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唐朝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唐代人为什么以肥为美?

唐朝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唐代人为什么以肥为美?

时间2022-04-01 20:17:37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34296

说到唐朝还是小编非常喜欢的一个朝代,因为当时的唐朝人们生活雍容华贵,生活的非常富裕,唐朝的经济在当时也是达到了极盛。唐朝的人们也是过着安逸,祥和乐观的生活。当时的人们也大多都是肥胖。不过,在唐朝,人们以肥为美,以肥为贵。越肥就是越美的表现,并不像现在的人们追求苗条。那么,唐朝人为什么以肥为美呢?具体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人的“以胖为美”,不是今日所说的胖,而是一种富态的丰腴,体脂率大概在25%至30%之间。从唐代流传下来的名画中,可以看出来当时的女性体态丰腴,但无臃肿的感觉。

“胖”并不是有唐一代始终的审美取向的。这里有一个误区,正如大多数人怀念的唐代其实也就是初唐的“贞观之治”到盛唐的“开元盛世”而已,很少有人去怀念藩镇割据的晚唐一样,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也仅是盛唐时期才有的,其余的三个阶段(初、中、晚)基本还是以清瘦为美的。

那盛唐的人为什么会认为这样的一种形态是美的呢?以至于流行这样一种审美?

隋唐的统治集团来自汉化了的鲜卑人,也就是关陇集团,承袭北魏—西魏—北周一线。鲜卑人属于北方少数民族,也就是“五胡乱华”中的一大主力。

从东汉末年到隋再次统一中国,中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区一直处于汉人和胡人杂居状态,胡人归化汉人,与汉人胡化是很普遍的,前者主要发生在胡人的统治阶层,后者主要是贫苦百姓,但历史主流还是汉化。但是这一趋势在西魏发生地很微妙,北魏的灭亡就是胡人对汉化的反扑,所以西魏的宇文泰在建国之初,实行了胡化——对鲜卑人部落、血缘和风俗的再强化。于是,来自于鲜卑人的唐代统治集团,在审美上自然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游牧在北方大草原的胡人,在风俗和审美上与中原的汉人有很多不同,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女性以健壮为美,因为与游牧民族的生活相适应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此外,虽然唐朝李氏自托是道教李耳后裔,但是佛教在唐代也是得到了极大地推崇和发展,尤其是在武则天时期,这个从龙门石窟中唐代的造窟数量和规模就可见一斑。佛教中的菩萨造像,都是丰肥而有富态,形体柔美,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互为表里,也对唐代妇女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极大影响。

当然,紧靠国家的宣传和倡导还不行,要有物质基础。

虽然民众富足程度逊于宋代,唐朝国力强盛是毋庸置疑的。唐承隋制,但隋朝太短暂,并且隋炀帝是出了名的好大喜功,喜欢大兴土木,对百姓民生的恢复很不利。所以唐朝建立后,不得不像汉代一样,减轻百姓的负担,以期国家复原。所以,才会有其后盛唐这样的局面,那时的人才能有丰富充足的物质条件。也因此,尽管此时的统治阶层提倡“以胖为美”却不至于被后世扣上瘦了天下,肥了自己的自私行为。

那么唐代的饮食是否真的有别于前代呢?虽然中国史书重政治轻社会、重英雄轻百姓,官方记载中,并没有太多对食材的记载,但还是有些只言片语透露出了变化。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就是饮食上的胡化。王谠在《唐语林》(卷一)中记载了唐肃宗做太子时侍膳的情形,提到肃宗用刀割羊肉,这明显是胡人的作风。相对于中原汉人的面食文化,胡人主要是吃肉、喝羊奶,都是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这种饮食结构上的变化,也是“以胖为美”的一个物质基础。

社会风尚的鼓励和饮食的支持,的确可以人无忧无虑地长肉,但是如果本身是长不胖的体质,这些都是无用功。所以,唐朝的“以胖为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战乱和基因。

从汉末到唐初,中国经历了近400年的战乱,人口由东汉末期的近6000万,经过汉末动乱和三国征伐,到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时人口才恢复到约3500万,到隋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才又恢复到了4500万,是“魏晋以来数百年间中国古代国家所控制的著籍人户的最高额”。但是唐经过隋炀帝的大兴土木和征伐,以及隋唐之际的战乱,唐初人口只有1235万。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的起伏是非常明显的。究其原因,不外乎天灾人祸,在战乱年代战争伤亡是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出现屠城的现象时,但是更严重的是战乱带来的对生活和生产秩序的破坏,使百姓无法较快恢复生产,由此带来的逃难和饥荒也是不可忽视原因。

但是有研究显示,正常人甚至是较苗条的人,仅依靠水和维生素也可以存活几周时间,其中脂肪就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也就是说,在饥荒来临时,胖子有更大的存活几率,有可能会扛到下一次谷物的收获。胖的人在此时便更显出生存优势。

其实还有更深刻的影响,“近期的研究发现,个体间约40%~70%体重指数(BMI,常用于定义和评估肥胖)差异都被归因于遗传因素。”众所周知,基因是要遗传的,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那么长的战乱中,胖子基因相较于瘦子基因,更容易得到保存和流传,也就是说,在唐朝人中,胖子基因占得比例要远高于正常年代,人们更容易长胖,也更渴望长胖。

然而,为什么物质丰裕程度较之唐代更高的宋代人,没有“以胖为美”的观念呢?不能说宋代没有很多胖人,但是从宋代流传下来的名仕书画中可以看出,清瘦才是主流,也没有那么奔放的服饰和形态。究其原因,宋朝时刻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风险下,百姓忧虑,充满危机意识。

“胖不胖”或许还真与心态有关,中国也有个成语——心宽体胖。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百姓在经历的数百年的动荡后,普遍安居乐业,民众心态乐观开放。

唐代人之所以会有“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或许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这也是其他朝代无法复制的原因。这里既有统治阶层独特示范作用,也有赖以产生的物质和心理条件,更有深层次的基因缘由,才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审美取向。

相传在中国古代有雷神,雨神等,那么,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吗?在当时,据说有五元帅,这些元帅各自保护着天庭的安危,同时,每个元帅都有自己的职责,有很多人便好奇了。古时候传说中的五元帅到底是哪五个呢?有什么来历?小编在网上看了一番,据说,当时的五元帅是人们心中念想的一种产物,当时人们困苦不堪,所以内心都有非常好的梦想蓝图。有关更多的五元帅的信息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道教的雷部五元帅指的是谁,他们具体司职是什么,都有什么来历?

雷部五元帅是指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掌的雷部中五名元帅,即邓、毕、刘、辛、庞等五名元帅。

在一些道教经籍中或中国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中都会提及他们,在一些道观中也设像供奉他们。雷部五元帅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五名元帅。

邓元帅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部下的天神,常以邓元帅为首。《夷坚志补》卷二三:“宗室赵善蹈,少时遇九华周先生传灵宝大法,行持多显效。筑坛行法,见神人火焰绕身,曰:“吾天元考召邓将军也。”宋代称之为“天元邓将军”。明姚宗仪《常熟志》记载,致道观有雷神殿。前以“律令大神邓元帅”为首。另外,《封神演义》中称为邓忠,《西游记》中称为邓化,都是指邓元帅。

毕元帅

毕元帅,原名田华。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田华原系雷精,藏地中,寄胎于田间,得千年石钟乳气而生。出生时,白昼晴空霹雳,火光照天,风雨骤至。大蛇围其外,群蜂以哺。及长,因田为田,指华为毕,修炼于漉泸岩下。女娲补天,毕元帅助水火之精,声吼天地,乃塞天漏。又炼五色火雹风雷阵,助黄帝击死蚩尤,被拜为龙师。玉帝封以雷门毕元帅之职,敕掌十二雷庭,助玄天上帝诛瘟役鬼,上管天地潦涸,下纠群魅出没,中击不仁不义等等。

刘天君

刘天君,名后,东晋时人。生于岷江渔渡中,幼时落波心而不死。因贫,送于罗真人为侍读,因精于五雷掌诀,能招风捉雨,随叩即应,济民助国。是年东京大旱,皇帝祷于刘天君祠,果有大雨。时秋大稔。皇帝敕命其为“立化慈济真君”。玉皇大帝亦命刘天君职掌雷部王府的各种事务。

辛元帅

辛元帅,原名辛兴,字震宇,雍州人。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雍州地界有神雷山。辛兴之母即为神雷山霹雳破胆而死。辛兴抱母尸而哭。雷神感其至孝,变化为道士而谢罪,并赠辛兴十二火丹以啖之。辛遂易形,妖其头,喙其嘴,翼其两肩,左执尖,右持槌,脚踏五鼓。玉皇大帝封其为元帅,与毕元帅“共五方事,往来行天,翦幽冥中邪魔鬼恶”。

庞元帅

庞元帅,原名庞乔,字长清。庞乔家境贫困,世为驾渡之工。但庞乔心行善良,对往来渡客无不平等,救人急难。为混气元帅。手执金刀,唯天门之出入是命,以降阴魔。除阳恶,秋毫不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
三尺白绫的出处是哪里? 曹操养子功成名就,刘备养子惨遭错杀,孙权养子是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