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皇帝的女婿要叫驸马?
说到古时候都有分封制度,有皇帝,有皇后,还有很多的大臣们。当然了,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网友在议论一个话题就是历史上的皇帝的女婿为什么叫驸马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皇帝的女婿叫驸马有什么来头吗?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我们看过的众多电影、电视剧中都有这样一个说法,人们习惯把皇帝的女婿称为“驸马”或“驸马爷”,正式说法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那么,公主的丈夫、帝王的女婿为什么称为“驸马”呢?
驸马,原始意思是“副马”
我国关于驸马一词有过众多记载。“驸马”一词的原始义是:古代几匹马共同驾一辆车,辕马之外的马都称之为“附”。
《说文·马部》中曾记载有:“附,副马也。”段玉裁注:“副者贰也……非正驾车皆为副马。”原来,先秦及两汉时皇帝出行多乘车,从安全角度考虑,为使行踪不让世人知晓,除将自己乘的车称为正车外,还设有许多和正车形式完全一样的副车,同时还特地设一个替身,掩人耳目,借以表明皇帝在“副车”上。
影视剧中的驸马形象
汉朝时,驸马是类似“副驾驶”的官职
秦朝时,张良会同大力士在博浪沙阻击秦始皇,就因只击中副车,秦始皇才幸免于难。“驸马”一词成为“驸马都尉”官名的简称,始见于汉武帝时,当时,近侍中掌管正车的官称为“奉车都尉”,掌管副车的官称为“驸马都尉”。
驸马都尉在两汉时多是由皇亲国戚勋臣的子孙担任,到三国魏时,何晏娶金乡公主为妻后担任驸马都尉;晋代王济做文帝的女婿后也拜为驸马都尉,于是后世才以魏、晋这种用法为常规,凡与公主结婚的,都为拜驸马都尉。不仅汉族如此,就是辽、金等国的帝婿也称为“驸马都尉”。
《辽史·百官志》记述:“驸马都尉府掌公主帐宅之事。”不过,明清以前,驸马的官阶并不高,金时驸马都尉仅为正四品。到了清朝,驸马称为“额驸”,地位才显赫起来。清咸丰年间,咸丰帝指派驸马为自己死后“赞襄政务”的顾命八大臣之一。
有关驸马的“民间传说”
上面说的都是关于驸马的历史记载,下面我们听一段关于驸马的民间传说。
相传,楚汉相争时期,汉高祖刘邦在与楚霸王项羽转战疆场的岁月里,专门坐在一辆由两人驾驶的马车里,冲锋陷阵,指挥战斗。马车上共有三个座位,前面设两个座位,为车夫所坐,后面为刘邦所坐,驾驶马车的车夫分为"正马"与"副马",一正一副,轮流驾驶马车。
有一日,刘邦与项羽在徐州丰县与沛县交界处鏖战,激战三天三夜,最后,刘邦大败,落荒而逃。项羽乘胜追击,穷追不放。此时,刘邦左右只剩下了一个车夫和十几名将士,眼看项羽的兵马就要追赶上,这时,正马不幸被乱箭射中,当场阵亡,副马随即顶替了正马的位子,驾驶马车继续向前奔跑,在这危急关头,副马顿生一计,他把自己的红袍脱下,与刘邦的黄袍对换了一下,马车行至一条拐弯处时,刘邦从马车上跳了下来,副马继续挥舞马鞭,向前方奔去。
项羽的将士,一直把穿黄袍的当作刘邦,拼命追赶,当赶上马车时,车上已空无一人,只留下了一件黄袍。副马在另一处拐弯的地方也跳车逃跑了。
后来,刘邦做了皇帝,为了报答副马的救命之恩,到处张贴皇榜寻找副马。副马找到后,官封都尉,刘邦将小女许配于他,人称"副马都尉",因"副马"不雅,人们便唤成"驸马都尉"。后来,人们把"都尉"二字也去掉了,简称"驸马",自此,驸马便成了历代皇婿的代称了。
了解了上面的讲述之后我相信大家对驸马有了新认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增长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阅读:
皇上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他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232年的皇帝制度时期。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别人必须无条件服从其要求。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官家”、“至尊”等。秦朝时,秦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中央政府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运作,但同时由于中央政府长官(如宰相、丞相等)的权力可能过重,有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甚至通过政变自己当皇帝,例如王莽篡政。
中国边疆的一些政权汉化以后,也使用皇帝的尊号。比如云南的大理国、西域的于阗国,特别是入主中原的十六国(其中汉赵、后赵、成汉、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后秦、胡夏9个政权称皇帝,后凉、北燕2个政权称天王,前凉、西秦、南凉、北凉、西凉5个半独立政权称王)、北朝、金国、元朝、和清朝。辽国统治区主要在漠北,但也称皇帝。
诸葛亮对蜀国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作为神一样的人物所做的事情也十分出色,不过,也有失败的时候,祁山之战准备了这么多年,结果到最后还是输了,让人感到是很意外和失望的,那么原因是什么吗,是自己的准备不足还是对手实在强大。
诸葛亮精心准备了数年之久的一出祁山之战,没想到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内便宣告破产。这场仗为什么会失利,很多人将原因集中在街亭之战爆发前诸葛亮的用人失误上,其实这仅仅是在战争后期局势扭转的标志性事件。实际上早在马谡兵败街亭之前,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已出现重大隐患,这也导致了后来街亭之战乃至整个战事的失利。
按照战前制定的计划,北伐大军兵出汉中后,第一个攻击目标是天水郡的祁山地区,而在曹军在该地最主要的防御阵地便是祁山堡。该地为宽阔平川上凸起的一处孤峰,坐落与西汉水北岸,高约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奇拔。
该堡垒只有西南方有门可进入,再沿盘者小径迂回曲转上至山巅。山上平地约三千平方米,其下悬崖绝壁,峭峙孤险。站于山峰之上,可清晰的观察到东西两面数百里以内的一举一动。
拿下祁山堡,对北伐大军意义重大,一则可以免除后顾之忧,避免大军后路被袭,二来也可达到进攻的突然性。然而,直到战争结束,祁山堡依然牢牢地被曹魏军队控制。未能夺取祁山堡,逼迫诸葛亮不得不留下部分兵力将其展开围攻,不但在延缓了战事的进度,同时也分散了北伐大军的兵力。
在未能攻占祁山堡的情况下,诸葛亮随即调整了战术,除部分兵力继续围攻该地外,主力占据西县,然后分兵向天水、安定、陇西等郡发动进攻。这种部署虽然引发三郡响应,但也暴露出一个致命的弱点:兵力过于分散,连距离最近的西北重镇上邽都一直控制在曹魏手中、陇西和南岸两郡也久攻不下的局面出现,原本兵力上的优势由于过于分散而丧失,这也给了曹军以可趁之机。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连实力雄厚的曹魏都无法组成严密的防御圈,遇敌于国门之外,只能是在战略重地部署兵力,以固守要地等待援军实施反包围歼灭来犯之敌。故此,当遭到北伐大军突袭时,雍州刺史郭淮立刻来到上邽固守,等待驻扎长安的张郃赶来支援西北战场。
面对曹魏集团这样的战术部署,诸葛亮仅仅派出马谡率一部进行阻截,显然是对战局过分乐观,并未从围点的军队中抽调大部兵力,这也导致了无法对张郃所部形成兵力上的优势。
街亭之战固然是马谡的失误,但即便马谡没有在南山驻扎而导致水源被切断,以步兵为主的马谡所部也难以抵挡强大的曹魏骑兵。唯有集中北伐大军的优势兵力才能阻击或消灭张郃,也只有消灭或重创张郃所部之后,西北占据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否则,北伐大军依然没有胜算。只可惜最终马谡未能完成任务,诸葛亮也无法调动兵力对张郃再度展开阻击,只能慌忙撤回汉中,以免被曹军全歼。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