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看似柔弱的宋朝真的一点也比不过唐朝吗?

看似柔弱的宋朝真的一点也比不过唐朝吗?

时间2022-04-01 20:12:29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30782

宋朝其实让人有些爱恨两难,单说它推崇文人的地位,而极力压制武将,就可以算作一条亡国的因素了。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认为,如果唐宋是两个同时存在的政权,打起仗来,唐朝的胜算可能会更大一些。然而,宋朝前后延续了三百多年,比唐朝的时间还要长,这样的宋朝,当真一点也比不过唐朝吗?

一直以来我们对宋朝的“网评”不佳,无数的文学作品描绘出的宋朝窝窝囊囊,辽国、西夏、金国、蒙古,似乎任何和宋朝毗邻的势力都能来捞一把油水。北宋时期虽然签订了“澶渊之盟”,表面上宋辽以兄弟相称,其实宋国每年要往辽国送钱送东西,来维持两国的“平等友好”。到了南宋有一段时间连皇帝登基这样的事情都要预先向金国“请示”,哪有一个国家该有的气度和魄力?蒙古更是灭了宋朝,建立了元朝,将这个赵氏家族建立的国家完全抹杀了。正是因为宋朝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扮演着“落后挨打”的形象,在许多人心里会描绘出一个吏治腐败、君王昏庸、百姓颠沛、无能窝囊的宋朝形象,可是宋朝真的这么不堪入目吗?其实宋朝不但社会和治安非常稳定,经济和贸易甚至高速发展,人们相对于唐朝而言获得阶级地位的提升也更有空间,从这3点来说,宋朝远要比大唐盛世做得好。

第一,经济大飞跃。我们对宋朝经济的飞跃相信有所耳闻,宋朝时期不管是人口、垦田的数量、粮食的产量都到达了一个巅峰,光开封一个城市就有两百多万人口,这么庞大的人口总数没有大量的粮食支撑是不可能的,谁能喝西北风活下去?宋朝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战争时期,但是人口不但没有因为战乱而锐减反而节节攀升,可以说明它的财力相当雄厚。

在宋朝到酒楼吃饭似乎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在《水浒传》中有许多故事都发生在酒楼,在宋朝那些特别上档次的酒楼被称为“正店”,这些店里器皿酒具用纯银打造,也就是说只要你有钱到大酒楼里吃顿饭,小二端上来的杯碟碗筷都是“钱”打的,这一桌子吃饭用的家伙要上百两银子,这可不是独一家,单单开封城里这样的正店就有70多家。小小的酒楼老板都能这么阔气,想想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差不到哪里去。

第二,幸福的日常生活。宋朝的日常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水深火热,相反还很惬意。生活很便利,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别以为宋朝和我们现代社会似得,家里缺什么淘宝一下或者去超市逛一逛什么都能买到。在古代货源和交易场所有严格的规定,在唐朝的长安集市只有两个地方,一个东市、一个西市,你要开店叫卖必须在那两个市场,居民区里是不允许开店的,我们现在看到马路两边的临街商铺从宋朝开始渐渐形成。想想看如果住的离两个市场近也就算了,如果住得远,出门买点东西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又不能滴滴打车,谁还有购买欲?自从宋朝形成了开设沿街店铺,大家买东西方便了,“逛街”在家门口就行了,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欲。

宋朝的人们还有多姿多彩的夜生活,唐朝有宵禁制度,到了某个时间城里所有的门都要关上,不能随便在街上乱走,自然就不需要路灯了。唐玄宗要把贵妃接回来都要写一份手谕,让守城士兵把门打开、把灯点起来。天一黑唐朝百姓是没有夜生活的,就算在外面走走都不可以。宋朝就不一样了,宋朝开始有了夜市,一到晚上灯火通明,工作了一天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夜晚时光,店铺也延长了营业时间,宋朝经济好和这些政策也息息相关。

第三,平等的待遇。我们一直夸赞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给了广大底层阶级一次阶级提升的机会,要知道在唐朝科举制度其实有很大漏洞,首先替考成风,找人做枪手在唐朝不是什么新鲜事,唐朝著名诗人温庭筠,绰号“温八叉”,在当时温庭筠出名除了他作诗作得好以外,做“枪手”更出名,有一次在考场上替八个人考试,还提前交卷,由此得名。除了替考,在唐朝推举制度依然适用,王维就是靠玉真公主推荐入朝为官,而李白也想得到玉真公主的推荐跳过科举考试,获得一官半职。

在宋朝,科举考试又加入了“誊录”和“糊名”两项制度,并且一直到今天依然使用,誊录是请专人把考生的试卷重新写一遍,想在考卷上做记号、看笔迹的作弊情况就被杜绝了,相当于我们现在电脑阅卷。糊名是把考生的名字糊起来,不让阅卷官看到,杜绝相互串通,我们现在大部分考试都采用糊名制。

办学校在宋朝不是什么新鲜事,地方上的官学普遍都设有小学,专门招收年纪小的学生读书,除了官学,私人开设的学堂也很普遍,虽然没有“义务教育”一说,但是全民学习的风气已经初见端倪。

从以上3点可以看出,宋朝虽然在对外势力上比较薄弱,但是国人的生活还是比较富足,社会发展很快,甚至可以碾压大唐盛世。

如果说魏国的人才是三国里排第一的话,那吴国应该就是第二。其实吴国也有很多带兵打仗出谋划策的能手,只是在三国演义里被淡化了很多。其实拥有陆逊算是吴国最大的福气了,如果没有陆逊说不定夷陵之战吴国就不会赢,而且陆逊一生不管是面对曹魏还是汉蜀都没有吃过败绩。按照战绩来说陆逊远比诸葛亮要强上很多。

说起三国,如果虎臣要让大家评选出一个兵神出来,大家会选谁呢?诸葛亮?周瑜?还是曹孟德?这里虎臣告诉大家,他们三位在今天的主角面前,都算不得兵神。这位主角一生没有一场败仗!他就是陆逊,下面来带大家看一看。

相信大家都知道夷陵之战,演义里说火烧连营八百里,实际上这是夸张说法。但是陆逊从夷陵之战之后就已经成为孙吴军事统帅了,和诸葛亮很像,少年成名,位居高位数十年。只不过他比诸葛活得长了不少,而且后期击败曹魏,收服山越,稳定土著大族。要不是孙权年龄大了害怕他功高震主,把他给冤死了,要不然陆逊和他儿子应该能挡住西晋不少年。论地位两人差不多,但是论功绩,陆逊可能要强于诸葛亮。

陆逊在《三国志》中与诸葛亮独自立传,其定位独特。陆逊常年主掌军事,在治国上的功绩并不如诸葛亮显著,228年发生的街亭、石亭二战,诸葛亮以兵败告终,陆逊以全胜而赢。在军事行动上陆逊亦并非好战之辈,诸葛亮活跃的时期里陆逊并没有太大动作。故而非陆逊不会打败仗,是他根本就不打险仗,没周全胜算干脆不出兵。陈寿称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又赞叹陆逊的奇谋。

在三国时期论治军水平首推曹操、诸葛亮,曹操军法严厉,动则就使用重刑,这是他在乱世中控制人众最直接的手段。诸葛亮赏罚并重,骨子里是法家一套,倾向于严法治军。这两人建立的部队战斗力在三国数一数二的强悍。诸葛亮以正兵闻名后世,曹操精通虚实之道,对自己部队战斗力也相当自信,不怕打硬仗。陆逊与前者不同,他提倡先礼后刑,治军注重仁德,以获取民心为基础,使军民甘愿为自己效力。陆逊领军很少有与敌人正面打硬仗,每次作战无不以计策作为辅佐,疑兵、虚实、火攻、离间、佯攻、诈败无所不用。

暨艳力主反腐,陆逊常谏戒他态度不能太强硬,最终暨艳果如陆逊所言,他还是斗不过江东权贵。诸葛恪身为晚辈,陆逊传授他人生经验,说自己对前者共同进步,对下者加以扶持。陆逊在世时没有谁不服他,诸葛恪后来起兵二十万北伐,所能统领的部队是陆逊巅峰时期一倍之多,最终惨遭大败。诸葛恪也是一位有谋略的将领,可惜他没有陆逊那样能令下上信服的长者气度。

比起曹操、诸葛亮治乱的军事思想,陆逊首先思考收拢人心,他并不采取严厉军法控制军队,陆逊多次向孙权提倡以宽松政策治国,利用民力取胜,认为严刑峻法不是成大业者所为,更倾向于孔子足食足兵的军事思想。故而曹操、诸葛亮是法家,陆逊倾向于儒家。陆逊以贤明被称为神君,荀彧的爷爷荀淑亦曾被称为神君。他们都是因为为官爱民,明察秋毫才被称之为神君。孙权占据荆州后,采纳陆逊以教化安抚的策略,使荆州没有发生过重大叛乱,相比之下曹操军令中有敌人抵抗将会被屠城的法令。曹操进攻河北,攻城略地的速度很快,但是反复叛乱的情况很多,正是因为他只讲究效率,对军民安抚做得不够,只是用威吓令敌人暂时降服。

陆逊对待敌国军民都采取优待政策,诱使魏国江夏功曹赵濯、弋阳备将裴生及夷王梅颐等倒戈来降。吴国境内民变甚多,陆逊不喜欢以军队讨伐,多采取安抚策略。诸如此类无不显示陆逊是一位有德之人,也许他不像曹操、刘备有进取天下的雄风,不如诸葛亮、周瑜匡乱的气魄。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两种强人,一种是通过自己奋斗开创局面的英雄,一种就是能够顺应历史进程利用形势的智者。

陆逊毕生中没有打过真正全败的战役,所取胜之时也是全胜之仗。刘备伐吴时,先锋攻破秭归,陆逊退回有利于防守的夷陵地区与刘备相持。采取严密的守势不能够胜利,可兵法历来提倡先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思考取胜之道。陆逊在刘备进攻时也不可能有必胜之法,在长时间对持中掌握对方将领的性格、战术、军队状态,从而想出取胜之法,这就是名将能顺应局势破敌的才能。又如石亭之战,孙权与诸葛亮同年出兵,诸葛亮军春天就在街亭战败,孙权和陆逊一直筹备到五月,令周鲂做出诈降准备,一直到引诱曹休进军,八月份时陆逊才出兵。当时曹休败局已定,还没交战朱桓就进言派兵到夹石、挂车断曹休后路,陆逊否定了这一个战略。高明的将领在还没有实施具体战术前就已经算出战争的胜负,因为他们是根据整个战争的局势来判断胜负。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百家姓为什么赵排第一 朱元璋建国后杀了那么多功臣,为什么汤和却能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