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吕布身边有陈宫和张辽为什么不重用?吕布衰败原因揭秘

吕布身边有陈宫和张辽为什么不重用?吕布衰败原因揭秘

时间2022-04-01 20:06:18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27799

吕布起家地位也并不低,而且自身武艺高强,身边也有武将和谋士,为什么最后衰败会如此迅速呢?这其中吕布的性格让他有了这样的下场,虽然吕布武功高强,但是身性多疑自己身边的人也都防备着,不信任别人也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对于吕布来说可能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三姓家奴的称号也不是白来的。

吕布曾是丁原和董卓的部将,后来又在陈宫等人的拥戴之下先后占据过兖州和徐州,在中原地区吕布也是名震一方的诸侯。然而吕布当诸侯的时间并不长,在曹操的连续打击之下最终走向了败亡之路。从吕布的团队来看,当时吕布帐下有陈宫这样的智士,武有张辽、高顺等大将,按道理讲不至于败亡的如此迅速。那么既然吕布的团队阵容实力没什么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吕布败亡的如此迅速呢?

吕布败亡的第一个原因:生性多疑不信任身边的人。

《三国志 魏书 吕布传》记载:“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吕布这个人虽然骁勇善战,但是他没有谋略并且性格多疑容易猜忌别人,因此这就导致他难以将自己身边的人团结起来。

吕布不信任身边的人有两个很明显的例子,第一个例子就是陈宫的计策往往不被吕布采用。在吕布和陈宫被曹操俘虏之后,曹操为了羞辱陈宫于是便对其说道:“你一向自诩自己是个聪敏人,怎么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呢?陈宫恨恨的说道:“只可惜吕布不用我的计策,如果我的计策被采纳未必会落到这个地步。

(陈宫)乃从吕布,为布画策,布每不从其计。下邳败,军士执布及宫,太祖皆见之,与语平生,故布有求活之言。太祖谓宫曰:"公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馀,今竟何如?"宫顾指布曰:"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 《典略》

第二个例子就是吕布压制大将高顺,高顺这个人人品端正治军有方是个很有能力的将军。当时高顺带的兵仅有七百余人但这支为数不多的部队却有“陷阵营”之称。原来在打仗的时候高顺的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立下了不少功劳,吕布尽管知道高顺对其忠心耿耿但还是对其不放心,于是他便解除了高顺的兵权将高顺的兵交给了和自己有亲戚关系的魏续统领。

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英雄记》

吕布败亡的第二个原因:部下离心离德

吕布猜忌身边的人导致部下离心离德 这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吕布的部下离心离德反应了两件事情上,第一件事情是郝萌的叛变。吕布入主徐州之后引起了袁术的不满,于是袁术便策反了吕布的部将郝萌,当时郝萌策划发动兵变袭杀吕布后来被高顺镇压。事后据郝萌的部将曹性交待陈宫也是郝萌的同谋,但吕布因为陈宫是自己所倚重的人也就没追究陈宫的责任。

布问性,言"萌受袁术谋。""谋者悉谁?"性言"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英雄记》

第二件事情是曹操在围困吕布的时候,正是吕布的部将侯成、宋宪、魏续等人反水将吕布和陈宫生擒献给了曹操。这说明吕布和自己的部下早已貌合神离不同心了。

太祖堑围之三月,上下离心,其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将其众降。

吕布败亡的第三个原因:贪图小利,忽视盟友

起初吕布在徐州的时候本来打算和袁术结盟,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但是吕布却误信了陈登的话为了向求封官职而擅自取消了袁术的联姻,并将袁术派来的使者押送给了曹操。事后袁术大怒于是与吕布大动干戈,后来尽管吕布和袁术又重新结盟,但两人因为以前构怨太深早已是同床异梦,因此在曹操攻打吕布的时候一直不见袁术积极救援。

术欲结布为援,乃为子索布女,布许之。术遣使韩胤以僣号议告布,并求迎妇.......布亦怨术初不己受也,女已在涂,追还绝婚,械送韩胤,枭首许市。

在古代有很多官职,但是其实这些官我们一般人还真说不上来,但是却听到过三公九卿的说法,也是很多官啊,而且还要上朝,文武百官呢,还有人站在外面进不去,那么这三公九卿都是一些什么人呢,官职大小如何。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享权重臣如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未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律禄提高到与丞根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西汉未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如董贤、王莽均以此职而专擅朝政。新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贼曹、金曹、仓曹等曹。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汉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臣,名义上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目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按照经学家的说法,丞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灭异,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责。东汉时,皇帝犯罪责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长统说三公有名无实,“备员而已”。

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

曹魏重新恢冥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买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九卿

秦汉时掌管政务、魏晋以后逐渐不具实权的朝廷诸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但《汉书》中所见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几种官。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则始于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东汉和新一样,中央政府中设有九卿的官职。《续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定为九卿。九卿固定为九官后,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东汉末到三国,有人就试图为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辩护。刘熙《释名》否认汉有九卿之说,认为所置是十二卿;韦昭《辩释名》则认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谓外卿。

魏晋以后九卿多同东汉之制,仅廷尉有时改称大理;北魏改少府为太府。故隋唐九卿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己无行政之权。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并。明、清遂改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虚衔或加官、赠官。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
活人俑杀人事件 兵马俑活人俑事件 《三国机密》中的腹黑皇后伏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历史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