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大文豪苏轼究竟有多爱吃?

大文豪苏轼究竟有多爱吃?

时间2022-04-01 20:12:43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44857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江浙菜系中有一道名菜,名为东坡肉,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是来自于宋代大文豪苏轼苏东坡,很多人也都对这道菜的来历有所耳闻。除此之外,苏轼对于美食界的贡献可远远不止这一道,甚至还有一个东江菜系。那么,作为一代大文豪,苏轼为什么对吃如此情有独钟?他又到底又多爱吃呢?

高级知识分子,喜欢凡事排个“美感差序”,食物也不例外。

古代最有名的肉食者当属苏东坡,传东坡有一首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若要不俗与不瘦,除非天天笋烧肉。”这首或为杜撰,但苏东坡确实会写打油诗,还有一首《猪肉颂》证明东坡肉不是讹传: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除此之外,其他的诗句中也均有表达一个人对食物的热爱之心:“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句诗里就有三种好吃的。他吃起东西来还毫无节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有人说,在那个政治思想、诗文辞赋、山水园林、琴棋书画、茶道歌舞都繁荣发展的宋代,苏东坡的现实人生却并非如诗词一样浪漫。他科举出身,初出茅庐才华便声震朝野,然而他却与自己的老师欧阳修一道,站在反对王安石的行列里。其实我觉得不然,苏东坡的一生明明都在惦记着吃,哪有时间管这些。

据食客汪曾祺先生考证,苏东坡还“爱吃猪头,也不过是煮得稀烂,最后浇一勺杏酪。——杏酪想必是酸里咕叽的,可以解腻。”

时至今日,以“东坡”之名命名的菜肴有很多,如: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饼等。可见我们的东坡居士在食物届对后人影响颇深,尤其是在猪肉的路上,一发不可收。

九朝会当有十八菜作为镇店,却偏偏选择了“九朝一品红烧肉”作为代表座之一。一是作为文人墨客的最爱,二是从食材到盛盘都极为讲究。太上老君原形的炼丹炉作为盛盘器皿,先在造型上取得了一席之地,再来就是保证了他原始肉味与温度的存留。

既然爱吃红烧肉,对猪肉的挑剔是避免不了的。吃肉的最高级别是看规格,九朝一品红烧肉采用的猪肉来自于内蒙大草原的跑山猪。吃纯天然草料,喝山泉水,而且规定是一年生长周期。共十二块红烧肉,五花三层分明,肥瘦肉厚度相当,一整块五花肉厚度为一寸左右。

猪肉的搭档必须是西兰花。西兰花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和胡萝卜素。从处理鲜肉到盛盘,厨师们从来都是用心处理每一处细节,在传统技法上又加以改良,加工时充分排出油脂,入口香糯而不油腻。

文豪都是美食家,喜欢美味佳肴,喜欢写令人流下馋涎的美食美文。或许肉是世俗的,是带着烟火气的,但若要不枉此生,谁还管什么“肉食者鄙”?

自古以来,孝道一直都是人们十分推崇并且重视的,包括现今的社会,家里的长辈、学校的老师都会教导学生要孝敬父母、尊长。我们也经常能在影视剧或者书中看到一句话,讲的就是孝顺需要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但是,除了无后为大,基本上都不会再多说,所以也就很少有人知道。那么,除了“无后”这一条,还有哪两条会被认为是不孝的举动?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话。即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

汉代经学家赵歧所做的《十三经疏》,对孟子的话进行了注释,说:“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由于断绝后代才是最大的不孝,因此舜为了不绝后,不告知父母便娶妻,在明理的君子看来,是可以理解的,就和禀告了差不多。

古代有三大不孝。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这是一种不孝。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其中孔子的弟子曾参就问孔子:“子女一味顺从父母之命,这可以称作孝吗”?孔子答道:“这是何话!这是何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应该婉转指出。如果父母错了也一味的听从父命,那怎么能称为孝呢?”从《孝经》中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赵岐所分析孟子所说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孝经》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古代学子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在朝为官,但赵岐为什么说不为禄仕呢?这应该和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有关。但即便是这样,为了侍奉双亲,也要去做。孔子也说上之天子,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怎样也都要尽孝。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对于第三条,不少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给人们套上的枷锁。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不结婚生子,这个社会还能延续下去吗?我们不排除在古代,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来劳动,来打仗。可这点这无意中符合了自然的规律。孔子是很精通《易经》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经》就是一本揭开宇宙自然规律的书。孔子赞《周易》,为《易经》写了一本《易传》,成为后世读《易经》必读之书。结婚生子是自然的规律,任何反自然都是不应该的。正因为这样,孟子也许才会说无后为大。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诸葛亮北伐失败郭淮才是立大功者 司马懿真的怕诸葛亮么? 一个大贪官如何能够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