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死牛诗》原文 揭秘曹丕让曹植写《死牛诗》的故事

《死牛诗》原文 揭秘曹丕让曹植写《死牛诗》的故事

时间2022-04-01 21:04:18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48299

说到《死牛诗》其实大家也应该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这个好像在民间还是非常受大家欢迎的,但是在正史上好像是没有的,所以争议很大,最近不少的网友也问了,这个《死牛诗》真是曹丕要曹植写的?而且诗中不能带“死”和“牛”两个字吗?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说到曹丕和曹植哥俩,99%的人会想到著名的《七步诗》,然后脑海中浮现曹丕嫉贤妒能,阴险刻薄的样子,以及曹植才高八斗,七步成诗的气质,同为兄弟,差距咋这么大呢?

话说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位子,后来称帝建魏。曹氏三父子都是当世大文豪,“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但论才华横溢,才思敏捷,曹植远胜过乃兄曹丕,因此深受曹操喜欢,曹丕虽然称帝了,仍十分嫉恨曹植,害怕曹植抢夺自己的位子,便处处刁难曹植。

有一次曹丕在大殿上公然逼着曹植在七步之内完成一首诗,还要保障质量,不然就要杀掉曹植,结果曹植不愧才高八斗,果然七步成诗,便是著名的《七步诗》,此诗感情真挚,暗讽曹丕不顾兄弟之情,曹丕听后十分惭愧,便放弃了杀掉曹植的想法。

上述《七步诗》的故事见于《世说新语·文学》:

  •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至于广为流传的五言绝句《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把《七步诗》改造后的作品。

    其实,除了《七步诗》是曹丕给曹植出的难题外,历史上还有一个《死牛诗》的故事,也是曹丕给曹植出的难题,难度比《七步诗》还要大。

    话说曹丕有一次和曹植乘马车出游,碰见两头牛打仗,一头牛掉到井里死了。

    曹丕眼珠子一转,又出了坏点子。

    曹丕正式下诏让曹植以“死牛”为题赋诗,描述两牛相斗、一牛掉井而死的经过,但诗里不能出现“牛、井、斗、死“这几个字,且必须在马行百步之内完成40字,否则斩首。

    如此限制,如此难度,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要曹植的命。

    但曹植觉得so easy,他甚至嫌马走得不够快,甩了两鞭子让马跑起来之后,曹植不假思索,立刻挥笔赋诗:

    •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 写完,收工,还不到一百步,曹丕傻眼了。

      这个故事出自《太平广记》,《太平广记》是宋太宗组织编写的一部大型类书,记载了大量汉代至宋初的传奇小说、轶事趣闻、鬼怪故事、仙道异录等,故事原文如下:

      • 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赋成,步犹未竟。

      • 不得不说,曹植的《死牛诗》集中体现了他的才高八斗、思维敏捷、应变急智,虽说艺术水平和流行程度不如《七步诗》,但创作难度明显更胜一筹。

        不过故事还没完,《太平广记》说曹植完成《死牛诗》后,一看步数还不到,又作了一首自我怜悯的三十字诗,也就是《七步诗》,但内容和《世说新语》记载略有不同:

        •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按照《太平广记》的说法,曹植在骏马奔跑一百步之内,连续做了《死牛诗》、《七步诗》两首难度极大的诗,自始至终,自信满满,真令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

          不过,《七步诗》和《死牛诗》的真伪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曹丕的政治智商不在曹操之下,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如果真想除掉曹植,他完全可以找出一百个绝不重复、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意图不轨”之类的借口根本不用什么证据,就可以灭掉对方,何必用这种简单粗暴又天真儿戏的恶作剧整人,显得自己心胸特别狭窄?

          最重要的是,曹丕死于226年6月,曹植死于232年,曹植比曹丕晚去世6年。如果曹丕下定决心要整死曹植,他为何放过曹植一马,难道就因为一首诗吗?

          作者认为,如果《七步诗》和《死牛诗》都是曹植的作品,《七步诗》很可能是曹植看到煮豆燃的情形,有感而发随性创作的;《死牛诗》则有可能是曹植自我增加创作难度,业余时间“玩票”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应该是后人为了突出曹植才华,让曹丕充当背景帝而虚构出来的故事。

          参考资料:《世说新语·文学》、《太平广记·俊辩》、《三国志》等。

          说到德国和中国其实还是挺有故事的,话说德国其实在清末到民初这一段时间一直在援助中国,小编就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如果有知道这段历史的网友会发现,那就是这事不是这么说的,还是有点背后的原因的,所以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欢迎大家一起来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德国什么时候援助中国了,不管物质还是精神,都没有啊。

          的确,清末民初的中国军队大量进口了德国武器,但这是商业行为啊,是用咱们中国老百姓的民脂民膏换回来的,和援助一点不沾边。

          中国对德式武器的喜好,源于三个因素:

          一、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厂家的成功推销。与当时英法等老牌列强比较傲娇不同,刚刚崛起的德国军火商急于打开海外市场,因此卖给中国的武器价格相对优惠。例如李鸿章在为淮军选择步枪时,因为英国马提尼-亨利步枪太贵,就选择了性能略逊一筹、但价格便宜得多的德国毛瑟步枪。

          本来建设海军时,中国打算向英国购买铁甲舰,但英国却拒绝了,中国只有转向德国,因为德国不仅肯卖,还肯按照中国要求设计,价钱还便宜得多。

          在为北洋水师设计军舰时,德国人也秉承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对中国的要求尽量予以满足,让以前在英国人那里受够了气的中国人十分满意。

          德国人可以手把手地教中国官兵如何掌握德式武器,也是其他列强做不到的。

          同时德国军火商的售后服务也更好,在淮军购买了克虏伯野战炮后,克虏伯厂专门派出从德军退役的职员瑞乃尔常驻淮军,翻译多种技术和使用书籍,并作为教习指导淮军训练。这位敬业的售后在中国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这是其他国家军火商做不到的。

          二、德国是在1871年打败了老牌列强法国才崛起的,在中国看来,自然认为德国军队的操法和武器胜过之前的世界第一陆军——法国军队。学习嘛,自然要向第一学习,所以也就更愿意进口德国武器了。

          德国击败法国,使其成为第一陆军强国,这个招牌也使得德式武器容易大卖。

          三、当然就是德国武器本身的质量了。虽然并非样样都是世界一流,但因为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德国武器以坚固耐用著称,对文盲化的中国军队来说,当然也比较适合,就像黑叔叔最喜欢不需要保养的AK47一样。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曹操、李煜、宋徽宗中谁更有才华? 揭秘裘千尺、裘千仞、裘千丈分别是什么关系