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朱翊钧墓葬之谜:皇帝入葬姿势揭秘
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受争议的,是统治期间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王,他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间接推手,那么这位明神宗朱翊钧是怎么死的?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死亡呢?
朱翊钧像
关于明神宗朱翊钧究竟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很明确,在他五十八岁的时候病死的,导致他死亡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三点:第一点,朱翊钧贪酒,明朝时期的人们都爱饮酒,作为皇帝的明神宗朱翊钧也不例外,甚至喝的还要多,众所周知,长期喝酒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降低身体各方面的免疫力;第二点,朱翊钧贪色,这一点从他曾经一天之内连立九妃就可以看出,早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就曾经因为头晕眼黑召见过太医来为自己诊脉,当时得出了肝虚、肾虚的结论,肝虚当然就是喝酒过量导致的,肾虚更不用说,纵欲过度;第三点就是明朝当时的实际情况,给他的身体带来了压力,明神宗朱翊钧亲政后期基本就属于对朝政不管不问了,而他这种态度直接导致了当时朝廷内部的党派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派之间的争斗也开始越来越激烈,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朱翊钧毫无节制的收税,造成民间起义的人越来越多,涉及的地方越来越广,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也给明神宗朱翊钧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也算是间接导致他病死的原因之一了。
可以说这两个一直以来的坏习惯,就是造成他最后病死的主要原因,而最后一点虽然看似并不怎么严重,但确实是在他已经虚弱到极点的身体上,又给了他一击。
朱翊钧的尸骨
朱翊钧是明朝一位任性的皇帝,由于与文臣的矛盾竟然三十年不上朝理政,甚至是连奏折都懒得批复,任性程度实在是非同一般。但是这样一位皇帝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长达48年,荒废朝政长达三十年,所以朱翊钧对明朝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去世之后被安葬在明十三陵,1958年经发掘朱翊钧的尸骨被挖掘出来。
朱翊钧画像
朱翊钧的尸骨被安葬在明十三陵的定陵,在这座陵墓内埋葬着朱翊钧的尸骨,另外还有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的尸骨。1958年,考古学家对定陵进行了挖掘,出现了让考古界惊喜,或者说震动的发掘发现,就是这次发掘使得一个天大的秘密被发现了,那就是帝王死后的“葬式”,即尸体在棺椁内摆放的姿态。
当时,发掘人员小心打开棺椁后,现场专家。因为人们看到朱翊钧的尸骨“葬式”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朱翊钧的尸骨被放置在一条锦被上,锦被两边上折,盖住尸体。尸体头西脚东仰卧,肌肉已经腐烂,仅剩骨架。面向上,头顶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弯曲,
手放在头右侧,左臂下垂,略向内弯,手放在腹部。手中拿念珠一串。右腿稍弯曲,左腿直伸,两脚向外撇开。尸骨复原后的结论是:“朱翊钧生前体形上部为驼背。从骨骼测量,头顶至左脚长1.64米。”
可以说朱翊钧的尸骨的“葬式”揭开了帝王安葬的时候尸骨摆放的谜团,与人们的想象的仰卧平躺的“葬式”具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不幸的是朱翊钧的尸骨没有能够被很好的保存,1966年8月24日下午,大明神宗朱翊钧的尸骨被视为“地主阶级的总头目”砸烂、焚烧。
皇帝朱翊钧墓
万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一位皇帝,他的陵墓早在他二十二岁的时候就开始修建了,那么万历皇帝朱翊钧墓的位置在哪?里面的构造是什么样的?现在保存的还完整吗?
朱翊钧墓内景
有专属的陵墓群,也就是北京市昌明区的明十三陵,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墓就在这里,被称为明定陵,这座墓是仿照着明世宗的永陵建造的。整座墓被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的外围是一道城楼,里面是一座小型城池-外罗城,在陵区和碑亭之间就是外罗城的大门,也就是进入陵寝入口的第一道门,外罗城里面又有着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前面有一座和外罗城门一样的陵门,也是陵寝的第二道门;第二进院落里,左右两面各有七间偏殿;第三进院落中,建有陵园的主要宫殿,祾恩殿。地下部分在地面二十七米下,规模非常庞大,可以说这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为自己修建的一座地下宫殿,地下部分主要是由五座石室组成的,从入口处开始向里走,率先经过的就是前殿,再向前走就到了中殿,中殿的左右两边分别是左配殿和右配殿,两个配殿的前方又各自有着一个小型房间,回到中殿再向前走就到了后殿,也就是放置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位皇后的棺椁,及陪葬品的所在地。
朱翊钧的墓先后经历过三次比较大的损坏,现在地上部分能够进行修缮的已经全部完成了,破坏也并不是十分严重,而地下部分的建筑虽然没有受到什么损坏,但是出土的文物因为当时的保护工作不到位,所以遭到损坏的比较多。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