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吕布为什么要提防陈宫?陈宫才是吕布的双刃剑

吕布为什么要提防陈宫?陈宫才是吕布的双刃剑

时间2022-04-01 20:07:36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17468

吕布虽然武艺高强,但是身边也需要能为他出谋划策的谋士。陈宫就担任了这样的一个角色,但是吕布身性多疑,始终对自己身边的人都多一个心眼,所以时时刻刻也在地方陈宫。有趣的是,就算陈宫有谋反之心,吕布也不好杀他,因为这样反而会削弱自己的实力,对于吕布来说陈宫就是一个双刃剑,用不好总有一天会伤了自己。

说起吕布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勇猛,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在正史上吕布都被看作是骁勇善战的人。除了骁勇善战以外吕布给人们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他的残暴,他曾手刃自己的两任主公可谓是心狠手辣之人。然而即便是吕布这样骁勇善战心狠手辣之人也有忌惮之人,这次我们说的这个让吕布忌惮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身边的首席谋士陈宫。

吕布忌惮陈宫听起来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事实上陈宫这个人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里提及的那样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之力的文人,他的真面目我们还得从史料上慢慢来还原。

在《后汉书》里记载了发生在吕布身边的一次叛变,这次叛变是因为吕布手下的大将郝萌勾结袁术造反,郝萌带着自己的部下攻打吕布的府邸。吕布在混乱之中逃到了部下高顺的营中,后来郝萌的部下曹性和高顺斩杀了郝萌一起平定了叛乱,事后吕布询问曹性还有什么人参与这次叛乱。曹性于是说陈宫和郝萌是同谋,当时陈宫也在跟前听了曹性的话后脸都红了起来而吕布竟然以陈宫为大将既往不咎。郝萌的这次叛变可以说是要取吕布的性命的,而陈宫和郝萌合谋吕布竟然不过问,吕布的这个举动可以说是很反常。

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萌将曹性反萌,与对战,萌刺伤性,性斫萌一臂。顺斫萌首,床舆性,送诣布。布问性,言“萌受袁术谋。”“谋者悉谁?”性言“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后汉书》

陈宫参与郝萌的叛变没有被吕布怪罪的真的是因为“布以宫大将,不问也。”我们说陈宫虽然是吕布的身边屈指可数的谋士,但是吕布对陈宫其实是并不重用的。《典略》记载曹操打败吕布后活捉了陈宫,曹操见到陈宫后便戏虐陈宫说道:“你不是一向自以为是个足智多谋的人吗?怎么会落得今天这个下场。陈宫回答曹操说道:“只怪吕布不听我的计策,不那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从这里可以看出吕布对陈宫一向是不信任的,可以说吕布也是在时刻的防范陈宫。因此陈宫参与谋反吕布却不怪罪他并不是因为吕布认为陈宫是自己身边的大将,而是吕布不敢动陈宫。那么陈宫到底有什么能量能让吕布对他都忌惮三分呢?

乃从吕布,为布画策,布每不从其计。下邳败,军士执布及宫......太祖谓宫曰:"宫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余,今竟何如?"宫顾指布曰:"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擒也。''《典略》

这个我们还得从吕布是如何成为一方诸侯说起,我们知道吕布原本只是董卓身边的侍卫长,后来吕布刺杀董卓之后不久便被董卓的部将郭汜等人从京城赶出,此时的吕布落荒而逃先后投奔过袁术和袁绍,但是因为吕布这个人桀骜不驯所以袁术和袁绍都不待见他,甚至袁绍还派人刺杀过吕布。穷途末路的吕布只得投奔了河内太守张扬,而这个时候正好曹操的好友张邈和部下许汜、王楷准备反叛曹操。陈宫于是就劝说张邈等人迎接吕布许诺和吕布共同占据兖州,张邈等人采纳了陈宫的建议,就这样吕布才从一个丧家之犬变成了一方诸侯。

兴平元年,太祖复征谦,邈弟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宫说邈曰:"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邈从之。《三国志》

以吕布的能力他是无法成为一方诸侯的,正是因为他有了陈宫等人的支持才能雄踞一方的。这也是他为何在得知陈宫参与谋反后而不怪罪的原因,吕布明白一旦杀了陈宫他的实力就会削弱,失去了陈宫等人的支持他就难以立足一方了。但是陈宫背后的势力有太强大所以吕布对陈宫就一直严加防范,这也是他为何很少听取陈宫计策的原因。

因为郭嘉死的太早,所以我们总喜欢往郭嘉身上放很多幻想出来,例如郭嘉死前对曹操说,如果自己活着还可以帮助曹操压制司马懿一段时间,但是死后可能就需要多多防备司马懿了。看样子司马懿在郭嘉心里算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可能当时谁也没想到能抢过曹家政权的正是司马家。不过就算郭嘉还在世就一定能防止司马懿篡权么?可能也很难说。

郭嘉死的早,曹操还没死,他就死了。就算他能长寿一点,也未必熬得过司马懿。郭嘉生于公元170年,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郭嘉都死了,司马懿才应召出仕。

曹昂死后,曹丕就是曹操的儿子中最年长的。曹丕生于公元187年,曹操死于公元220年,这时候曹丕已经三十三岁,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成年人了,曹操根本不需要托孤。

曹丕死于公元226年,时年40岁。继位的是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曹叡生于公元204年,继位的时候23岁,其实也已经是成年人,只是年龄还不够大,不够成熟,政治经验不够丰富。所以,曹丕的遗诏是让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四个人辅政,而不是托孤。

真正需要托孤的是谁呢?是曹叡。曹叡在位十三年,公元239年死的时候,年仅36岁。更要命的是,曹叡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养子,继位的是大的齐王曹芳。曹芳生于公元232年,继位的时候才八岁,而且没有亲生的兄弟,是真正的孤儿寡母,所以曹叡才是真正的需要托孤。

但曹氏从曹丕开始,因为曹操曾经有意让曹植继位,曹丕在和曹植争储的过程中,差不多可以算是险胜。曹丕继位之后,曹彰又曾率兵到洛阳,问曹丕先王玺绶何在,有争立之意。所以,曹丕在继位之后,对自己的亲兄弟宗室一直是严加防范的,宗室在封地形同禁锢,不许私交。

曹操儿子众多,有些是年龄比较小的,赵王曹幹在曹操死的时候才只有五岁。曹丕有九个儿子,曹叡是最年长的,但真正活下来,并且有后嗣的,就只有曹叡和东海王曹霖。其他的儿子都是早早夭折了。曹霖的儿子高贵乡公曹髦,在齐王芳被废黜之后,被迎立为帝,后来要杀司马昭,反而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

从后嗣来看,曹操的儿子中,曹丕这一支是比较单弱的,反而是曹彰的儿孙比较多。尤其是曹彰的儿子曹楷,儿子尤其多。曹叡继位后,给曹丕几个夭折的儿子立嗣,都是从曹楷的儿子中找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这一支自然对宗室是比较警惕的。所以,曹叡继位之后,延续了曹丕的政策,继续对宗室进行防范和打击,生怕宗室有什么不臣之心。

但千算万算,最后还是没有算到,曹叡自己壮年身死,却没有儿子,还是只能立养子齐王芳为嗣。有的资料认为,曹芳也是曹楷的儿子。

曹叡临死时,曾有意让曹丕的弟弟燕王曹宇辅政,已经任命了曹宇为大将军,受遗诏辅政。但是从曹丕开始,宗室长期被禁锢,在朝廷没有势力,曹宇怕自己掌握不了形势,主动请辞。曹叡的想法也变了,就撤销了让曹宇辅政的诏令,改为由外围宗亲曹真的儿子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因为宗室力量太弱,曹爽在掌权之初胡乱变更制度,引起曹魏元老旧臣的不满,正是在元老旧臣们的支持下,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诛杀曹爽,彻底掌握了曹魏的内外军政大权。这之后,齐王芳和曹操手里的汉献帝就差不多了。

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为了立威,就废黜了齐王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曹髦对司马氏专权不满,想杀司马昭,却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自己率领宫里的太监之类的人去,半路上就被司马昭的爪牙杀死了。

这时候,曹丕的后人就差不多没什么人了,只能从曹操的其他儿子里找,最后找到的就是燕王曹宇的儿子,常道乡公曹奂。而曹奂没当几年皇帝,就禅位给司马炎了。

再反过来说,托孤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搞好了君臣相得,像诸葛亮和刘禅一样,成为千古佳话,搞不好就是孙权托孤给诸葛恪,曹叡托孤给司马懿。要么是其他大臣突然发动政变,杀死辅政大臣,要么是辅政大臣架空小皇帝,能够等到皇帝成年之后再还政给小皇帝而辅政大臣自己又能善终的,实在不多。

辅政和托孤大臣可能成为权臣,君主们知道不知道呢?当然知道。但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汉朝长期用外戚辅政,结果西汉亡于外戚之手,东汉改为外戚辅政,同时扩张内廷的权力,用太监掌握宫廷禁卫军,最后是外戚和太监相斗,让董卓捡了便宜。

所以到了三国,都对外戚严加防范,生怕出现外戚专权的情况,对宗室也各种不放心,反而希望用大臣来辅政。结果三国的托孤大臣下场都不相同。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恪当政才一年,就被孙峻发动政变杀死,而且诛灭三族;司马懿则是两个辅政大臣斗争胜利之后,彻底专权最终篡位。

不过,虽然东汉末期太监为祸深重,所以群雄起初都对太监很讨厌。但随着三国各自称帝,到第二代的时候,就开始普遍用宦官牵制大臣。比如刘禅在后期信任黄皓,曹叡信任张当,孙皓信任岑昏。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皇权的延伸,对大臣的牵制。

在皇权世袭的制度下,君主壮年而亡,继位的君主年龄太小,始终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直没有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宋朝采取的基本上是由母后垂帘听政的办法,等孩子大了再还政。明朝则对外戚和女祸防范比较多,始终坚持由大臣辅导。不过,在明朝的制度下,文武分途,外面又有宗室藩邸,所以并没有出现权臣篡位的事情。清朝沿袭明朝的做法,但最终仍然免不了出现慈禧太后这种由深宫妇人实际掌权四十多年的情况。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扮演的是个什么角色? 郭嘉如果没死司马懿还能篡位成功么?郭嘉能否压制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