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古代考试是如何识别考生身份防止作弊的?

古代考试是如何识别考生身份防止作弊的?

时间2022-04-01 20:11:16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30948

我们都知道现在不管做什么都需要考试,现在的考试也越来越成为人们一种选拔人才的手段了,那么,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参加考试的呢?古时候考试又是如何防止考生作弊的呢?小编在网上查看了一番,制度还是非常的严格的,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吧!

在中国古代,由于科举考试成绩与名利、仕途直接挂钩,作弊现象尤为严重。如何确保考试公平,各朝都有一套相应的办法,其中以清朝的考试管理制度最为完备,考场纪律为“史上最严”……

“准考证”上没照片,如何辨识考生?

考试作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人代考,古称“代笔”,又称“倩枪”、“枪手”。古代由于照片技术尚没有发明。

功能类似于现代准考证的“票卷”,“考凭”上是没有照片的,考生凭票入场,“枪手”很容易混过去。为防止有人钻“空子”,清代考场实行“点名识认”。

所谓的“点名识认”就是点名进场,对其进行辨认,这是考生入场必经的首道关口。入场前,在门外设序进牌,上面写明牌数、省份名次,以便考生认明随行,听候点名识认。

古时的考场称“贡院”,“点名识认”程序在贡院的最外一道“龙门”进行。点名好办,识认不容易,守门人都是随机新换的兵役,不认识考生怎么办?考生要拿出“识认官印结”。

“识认官印结”是古代流行的一种行政文书,上面盖有官印,证明考生身份的真实性,防止冒名顶替。这种文书实际作用是一种担保书,一旦出事,“担保人”跟着倒霉。“识认官”就是担保人,其姓名登记在点名册上,叫到考生时他就出来辨认。

这种办法其实是一种原始的人工“人脸识别技术”,识认官临场辨别无误后会签字放行。万一识认官不到场,除了将其所报的试卷扣除以外,识认官也将被查处。对国子监、府学出来的特定人群的考生,也可由其老师(助教)一类考官认可的人员出来辨认。

需要说明的是,不只考生这样,凡进入考场的人员都要严查,或出示“印结”,或使用专用“腰牌”(临时身份证)。

“枪手”处罚

嘉庆《钦定学政全书》(卷19)《考试场规·附载律例》:“凡学臣考试,有积惯随棚代考之枪手,察出审实,枷号3个月,发烟瘴地面充军。

其雇倩枪手之人,及包揽之人,并与枪手同罪。知情保结之廪生,杖一百。窝留之家,不知情者,照不应重律治罪。倘有别情,从重科断。有赃计赃,以枉法从重论。”

如何查出作弊工具?

经过识认后,考生还不能进入考场,要经过第二道关口“搜检”。所谓“搜检”就是搜身和检查所携带物品。为了防止考生将作弊资料亦即古代所称的“怀挟”偷偷带进考场,甚至不顾及考生的隐私。

在实行科举取士初期的隋唐时代,并不禁止考生携带考试资料入场。五代后唐长兴年间始定搜检之例,当时规定凡搜出考试作弊资料者不予录取。金章宗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出台“搜检法”,这一考场纪律为后来各朝效仿,即使现代考试也不例外。

宋金时期,朝廷对“怀挟”行为开始严打,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甚至采取“裸检”手段,考生进场前“行沐浴更衣之法”。由于有悖斯文,脱衣解裤等手段并未被严格执行,一直到清代才又重视起来,搜检时连内裤都要搜。据清《钦定礼部则例》(卷91)《仪制清吏司·乡会试场规》记载,顺天府的乡试和会试考生入场时,在第一和第二两道门分两次进行搜检:“令搜检人役两行排立,士子(考生)从中鱼贯而入。以两人搜检一人,务令士子开襟解袜。”

后来更规定,考生必须穿规定服装。据清《钦定科场条例》(卷30)《关防·搜检士子》,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规定:“凡考试举子入闱,俱穿拆缝衣服,单层鞋底,只带篮筐、小凳、食物、笔砚等项,其余别物令在外留截。如违,严加治罪。”

据《清会典事例》(卷341)《礼部·贡举·整肃场规》,当时怀挟手法五花八门:“或藏于衣帽,或藏于器具,且有藏于亵衣裈裤中者。”清朝最严的一次乡试搜检,出现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

在乡试头场,乾隆皇帝派出亲近大臣数人前往监看,当场搜出怀挟21人,在二场搜检时又搜出21人;临时弃考的有2000多人。在考场外,“抛弃的蝇头小卷堆积于墙阴路隅者,更不计其数。”

经过这次检查,清朝的考场纪律更严,对所有可能作弊的地方都作出明确规定,如对带入的食品,“糕饼、饽饽各要切开”。甚至连考生所穿内衣内裤(亵衣、裈裤)都有强行要求:“裈裤绸布皮毡听用,止许单层。”

搜检时,内衣内裤都要搜。曾有人就此举提出异议,乾隆皇帝亲自解释:“设无所别,而一概从宽,则将来裈裤中竟成怀挟之薮矣。”意思是说如果内衣内裤不搜的话,那考生都把作弊资料藏那里了。

处罚

嘉庆《钦定学政全书》(卷19)《考试场规·附载律例》:“凡应试举监、生儒及官吏人等,但有怀挟文字、银两当场搜出者,枷号一个月,满日杖一百,革去职役。”

说到清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说到雍正帝大家也有所了解了,雍正皇帝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还算很不错的皇帝了,当然了,说到雍正帝小编觉得雍正帝在位期间功劳还是很多的,那么,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雍正皇帝上位期间,为什么拒绝放出被关了十几年的大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1722年,69岁的康熙皇帝逝世。评定康熙皇帝的一生,当真是十分精彩,比方说平定三藩之乱、铲除鳌拜等等。康熙皇帝逝世之后,皇四子胤禛继位,胤禛的年号就是雍正,雍正皇帝在清朝的历史上颇具争议。为什么呢?因为雍正在登基以后,有官员恳求放了几位被关押的的皇子,比方皇长子胤禔、废太子胤礽等等。但是雍正皇帝并没有赞同,而且勃然大怒。那么,雍正为什么连自己的大哥胤禔都不愿意释放呢?

胤禔是康熙皇帝的长子,在中国古代社会,长子和嫡子的优势很大。假如是嫡长子,那么基本上没有其他皇子什么事了。但胤禔仅仅是长子,他的母亲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妃子。老二胤礽的母亲是皇后赫舍里,属于标准的嫡子。康熙与皇后的感情十分好,在赫舍里逝世之后,康熙皇帝册封1岁半的胤礽为皇太子。随着皇子们逐渐长大,大家对皇位的觊觎越来越重了。尤其是长子胤禔,假如扳倒了胤礽,那么他最有可能会继承皇位。

胤禔十分的迷信,居然相信巫术,而且还用巫术来诅咒太子胤礽。在皇宫之中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被老三胤祉得知。胤祉没有立即揭露他的大哥,他在等候时机,预备做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康熙47年,太子胤礽由于一系列的问题,最后被康熙皇帝废了太子之位。胤禔以为他的时机来了,开始鼓动康熙杀掉胤礽,并且表示可以代劳。康熙皇帝固然生胤礽的气,但丝毫没有杀亲生儿子的想法。

听到其他儿子这样的言论之后,康熙皇帝勃然大怒。此时,老三胤祉发起了致命一击,告发了胤禔用巫术诅咒太子的事情。康熙皇帝当然愈加气愤,最后将胤禔圈入高墙。除了太子胤礽之外,在抢夺皇位的阿哥中,大哥胤禔是最早倒下的一个。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逝世,雍亲王胤禛继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雍正皇帝。当时,有官员建议把圈进高墙的胤禔和胤礽放出来。但是,雍正皇帝立即表示回绝,而且表示没有任何协商的余地。

事实上雍正有自己的想法,在登基的初期,雍正的皇位并不稳定。老八集团在京城搅风搅雨,老十四在西北地区虎视眈眈。这些就够雍正头疼的了,假如再把胤禔、胤礽等人放出来。一旦几大实力互相结合,雍正的皇位有可能会发生动摇。为了保住皇位,雍正拒绝大臣的提议,坚决不释放被圈进的哥哥。到了在位的后期,连老八、老九和老十四都曾经圈进,雍正根本没有放出大哥的理由。在雍正逝世的前一年,胤禔逝世。

公元1735年,做了13年皇帝的雍正逝世,随后,乾隆皇帝继位。乾隆皇帝在登基之初,对那些叔叔伯伯们进行昭雪。比如二伯胤礽、八叔胤祀、九叔胤禟、十四叔胤禵都被昭雪,唯独大伯胤禔没有被昭雪,乾隆皇帝最崇敬他的爷爷康熙皇帝。既然是康熙皇帝下令圈进胤禔,而且废了他的爵位,乾隆皇帝当然也不好意思为胤禔平反。所以,胤禔一脉从来没有被昭雪。胤禔的后代再也没有进入中枢,而且还被边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清朝历史
虞姬会是刘邦安排的卧底吗? 雍正继承皇位之后,为什么拒绝放出被关了十几年的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