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古时候人们一天要吃几顿饭?是一日三餐吗?

古时候人们一天要吃几顿饭?是一日三餐吗?

时间2022-04-01 20:14:48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21810

小编刚刚看到一个非常搞笑的话题,那就是古时候的人们一天吃几顿饭呢?是像我们现在这样一日三餐吗?小编觉得应该不是这样的,毕竟在当时中国非常的贫穷,而且粮食也没有这么多。如果随意吃,那就早没吃的,都得饿死了。到底古时候的人一天吃几顿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但实话实说,那也只是一个缩影。要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我想几天几夜恐怕也讲不完,只好挑几个紧要问题,走马观花一下。

比如,古人一天吃几顿饭?大家在家里围在一起吃饭,究竟从何时开始?餐桌上先后有哪些东东?不同地方,饭菜有啥区别等?

一天吃几顿饭?

当下一般是三顿(当然有的人因养生或治病需要,一天吃四、五顿,那是特殊情况,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但古人特别是秦汉以前所谓普通老百姓却是吃两顿,俗称“朝食”(大约上午九、十点左右和“哺食”(大约在下午三、四点左右),也就是一早一晚。

但从唐、宋是个例外,宋朝老百姓和当下一样,一天吃三顿。当然类似的“例外”,对宋朝来说还不止这一个,后面会有讲述。

为啥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呢?

是为了身体健康吗?当然不是,因为古人平均寿命和当下人没法比,人生七十古来稀,当下人活到七、八十比较常见。

古人吃两顿,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当时生产力底下,袁隆平还没出生,粮食生产率自然不高,如果大家都一天三顿,敞开肚皮吃,粮食是不够吃的。

其次,我们现在吃晚饭,大多有电灯照明,很温馨,可古人没当下人好命,因为没电。有人说,古代不是有油灯吗?

嗯,这个确实有,但普通老百姓可消费不起,尤其一用就是几个小时,那得花费多少银子啊,老百姓自然心疼,只能以“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心态,特别急需时才用油灯,否则就不会有什么“凿壁借光”的故事了。因此,说古人基本上没啥夜生活,倒也是事实。

每到傍晚天黑时,大多老百姓就要“洗了睡”。既然睡的早,那起床时间自然也早。

古代老百姓基本上在五、六点(天蒙蒙亮的样子),就已经起床了。皇帝上朝也是这个时间,大臣们五点左右,就得从热被窝里爬起来上朝,因为迟到是要打屁股的。

因为古人没有中饭的习惯,自然也没有午睡的习惯。因为午睡是吃了中饭后,血液大多到胃里导致脑供血不足,人会感到晕沉沉才有午睡的需要。

孔子的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气得孔老夫子大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刚才我说唐、宋时期是个例外,就是老百姓也开始吃中餐了。

贾岛《送贞空二上人》诗云:“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就管午饭叫“中餐”。白居易《咏闲》云:“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就叫午饭了。

唐、宋经济确实够发达,商业活动很繁荣。到了晚上,有钱的老百姓大多想上街溜达、娱乐、消费,城市商户也想借此做生意多发点财,恰好,特别是宋朝皇帝很开明,推行的是鼓励经商(70%的税收带来工商)政策,加之签订合议后多年无战事,干脆就取消了实行了好多年的“宵禁”政策。

百姓们晚上上街干什么呢?他们逛夜市,吃夜宵、看戏、溜达,谈谈恋爱,甚至到公共澡堂去洗澡(公共澡堂直到宋朝才出现)等。也就是从宋朝开始,“吃宵夜”的概念才出现。

北宋南迁临安,原开封市民也把在吃夜宵的传统习惯带到了南方,在这一时期,虽然乡下人依然是两顿,但家里条件好的,在自己家里做夜宵,城市多数会在晚上吃夜宵(当然有的在家里吃)。宋朝皇帝喜欢吃夜宵时喝羊肉汤,这个习惯还普及到了民间。

明、清两朝延续了“宵禁”政策,明清两朝的平常百姓重新恢复到一日两餐的情况。不过那些皇亲国戚、贵族地主、大户们除外,由于在大宅院内,这些大户基本上还保留自己的夜生活,内容基本上是看戏,夜宵等自然是免不了,这也看得出古代贫富差距很严重。

其实,不仅是明清,就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到清末,皇室、贵族阶层以及有钱人,大多也是一日三餐甚至更多餐。比如汉朝帝王就是法定四餐制。班固《白虎通》还解释了原因,说,“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不过,普通老百姓却消费不起,不要说两餐,遇到战乱灾荒,能保证一天有一顿饭就不错了。

那么,中国普通老百姓一日三餐何时出现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陆续进入中国,自然也包括一日三餐的习惯,再加上粮食生产率比过去有所提高,于是到了20世纪早期,一日三餐的习惯逐步普及到民间。

不管是一天两顿还是三顿,既然说是吃饭,那么古人餐桌上,究竟都有些啥呢?餐桌上从单调乏味到现在的丰富可口,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确实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说起裴元绍可能还有些朋友不太认识,裴元绍是张角的部下,当时黄巾起义失败裴元绍就和周仓当起了山贼。期间碰到了关羽,两人也是相当关羽的部下,但是裴元绍之后却被赵云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要说裴元绍可能也是自作自受,而且极度的不信邪,惹谁不好偏偏惹到了赵云。有些人觉得赵云本不该杀他,但是当时的赵云可能也是看不惯山贼的作风想替天行道罢了。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虽以“三国”为名,却并不仅仅描绘了,魏蜀吴立国之后的情形,甚至不仅描写了孙曹刘三方的角逐。在重点描绘这些人物之前,还有黄巾军起义、董卓叛乱、袁绍称雄、诸侯称霸等情节。通读小说,我们不难得知,轰轰烈烈的黄巾军起义,很快便被全面镇压,没有掀起太大的浪花。但是张角三兄弟被灭之后,还有很多黄巾余孽存在,这些黄巾余孽中,有很多人选择了落草为寇。

这些落草的黄巾旧党中,有人得了一个好归宿,例如两臂有千斤之力,板肋虬髯,形容甚伟的周仓,追随关羽而去,专门为关羽抗刀。后来关羽被擒杀,他自刎身亡,从此与关羽共享供奉。再如廖化,虽然最初关羽拒绝了他的追随,但他最终还是成为了关羽的部将,又在关羽去世之后,随蜀军数度北伐,成为了蜀中著名的老将。也有人死得痛快,例如廖化的同伴杜远,抢了关羽护送的甘糜二夫人车驾,被廖化所杀。不过,在这些落草之人中,有一个运气最“好”,却也最倒霉,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人名叫裴元绍,是周仓的故交,也是将周仓引荐给关羽的人。说他运气最好,是因为他下山抢劫两次,便遇上了两位后来名列五虎上将的名将;说他倒霉,则是因为他很快便被诛杀,而且无人为他鸣不平,其死亡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接下来,我们便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两次抢劫经历。

一、抢劫关羽

小说第二十八回中,关羽护送甘、糜二夫人离开曹操,前去与刘备汇合,在途中他曾借宿于一户姓郭的人家。因为赤兔马太过显眼,这户人家的儿子想要盗马,失败之后便将此事转告了裴元绍。裴元绍听闻有千里马出现,也起了贪欲,于是在第二天早上拦住了关羽,大叫:“我乃天公将军张角部将也!来者快留下赤兔马,放你过去!”结果关羽一表明身份,他立马“滚鞍下马,纳头便拜”,这一次抢劫也无疾而终。

后来周仓到来,将自己的部曲转交给他,追随关羽而去,他虽然也想追随关羽离开,为自己谋一个好前程,却在关羽和周仓的劝说之下,奉命留守,等待关羽日后调遣。

二、抢劫赵云

按理说,一次抢夺名马失败,踢到铁板之后,他应该吸取了教训才对。可是,不知道是因为裴元绍不信邪,还是因为他对千里马有太大的执念,关羽前脚离开,他后脚便再度下山抢马。这一次他的确没有再遇关羽,却遇上了武艺不输关羽的赵云。虽然赵云的性格要比关羽好的多,但是赵云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最看不上的就是山贼盗匪之徒,再加上他当时无处栖身,心情不好,所以遇上裴元绍之后,他二话不说,一枪便将其挑于马下了。

令刘备欣赏不已的大将赵云,比起一个没有正式编制的裴元绍,要重要太多,再加上裴元绍本身有错在先,所以不管是刘备,还是关羽,亦或是周仓,都没有为裴元绍鸣不平。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裴元绍是一个“运气爆棚”的人,毕竟连续两次下山抢马,分别遇上关羽和赵云,这种概率小的可怜;与此同时,他却又是一个最倒霉人,明明他比周仓先遇上关羽,却奉命留守,明明赵云比关羽性格温和,他没被关羽刁难,却偏偏死在了赵云手中。更悲催的是,他的死亡仅仅促成了赵云对刘备的追随,除此之外,并没有掀起任何浪花。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古代大臣和皇帝上朝的时候突然想上厕所怎么办? 蜀国快灭亡时刘婵应该投靠孙吴还是直接投降?诸葛亮在世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