿之,遣归家,欲其意折。后太祖就见之,夫人方织,外人传云‘公至’,夫人踞机如故。太祖到,抚其背曰:‘顾我共载归乎!’夫人不顾,又不应。太祖卻行,立于户外,复云:‘得无尚可邪!’遂不应,太祖曰:‘真诀矣。’遂与绝,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

从上述记载来看,因曹昂之死,丁夫人迁怒于曹操,与其说丁夫人被废,不如说是丁夫人先抛弃了曹操,曹操想挽回而不能。

当时曹操已经被封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但丁夫人却完全不管这些,搞得曹操极为难堪。可见除了其自身情绪之外,其家门势力或也给她一定的腔调底气。但事实上,随着曹操的崛起,当时的丁家已不敢开罪曹操。

自此以后,从曹操到曹丕、曹叡,形成了立贱不立贵的传统,所立皇后,多非高门。与上述事件有没有必然原因,就无从推敲了。

但是,曹操往后仍顾念着丁氏,甚至想继续维持姻亲关系,把女儿嫁给丁家。

太祖以(丁)冲前见开导,常德之。闻(丁)仪为令士,虽未见,欲以爱女妻之,以问五官将。五官将曰:‘女人观貌,而正礼目不便,诚恐爱女未必悦也。以为不如与伏波子楙。’太祖从之。寻辟仪为掾,到与论议,嘉其才朗,曰:‘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是吾儿误我。’时仪亦恨不得尚公主。

在此时曹操仍维持着乡里联姻传统,两个人选丁仪、夏侯楙都时曹家同乡。

《军师联盟》中的丁仪

对于丁仪,曹操连人都没见过,就想把爱女妻之,后来甚至还说就算丁仪两眼都瞎了,也应该把女儿嫁给她。除了丁仪父亲有功、丁仪本人才华高之外,丁氏的家族门第应也起到一定作用。

曹操的亲信功臣丁冲、丁斐

3

除了同乡、世代与曹氏联姻外,在曹操起家过程中,曹操对丁氏的同辈之人都极为亲近。

丁仪之父丁冲,字幼阳,早年是能与曹操同床“共宿止”的名士,在建安年间做到了司隶校尉的高官。

《魏略》:

丁仪字正礼,沛郡人也。父冲,宿与太祖亲善,时随乘舆。见国家未定,乃与太祖书曰:‘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时矣。’是时张杨適还河内,太祖得其书,乃引军迎天子东诣许,以冲为司隶校尉。后数来过诸将饮,酒美不能止,醉烂肠死。

《曹操集-丁幼阳令》:

昔吾同县有丁幼阳者,其人衣冠良士,又学问材器,吾爱之。后以忧恚得狂疾,即差愈,往来故当共宿止。吾常遣,谓之曰:’昔狂病,傥发作持兵刃,我畏汝。‘俱共大笑,辄遣不与共宿。

另外,沛国谯县丁氏还有一支:典军校尉丁斐、丁斐之子丁谧。其中丁斐也是曹操所亲爱之人。

《魏略》:

丁谧,字彦靖。父斐,字文侯。初,斐随太祖,太祖以斐乡里,特饶爱之。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为典军校尉,总摄内外,每所陈说,多见从之。建安末,从太祖征吴。斐随行,自以家牛羸困,乃私易官牛,为人所白,被收送狱,夺官。其后太祖问斐曰:"文侯,印绶所在?"斐亦知见戏,对曰:"以易饼耳。"太祖笑。

两次站错队的惨剧

4

丁谧的活跃时间在魏明帝时,尽管其父丁斐只终于典军校尉,但从记载来看,丁谧自视门第极高:“又其意轻贵,多所忽略,虽与何晏、邓飏等同位,而皆少之,唯以势屈於爽。爽亦敬之,言无不从。”

丁谧跟错了曹爽

丁家的第三代,与同县的曹氏、夏侯氏仍然关系密切。丁谧与曹爽关系极深,而丁仪、丁廙兄弟,也与夏侯家关系也斐浅,“(丁仪)乃对中领军夏侯尚叩头求哀,尚为涕泣而不能救。”

但是,最终丁氏的这两支,分别在魏文帝、齐王芳时代栽到底。

丁仪、丁廙兄弟早年党附曹植为羽翼,“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

丁谧因为党附曹爽,高平陵之变后,为司马家所诛,按当时的搞法,至少被诛了三族。

作为东汉名门、曹家乡里旧族、累世姻族、曹操外祖家的谯县丁氏,在汉魏时代的重大变迁中三次站错队:

首先,丁夫人与曹操联姻而没有善终;

第二次,在曹丕与曹植的太子之争中站在了失败者一方;

第三次,在司马懿与曹爽之争中立挺了曹爽。

最终,丁氏不仅没有因曹家的崛起而成为后族,反而在魏朝两次遭到诛灭,堪称三国最倒霉的名门。其深层次原因(尤其是前两次),或都与丁家自视甚高,脱不了干系。

几次大难之后,但毕竟是曹家的姻族、外祖父家和功臣旧家,丁氏并未族灭。

汉晋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宗法系统,谯县丁氏家系也较为庞大,所以尽管“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但不排除丁氏其它族支以男丁为丁仪、丁廙嗣后的可能。

另外,三国尤其是魏,对罪臣的诛法也有许多诛本人不诛子孙(如许允)、诛近亲不诛远亲,诛子不诛孙的案例(如邓艾等)。

丁家进入晋朝后仍有后代,仕宦水平也不低。《裴子语林》中就记有著名的陈寿索米说:“陈寿将为国志,谓丁梁州曰:“若可觅千斛米见借,当为尊公为佳传。”丁不与米,遂以无传。”可见丁仪、丁廙后代仍有人做到了梁州刺史。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刘备占领荆州后为什么不把荆州当首都? 诸葛亮死后姜维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