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贪官如何能够善终?
很多人都厌恶贪官,历史上,只要有贪官的存在,很多都是民不聊生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个贪官,他作为一朝的开国功臣,没有被过河拆桥的皇帝斩杀,也没有因为贪财受到过一点处分,反而是越贪官越大,他就是西汉陈平。难道,贪财竟然是他的护身符吗?
陈平从小就暴露贪财的本性,后来几经跳槽,成为刘邦阵营中仅次于张良的重要谋士,最终官居宰相,位极人臣,实现了“得宰天下”的远大理想。他是史上有名的宰臣,也是有名的贪财之士,但在他这贪得无厌的一生中,却从未因贪腐而受过哪怕一点处分,而是越贪官越大,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想,他主要是守住了两条底线。当然这个底线不是道德的底线,更不是广大人民对官员要求的底线。
第一条底线是刘邦的底线。那个时代衡量一个官员的好坏并不是贪或不贪,而是他到底有没有水平,是真正的唯才是举,而不是德才并举。尤其是开国皇帝,为了打败对手,便到处拉拢人才,只要你能为我所用,其他的事都可以放在一边,什么人品,什么道德,统统见鬼去——魏无知那一番话,真是一语中的。魏无知能看出这些开国君主的思想,陈平难道看不出么?陈平并非一个不怕死的人,如果让他在财富与性命当中进行选择,他肯定会性命优先。但他知道刘邦的心思,只要他能为刘邦贡献智力,刘邦就不会在意他这些人品方面的事。况且刘邦在人品方面也不是什么好鸟。起兵之前,他是亭长兼无赖,最大的爱好就是酒与色。他这两方面的爱好连樊哙都觉得过分了——在入咸阳时,这个大老粗都还提醒他不要再那么肆无忌惮了好不好。因此,当周勃在刘邦面前告发陈平之后,他在责问陈平时,根本就没有提到“偷嫂”的事。
陈平坚定地认为,刘邦离不开他。而他也确实为刘邦解除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困难:
荥阳之困,让刘邦死里逃生;白登之围,再让刘邦死里逃生。离间范增,使得项羽自毁长城,为大汉一统天下去掉一个劲敌;云梦之游,使得刘邦一举拿下韩信,再解大汉一场危机。
在刘邦看来,这些金点子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于是,他就笑看陈平变本加厉地贪,你高兴了、心情愉快了,脑子就会更加好用了。
刘邦心里另一个底线是:只要你不背叛我,只要你不跟我抢天下,我就不跟你为难。最看出刘邦这个底线的汉初功臣只有两个人:张良和陈平。张良最后以消极的态度来躲避刘邦,来个急流勇退,远离权力中心,得以独善其身;而陈平却舍不得远离富贵。他就在刘邦眼皮底下,不断地贪,但永远不会暴露出一点野心来,让刘邦对他很放心,以至刘邦在临死之前还说:“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难以独任,其实就是没有独当一面的领袖素质——这样的人是不会谋反的。你让他当多大的官,他就当多大的官,而且只要刘邦想搞定谁,他立马就帮刘邦想办法。这让刘邦觉得很放心,连吕后对他都很放心。这两个人一放心,陈平就可以放心地发大财了。
中国古代一些君主的人才观并不是什么德才兼备,而只是能为我用、不怀二心的就是人才。这个底线,后来曹操的《求贤令》就说得很直接:“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其中“盗嫂受金”四个字指的就是陈平。陈平那颗脑袋虽然聪明,但他做梦都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他还被大汉的终结者曹操当成贤才的典型来吹捧。
另外,陈平还守了一个底线,就是同事们的底线。
他成为大汉的重臣,实现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但他知道,他家里金钱成堆,眼红的人肯定不少。当时他的同事,都是大汉王朝老一代功臣,个个都是大功在身,而且很多人的资格比他还要大得多,你要是得罪他们,他们联合起来,同样可以搞定你。因此,他对这些人基本都是相见时,满脸堆笑,当官时,也都能让一让。就连曾在刘邦面前告他的状的周勃,他都可以让一把。汉文帝刚即位时,他就把右丞相之位让给这个大老粗,而自己只当第二把手。其实他对周勃肯定是恨之入骨,但他从没有说过周勃的坏话,从不跟周勃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你当你的官,老子贪老子的财。各取所需,互不相干。
可以说,陈平是汉初典型的大老虎,但他却在那个时代如鱼得水,非但不因贪而被当成老虎打掉,反而活得比其他功臣更幸福。
这是因为他生在了一个奇葩的时代——任凭皇帝“爱憎行赏诛”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贪未必是件坏事——当年王翦带着倾国之兵南下灭楚时,就不断地向秦王狮子大开口,一有时间就要求赏赐田地玉帛,连他的副手都觉得太过分了。但他说,如果他不这么做,秦王会怀疑他志在天下。他这么做了,秦王才相信他只是图一时富贵,是个没有雄心壮志的老兵而已。由此可知,在一个家天下的封建时代,只要你掌握了皇帝心里那根底线,你再怎么腐败,都不会被定性为大老虎。
刘氏三代皇帝外加吕后对陈平都很满意,你贪就贪吧,只要你能为我所用,你就是好人,至于贪财好色的行为,只是人品中的缺陷,认真算起来,是小节而已,用当时的话说,就是瑕不掩瑜、癣疥小疾,无伤大雅。在这个实用主义的指导下,大汉王朝后来的官员就不断地贪腐下去。盛极一时的大汉王朝最终也因此而亡国。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五次均没能给魏军造成致命打击,很多人说是因为诸葛亮碰到了他的克星司马懿。其实司马懿心里还是对诸葛亮有所忌惮的,所以做什么事都万分小心,而且最后还被死诸葛吓跑,不过司马懿的手下郭淮并不惧怕诸葛亮,两次献计都完美攻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如果当时魏军没一个能站出来的人可能北伐之战结局也不好说了。
得知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司马懿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此时,司马懿大军也进至渭水北岸。大部分将领都认为应该以逸待劳,大军主力留在渭水北岸,等待诸葛亮大军的出击。但司马懿认为,渭水以南地区人口较为稠密,是必争之地,绝不能让诸葛亮夺取人口,于是下令大军加快行军速度,并在到达渭水后不做停留,立即渡过渭水,背水扎营。下一步诸葛亮的行动将如何展开呢?司马懿陷入沉思,此时雍州刺史郭淮却一语道破了诸葛亮的意图,他认为北原地区必定是诸葛亮下一个要攻占的目标,并向司马懿建议,立即出兵抢占北原,夺取战场的主动权。
不过,郭淮的建议却受到部分曹魏将领的质疑。但郭淮坚持己见,并终于说服司马懿由自己亲自率兵赶往北原固守。而正当郭淮刚刚在北原完成防御工事时,诸葛亮的大军赶到, 想北原发动猛攻。但诸葛亮却没料到郭淮竟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经过激烈的战斗,北伐大军无法攻破北原,不得不全军撤回。诸葛亮的第一次突袭战就这样中途夭折。
突袭北原不成,北伐大军突然向西运动。此时在司马懿的军帐又出现了一件分歧,大部分将领认为应当集结重兵对诸葛亮进行拦截,而这个建议又遭到了郭淮的反对。郭淮认为,北伐大军的西进只是佯动,目的就是为了声西击东,其真正的目标是在东部的阳燧地区。
最终,经过激烈辩论,司马懿再一次选择了郭淮提出的战术,派遣郭淮与将军胡遵在阳燧与积石一线布防,大军主力则加快行军速度,迅速完成在渭水以南地区驻扎的任务。就在曹魏大军密集调动的同时,诸葛亮也突然改变部署,下令将西进的军队调头向东,向阳燧方向运动。这一次诸葛亮再度失算。北伐大军遭到郭淮与胡遵所部的顽强阻击,突袭战变成了阵地战,占不到任何便宜,不得不再度回撤至五丈原一带。
就这样,诸葛亮精心设计的两次突袭战都被郭淮识破,战事不仅毫无进展,北伐大军形成了对曹军主力对峙的不利局面,陷入僵局。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