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代代相承的守墓家族:最长守墓时间达800多年

代代相承的守墓家族:最长守墓时间达800多年

时间2023-03-05 19:38:43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202

  电视剧《盗墓笔记》热播,盗墓、、文物流失等也成为网友关注的热门话题。虽然自古以来,民间的盗墓活动就层出不穷,给文物和古迹的保护带来极大挑战,但也有一些人,甘于寂寞、全心全力守墓护墓,甚至立下祖训、代代接力,面对盗墓贼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为文物、古迹的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守墓,是用青春来换取亡魂的事业,这种精神值得世人钦佩。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那些代代相承的守墓家族。他们有的父子守护东周古墓群,有的为丞相、蒙古帝国可汗、果郡礼等守墓,守护时间最长的达800多年。他们守护的是道义,是责任,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宋家13代人为南宋丞相守墓800多年

  虞允文系南宋丞相、著名抗金将领,曾指挥宋军以少胜多,于采石江面大败金军,取得辉煌胜利。虞允文于1174年病死,葬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西。死后第四年,下诏,指派家族开始负责守墓。从那时起,宋家世世代代为虞允文守墓。至今,宋家守护这座大墓已经800多年了,传至第13代,坚守着“宋氏不绝,守墓不止”的誓言。

  第13代守墓人名叫宋克成,他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接替父亲成了守墓人。后来,两个哥哥先后到外地闯世界,他留下来守墓,和妻子一守就是65年。连北京的外孙结婚,他也没去成。宋克成唯一一次出远门,是在2000年去河北看大女儿。出远门时他天天,为盗墓贼猖狂而担心。

  当地民间有个传说:虞允文采石大捷后,因小人谗言被杀头。后来皇帝发现杀错了,命人做了一个纯金的头和虞允文的身子一起下葬。这勾起了盗墓贼的欲望。

  上世纪80年代初,盗墓贼比较猖狂。仁寿县文物机构特地配备了一支火铳给宋克成。1999年的一天夜里,六个盗墓贼到虞允文的墓地盗墓。宋克成被狗叫声惊醒,连忙起床喊醒儿子,拿上手电扛起火铳就朝墓地跑。跑到墓地旁时,宋克成大喝一声,朝天放了一枪,吓得盗墓贼落荒而逃,一名盗墓贼被宋克成的儿子逮了个正着。如今那杆火铳早已锈迹斑斑,不能用了,宋克成还是保存着,说看到它就想起了那个晚上,就想到自己的责任。

  宋克成日常要清扫墓园卫生,清除杂草,每天早、晚对墓园各进行一次巡视。每逢月初、月半、月末举行祭祀仪式。清明祭拜期间,宋克成就成了临时导游,一遍一遍讲述虞允文的故事。现在宋克成已经85岁了,眼睛也不太好使,活也慢慢干不动了。因为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守墓重担就要落在儿媳身上。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宋克成就被文管所委托做看护。2001年,政府认可了宋家的守墓义举,特意为宋克成老人颁发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证》。2004年,文管所又对丞相墓进行了保护性扩建。如今的宋克成是仁寿县文物管理员,每年都有津贴。

  达尔扈特人为成吉思汗守陵近800年

  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的途中病逝。在遗体秘葬的同时,遵其遗言,将他的衣冠、帐篷等遗物运到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安葬,并从宫廷守卫者中挑出500户专门守陵,这些守陵人被称为达尔扈特人。

  在过去近800年的时间里,蒙古族达尔扈特人唯一的职责就是为成吉思汗守灵、祭祀。他们世代不耕种、不狩猎、不纳税、不服役、不当官,但随着社会发展,目前仅有部分人在做着每日的守陵工作。

  在成吉思汗陵宫内“上班”的达尔扈特守陵人,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守护陵园、点酥油灯、进行祭拜。他们必须终生为成吉思汗戴孝,不允许穿华丽的衣服“上班”。每天上班时间为早晨7:00到晚上8:00,晚上8:00至第二天早晨7:00两个时段。达尔扈特守陵人轮流值班,以此确吉思汗长明灯不灭。

  成吉思汗陵管委会提供消息表明:这些达尔扈特守陵人除了在成吉思汗陵工作期间必须穿蒙古袍外,下班时间可以穿休闲服饰,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普通民众没有太多区别。

  目前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从事守陵、祭祀事务的达尔扈特人也叫“文物管理员”,享受国家公务员的待遇。

  安徽李家为明大将守墓580多年 传承28代

  组建了中国历史上首支正规编制的“炮兵”的著名将领柳升是怀宁县人。明代永乐年间,柳升跟随五次征战,立下不少战功。官至征虏副将军、安远侯,统领神机营。明宣德元年征讨西南时,柳升战死沙场,赐葬于现在的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清河乡清河社区柳林组。柳升后人散居全国各地。世代居住这里的族人担起了看护柳升墓的重任,一守就是580多年。现任看护人李达节常年累月要到墓地巡查;每年清明过后,都要给柳升墓大扫除,砍掉坟头上的杂树,清洗墓碑。

  李达节祖上曾担任柳升的管家,柳升死后,李家受柳家所托守护柳升墓地。祖上守承诺,将此事代代相传,传到现在已经是第28代了。上世纪60年代,柳升墓遭遇破四旧,墓碑被铲平,直到2002年才重立墓碑。现如今柳升墓古木森森,绿草茵茵。

  佘家为守墓300多年 传到第17代搬离墓园

  1630年,抗清将领袁崇焕被处死后,其麾下一部下冒险将袁将军的头颅取走,葬于自家宅内(如今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院),并留下祖训命子孙世代在此守墓。佘幼芝是佘家第17代守墓人。

  经过佘幼芝夫妇多年奔走,1984年,袁崇焕祠墓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袁崇焕祠墓得以大规模翻修,正式对外开放。然而,根据相关法规,文物保护单位内不得有居民居住,不得有烟火。佘幼芝不得不含泪搬离守了一辈子的墓园。后来,文物部门在袁祠里给老人准备了一间办公室。佘幼芝由守墓人变成了一个常人。

  白家守护墓 第7代传人身后无男丁

  清朝亲王僧格林沁曾率清军在天津大沽口抵挡英法联军,现葬于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沈阳法库县四家子镇公主陵村,一间小屋、一个小院、一座石碑,构成了守墓人白庆荣的生活,就在小屋后不远的地方,埋葬着僧格林沁。白庆荣是家族中为僧格林沁守墓的第7代传人。

  白庆荣介绍,他家先祖原是蒙古王爷府里的一个管事,因犯错被贬到这里来守墓,本来到期可以回去,但先祖觉得守墓的差事好,不受管束的生活很舒坦,坚决不再回去。王爷很不高兴,就命先祖世代在这里守墓。家族里一直传承着“陵在人在、陵毁人亡”的祖训。他说,他已年近六旬,老伴已去世,就有一个女儿,现在在法库县城打工。“守墓是男人的差事,女孩怎么守啊?看来守墓的差事到我这里是断代了。我就是想见见僧格林沁的后裔。我身下没有男丁,守不了了,得和王爷后人告个假,也算是交差了。”

  “果郡王”守墓人巡更20余年 每月仅700元补助

  帝第十七子、“果郡王”爱新觉罗允礼的墓坐落在河北易县一个小村庄,位于清西陵的东北方向。有一对夫妇专门为园寝守墓,每人每月只能拿到700元的补助。园寝遗址的重点保护对象包括石碑及附件、石狮、丹陛石、宝顶等。但如今,这里比较完整的文物只剩下一方驮龙碑和一座宝顶,曾经的宫门仅剩基址,享殿还有山墙没有倒塌。

  1937年以后,易县有人刨坟掘墓,在宝顶后边炸开个洞,将殉葬品盗走。如今,这里的驮龙碑上被缠上了荆棘,让人难以靠近。清西陵文物管理处计划将探头等安防设备安装到村子及园寝遗址附近,加强监控。守墓人称,曾经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都来打听过石狮子,有的是文物或历史爱好者过来拍照、欣赏,有的却是打“鬼主意”的。

  2004年一个夜晚的巡更间隙,家中的狗突然开始使劲叫唤,守墓人觉得不对劲,刚出门,就看见一辆农用三轮车正打算往村口开,后面有村民追着,她和老伴以及赶来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在前面堵着,车子只能被逼停下来。车上装着一些“看着就像是盗墓用的工具”,男司机后来被带走,但丹陛石周边的土已经松动,还有被挖过的一圈痕迹。如今,石狮子和丹陛石都被悄悄放置在了一个不太起眼的地方,外面有遮挡,门上还挂着大铁锁。

  园寝巡逻一圈大约十几分钟,看护人员每晚巡更12次以上,每小时巡逻一次,整宿不能合眼。多数时候妻子负责前半宿,丈夫巡后半程。夫妇俩犯困时就看电视,每晚还有一只叫大黄的狗陪他们巡逻,“工龄”也有十多年了。这样一份每日重复的工作,俩人坚持了20多年,每人每月领700元误工补助。他们认为,“王爷坟”一直坐落在他们的村子里,守着它是应当的。至于让不让孩子接班,他们称,“先干着,干不动的时候再说吧。”

  湖北当阳父子接力15年 守护东周古墓群

  距离湖北当阳河溶镇前进村200米处,是磨盘山遗址,这里沉睡着数量众多的东周时期的楚国中小型墓葬,属于周代古文化遗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2000年开始,村民陈甫志与父亲义务看管、守护这里的千年古墓群。2013年父亲临终前留下遗言,希望儿子继续守护好这片古墓,此后陈甫志便独自担起守墓重任。

  父亲就葬在离遗址不远的地方,可以看见生前曾守护的土地。关于这片古墓的历史、分布情况,陈甫志知道得并不多,他只知道,父亲说过,这里有文物,是国家财产,必须保护。

  “盗墓者都是白天踩点,晚上盗墓,尤其是下雨天,要特别警惕”,陈甫志说,“不管多忙,每天夜里都一定要巡查”。为此,即便出门,陈甫志也一定要赶在天黑前回家,担任看护员以来,陈甫志从未出过远门。今年3月的一个雨夜,此起彼伏的犬吠声突然传来,他拿上电筒跑出门,赶到的时候,盗墓者已经逃离。像这样的夜晚,陈甫志经历过很多次,大多数时候都与盗墓者擦身而过,凶险万分。父亲在世的时候,还抓到过两名盗墓者。

  自担任看护员以来,陈甫志父子常常受到盗墓者威逼利诱,但一直不为所动。今年已经50岁的陈甫志白天打理田间农活,还要照顾80多岁的老母亲。当地正积极争取磨盘山遗址安保工程,届时将有效预防遗址内文物被盗、破坏和火灾等安全事故,遗址的安全将会得到合理安全的保障。

  导读:自古以来,皇陵地宫都是盗墓贼眼中的首选目标。北京昌平燕山脚下的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帝王最多的墓群。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我武警官兵在上世纪80年代进驻十三陵,担负皇家陵墓守卫任务。他们三十年如一日,在朦胧而又神秘的面纱下,忠实履行着“守陵人”的使命。笔者日前来到武警北京总队八支队七中队驻地,记录这支神秘守陵部队背后的艰辛。

  耐苦

  30年如一日 深山里守陵

  关于古代帝王的守陵部队有太多的传说故事,最富传奇的当数达尔扈特人(意为“担负神圣使命者”,是成吉思汗一些功臣的后裔)。据史料记载,自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以来,达尔扈特人从未放弃过守陵职责。

  在明十三陵也有一群特殊的“守陵人”,他们穿着制服,身携武器,每一个游人散尽的夜晚,驻守在山林深处,游走在长陵、定陵,默默地守卫着明皇家陵墓的安全。他们就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进驻十三陵的武警官兵。

  笔者日前来到十三陵武警北京总队八支队七中队驻地探访。在景区内一处山坡旁,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平房小院子,灰色的大铁门徐徐打开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并不宽敞的过道,勉强可以通过一辆卡车,两旁的平房一排排显得有些拥挤,通道尽头是一根旗杆,这里的一切看上去很像偏远山区的小学校园。

  据了解,这里的房子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基本上都是当初发掘十三陵定陵时工作队留下来的。院子里有一个监控室,值班武警笔直站立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图像,这些摄像头可以帮助武警第一时间掌握十三陵景区重点区域的动态,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和那些营房一样,这支部队也拥有悠久的历史。武警北京总队一师第八支队七中队中队长戴银祥说:“我们这支部队拥有光荣传统,前身是抗美援朝中的大公七连。据粗略统计,自1983年进驻十三陵担任守护任务以来多次立功,处置险情76起,打击抓获偷盗破坏文物的违法犯罪嫌疑人93名。”

  他告诉笔者,平日长陵接待游客众多,白天武警与保安、公安民警一起担负起警卫任务。夜间则主要依靠武警巡逻来保卫陵墓的安全。武警夜间巡查的主要任务是避免火灾发生和防止有人偷盗陵墓文物。自武警部队驻守以来,处置了多次险情,为国家挽回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戴银祥的整体介绍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在这背后是一拨儿又一拨儿武警官兵用青春和汗水写就,他们背后的艰辛外人很难知晓。去北京当武警是很多新战士梦寐以求的心愿,经过层层筛选,终于圆了穿橄榄绿的梦。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新兵训练结束时却被分到了大山深处,天天看守着两座陵墓。驻守十三陵,生活条件和执勤环境都无法和城区相比,戴银祥队长说,七中队在十三陵辖区重点守护的是定陵和长陵,这两座宫殿都有价值不菲的文物收藏。“全中队加起来不足百人,人手有限景区太大,战士们倒班执勤非常辛苦。”一位战士说,“在城区里单位门口执勤,至少还有个岗哨位能遮风挡雨,能喝个热水,可我们这里根本不可能。”

  班长介绍说,我们每次执勤一个哨要两个小时,可是加上前后准备就得三四个小时,夏天还好说,冬天时一刮风气温能到-20℃,冻得别提多难受了,风吹在脸上真像刮刀子,浑身上下全都冻透了,回到宿舍半天都暖和不过来,怎么可能马上睡觉呢!长年累月的执勤,很多战士的耳朵都被冻伤留下了疤痕,多数战士退伍时都落下了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慢性病。

  防鬼

  夜半绣花鞋 新兵险吓瘫

  如果说身处大山物质条件艰苦可以克服,那么关于十三陵林林总总的神秘诡异传说,对战士来说却不是一道很容易就能突破的心理障碍。

  白天的十三陵雄伟壮观,游人如织,好一片热闹场面。随着夜色降临,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如果你不身处其中很难体会其中的诡异和恐怖,对于七中队的新兵来说,那简直就像鬼屋一样可怕。“刚来这里时,我就听说了一些鬼故事,虽然知道那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不能信,可是夜里上了山到了临安大殿,惨白的灯光一照,特别瘆的慌,一上哨心里咯噔一下,还是发憷,一想到地宫里那些殉葬的嫔妃呀、那些的东西,心里一个劲地犯嘀咕,不害怕才怪呢!”一位老家吉林的战士这样回忆第一次上哨时的“恐怖”经历。

  在七中队流传最广的“鬼故事”就是关于宫女的一双神秘的绣花鞋,据传某日深夜,有个胆小的新兵执勤时,突然发现大殿广场上多了一双绣花鞋,开始以为是幻觉,后来他赶紧揉了揉眼睛,还是看到一双绣花鞋,给他吓得够呛,当时脸都白了。要不是有老兵带着,他甚至能瘫在地上。后来的调查结果却是令人啼笑皆非:原来新兵也没有看错,确实有那么一双绣花鞋诡异地出现,只是那不是地宫里爬出来的殉葬嫔妃穿的,而是景区一个扮演宫女供游人合影的演员粗心大意在下班时无意丢落的。没想到这双鞋到了夜里吓坏了新兵。

  戴银祥谈到这个岗位上的特殊性时说:“我们小分队主要值守范围是定陵,这里是真正的陵墓,也有一些流传的故事。有些描述的特别形象,谁都会多少受点影响。新战士们大多是十八九岁的年纪,他们一来就要执行上岗任务,难免会害怕。午夜时分两个人在空荡荡的大殿外巡逻,他们会有一些恐慌的心理压力。”

  为了帮助新兵突破心理恐惧关,中队在新兵培训时集中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认知。在营区还设立了一个心理宣泄室,专门让那些“想不开”的战士进去打打拳发泄发泄。此外,七中队特意安排在执行巡逻任务时采用一老带一新的搭配组合,通过老兵传帮带让新兵成长。“你新兵不是害怕吗,我老兵带着你,开个玩笑缓解缓解紧张气氛,效果很好,有个一礼拜就没人再害怕了,毕竟那些都是传说!”老兵张艳青这样说道。

  时间一长,新兵们也就逐渐适应了环境,克服了心理障碍,那些传说也就成了大家相互打趣的笑话了。

  防盗

  除了红外线 还需要人防

  如果说武警部队进驻对普通犯罪分子足以形成威慑,而对那些贪心无限的盗墓贼来说却还不够,只是增加了作案难度。有不少盗贼前来十三陵踩点,见武警防护严密无处下手而放弃,当然也有少数胆大的顶风作案。可以说,武警部队进驻十三陵的三十年也是和各路盗墓贼斗智斗勇的过程。

  这期间最值得回顾的就是1996年武警官兵抓获定陵大盗。戴银祥回忆说:“我在十三陵服役近十年期间,盗墓者很少在武警部队鼻子底下作案。唯一的一次发生在1996年。一天晚上,副中队长朱超和往常一样,在定陵巡查,密切关注着周围的情况。这时3个黑影在靠近博物馆后门边说了几句话,然后便蹲在了一棵大树后。几分钟后,有两个人走了过来,四处张望,形迹十分可疑。朱超在向哨兵发出信号的同时,疾步向他们走去。在对这两名男子进行检查时,从他们的腰间发现了一些小刀、绳子等工具。经查,这几个人是专门进行偷盗定陵文物的惯犯。”

  “每件文物都是无价之宝,我们丝毫不敢懈怠。还有好几次,都是我们战士发现可疑人员赶紧拉警报,部队全体出动搜索却不见对方踪影,对方八成都是来踩点的,我们不敢大意必须提高警惕,不能有半点侥幸心理。”班长邓飞介绍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时间是晚6点至早8点,尤以0点至4点最为重要,是盗墓人最容易出现的时候。两人一组的岗哨在夜间不间断巡逻,为防止有人掌握巡逻规律,每个停留点停留时间不允许超过1分钟。”班长郭林说:“我们有一些巡逻技巧,比如看不到的角落战士们都会拿手电晃晃,并要有些喊话,比如‘谁’之类。”

  随着近年科技水平的提高,盗墓者的作案手段和运用科技设备的能力也在提高,为此七中队也特别引入了高科技安保设备,力争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比如给执勤战士岗哨配备了先进的多功能通讯报警集成箱,一旦发生情况可以第一时间联系相关单位并可以通过摄像头将现场画面传递给指挥中心。

十三陵风景

  此外,目前十三陵已经采用红外线24小时监控,如果不是节假日,白天在景区内很少能见到武警战士。通过监控网络,景区内文物库、展览馆等重点部位都在战士们的眼皮底下。

  展厅里都有24小时的监控设备,可这并没有让战士们放松警惕。“红外线监控的确是高科技,但我们也不能全部相信,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红外线外再加一道防线,不可突破的人防。”戴银祥自豪地说。

  防火

  防火御林军 最怕灯

  七中队不仅仅要防范盗墓贼,还要排除火灾对十三陵的威胁。十三陵景区植被覆盖率极高,举目所见尽是叠翠之色,树木多为极易引发火灾的松柏。因此,防火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七中队官兵们的一大任务。“我们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御林军。”戴银祥如是说。

  定陵地下宫殿出土的贵重文物,大都放在十三陵博物馆收藏,保护好十三陵博物馆的安全尤为重要。早几年,十三陵博物馆当时没有专业消防队员,景区管理处就为中队配备了一台消防车和大量消防专用物资,消防分队官兵日夜加紧演练,时刻处于战备状态,一旦发现火情立刻进行处置。2005年5月份,担负十三陵博物馆防区的夜间游动哨兵申晨峰巡逻到博物馆中区时,突然闻到空气中有一股烟熏的味道,他立刻警觉起来,带领其他哨兵对博物馆内展开搜索,经过10多分钟的搜索,发现博物馆有一处内部电线着火,引燃了天花板,他立即将情况报告了中队值班室和博物馆保卫处,中队消防分队及时赶到处理了火情,避免了一起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为国家挽回了不可估计的损失。

  几年来,一旦陵区出现火情隐患,七中队官兵总会第一时间赶到,十三陵防火“御林军”的名号当之无愧。

  但御林军最怕的不是烟头,而是孔明灯。班长李业良说,景区周边总有游客私放孔明灯,大家都知道那个孔明灯里带着燃烧的蜡烛,非常容易被风刮到山里的树上,那结果可想而知。“七中队的官兵多次制止游客私自乱放孔明灯,可是很多市民和游客非常不理解,甚至还说“你们又不是消防局,管得着吗?我就愿意放!”对此,七中队的官兵只能忍耐着继续劝说,与对方讲道理,告诉他们守护十三陵的重要和守护任务的神圣。

  “我们的战士把十三陵看得比自己家祖坟还重要,因为它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遗产,我们的任务虽然艰苦却无比光荣!”戴银祥这样说。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考古
天命所归?灭元军最少的朱元璋为何能一统天下 古代奇葩的姬妾制度:男子只要有妾无妻皆算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