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匈奴为什么没有入侵中原?
在中国古代,中原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几乎就没断过,不过大部分时候还是中原占上风。不过在三国时期几乎很少看到匈奴或者胡人入侵中原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东汉末年,汉朝对匈奴的掌控力已经不如以前了,匈奴也趁机想做出反攻,但是曹操率领大军把匈奴镇压下来,而且那时候的匈奴实力并不是很强所以也没能力入侵中原。
自春秋战国、秦朝两汉以来,中原民众就面临着游牧民族的侵扰。这其中,又以匈奴、胡人等为代表。
匈奴一直是中原各国的心腹大患。他们能征善战,最强盛时,一度将汉高祖刘邦包围在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如果不是陈平用计策贿赂了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还没做几天皇帝的刘邦恐怕得把老命丢在北方。
在汉武帝时期,经过卫青、霍去病等一代名将的沉重打击,匈奴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北匈奴在汉朝军队的追击下,被迫向欧洲迁移;南匈奴依附汉朝,成为汉朝的臣民。
东汉末年,朝廷对南匈奴的控制遭到严重削弱。南匈奴又开始兴风作浪了。他们和胡人在边境地带烧杀抢掠、祸害民众。但是,自从曹操出现后,南匈奴、胡人就很少侵犯中原,老实多了。到后来,不管是南匈奴还是胡人,纷纷对曹操毕恭毕敬,每年都前来许昌向曹操进贡。
曹操做了什么,让这些曾经嚣张一时的匈奴、胡人俯首帖耳、不敢轻慢?
195年,南匈奴有了新的单于——呼厨泉。呼厨泉见中原一片混战,趁机而入,没想到,他们一露头就遇到了曹操。
这一年,曹操很忙。要忙着与劲敌吕布作战,要忙着把汉献帝从长安接到许昌来……可就在这百忙无暇的时候,曹操还抽空与呼厨泉打了一仗。结果,呼厨泉被暴揍一顿,不得不宣布投靠曹操。
当然,匈奴人说话是不算数的。7年后的202年,呼厨泉“好了伤疤忘了痛”,在平阳对曹操发动叛乱,他联合袁尚部将高干和郭援,进攻河东,掠取关中。曹操任命凉州军阀马超为司隶校尉,率部征伐。
马超是出了名的一名猛将,他干净利落地打败了敌军。呼厨泉见势不妙,赶紧投降。
这次投降,曹操就不会轻易放过呼厨泉了。为了永久性地解决南匈奴问题,曹操将呼厨泉留在许昌为内侍,让匈奴贵族右贤王管理朝政。后来,曹操更是将南匈奴分为5部分,每部分选出领导人,由汉人大臣担任司马,对其进行监督。这样一来,南匈奴虽然还存在着,但单于有名无实,权力全部落到曹操手中。
祸害中原几百年的匈奴问题到此得到了根本性解决。
收拾了匈奴,曹操就向胡人开刀了。
三国时代,胡人居住在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北)一带,因此人称“乌桓”。东汉末年,乌桓蠢蠢欲动,屡次南侵,掳掠人口财物,成为中原政权的一大祸害。官渡之战后,乌桓与袁绍残余势力进行勾结。
为了平定北方边境、追击袁绍残余势力,曹操决定远征乌桓。曹操的决定遭到绝大多数军师的反对,只有郭嘉一人支持。曹操历来很信任郭嘉,对他几乎言听计从,这次有了他的支持,自然就一锤定音了。
207年5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远征乌桓。经过3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在白狼山与乌桓军队进行了一场决战。
乌桓与匈奴同属于北方游牧民族,与鲜卑同属东胡族,其凶猛彪悍程度不亚于匈奴,单兵作战能力极强。然而曹操军队并不惧怕,以虎豹骑为首的精锐部队左冲右突,将乌桓单于蹋顿当场斩首。这就是《三国志》记载的:“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此战扫清了袁绍残余势力,解决了乌桓对北方的威胁。战后,乌桓人少部分远迁辽东地区,“其余众万余落,悉徙居中国”,逐步融合为中原民族的一部分。
有了曹操神一般的存在,此后几十年,中原地区再无边患。
秦始皇的墓很早就发现了,但是现在依然仅仅只有兵马俑和其他一些东西被考察发现,至于最根本的墓地至今没有进行相关的开挖考古,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就不想去考察一下?其实到现在这个局面也是迫不得已,没有办法,因为是在是过于困难。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他统一六国,问鼎中原,开创帝制,制传国玉玺。老来迅游求仙,最终驾崩于沙丘。自古以来,人们对这位千古一帝,一直以来都想一探究竟。尤其是对他的陵寝的探究,也一直未曾停止。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铜棺石棺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悬念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有关歷史文献作初步的探讨和推测。
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线索,努力寻找着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採样。经过反復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现代专家对此也无能为力,不知这么大量的水银从何而来!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